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



考古隊對19號墓發掘的同時,相隔不遠的27號墓大墓的發掘工作也展開,在已經探明的八座大墓中,唯有27號墓帶有南北兩條墓道,其規模也是所有墓葬中最大的。隨葬器物也十分豐富,遍及槨室和棺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七鼎六簋,在簋蓋上鑄有“芮公作為旅簋”六字,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為一代芮公無疑。根據發現的八座大墓成組分佈的位置來看,27號大墓為自北向南第四排,由此推斷此芮公當為梁帶村芮國墓地第四代國君。與27號大墓成組分佈的26號大墓的銅器銘文中帶有“桓公”字樣,說明27號大墓墓主為芮桓公。這也是我們首次發現芮公的諡號。據《史記·諡法》記載:“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莊以有力曰桓。”由此可見,芮桓公是一位英武賢明的君主。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M27號墓出土的七鼎六簋】


  在先秦古禮中,各種禮樂器大都有其嚴格的使用制度。其中,以鼎與簋的組合制度最為明確和重要,因為這兩種禮器,一種盛置牲肉,一種盛置黍稷,都是食之主,自然就成為了標誌著貴族等級的主要禮器。考古所見周代的用鼎制度,一般為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大夫三鼎二簋,士一鼎無簋。


  鼎本是距今約八千年磁山文化時期就已出現的普通炊器,後來從日用器皿中分化出來成為最重要的祭祀禮器。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青銅鼎】


M27號墓為“中”字形大墓,南北兩條墓道接於墓室南北兩端,墓室中有一槨兩棺,外棺緊貼內棺,位於槨室正中,棺為南北向,墓主人頭北足南。考古隊員在槨室北邊,發現了成套的青銅編鐘以及鼓、鉦、錞於等各類樂器;在槨室南邊,發現了鉞、戈、矛等青銅兵器以及車馬器;在槨室東邊,發現了七鼎六簋等青銅禮器以及石編磬;在槨室西邊,發現了部分車馬器及青銅用具。揭開內棺蓋板後,考古人員又在墓主人身體及周圍發現了金鞘玉劍、七璜聯珠組玉佩等各類精美的金器、玉器。在墓室的最底層,考古人員發現棺內普遍鋪有席子一層,木棺及隨葬品均置於席上。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M27號大墓俯瞰圖】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七璜聯珠組玉佩】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M27號大墓部分金器展示】


圖文整理:董毅飛


©=最溫度、最深度,最情懷、最態度的平臺

鐘鳴鼎食的一代國君

史記韓城 · 黃河特區

  心往韓城,長樂未央。這座城市對於“詩與遠方”的踐行,是司馬遷的縱情山水,是網羅天下舊聞的騁懷遊目,也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的凌雲壯志。


  古城如斯,叩問韓城。這座城市的格局視野,上為壯美黃河的包容胸襟,下為對古建築的匠心守護。歷史之所以眷顧這片土地,不是因為這裡有著一群勤勞質樸的勞動者,而是因為這裡的勞動者創造著本不該屬於他們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