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影视蜃楼


首先,个人认为,从诗的文学水准和内在意境等严格意义上讲,《赠孟浩然》叫"千古名篇"不是特别恰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然后将这诗与其它的同类型赠别诗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个中原由。

其一,无论从所有无数的赠别诗上讲也好,还是李白的一千余首诗作来看,此诗应该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这些都要比《赠孟洁然》出名。

其二,就是李白写的约160首赠别诗中,我也觉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出名,影响更大。

其三,据现存表明李白所写诗与孟浩然相关的诗歌有5首:《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从这5首来看,我觉得一、三首最出名,这两首中是不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牛些。

其次,从诗的外在美和受赠对象等方面分折,《赠孟浩然》有其特独性,肯定是名诗名作。因为:

(一)这是一首为前辈名家量身定做的赞美诗。古往今来包括李白在内。写的其它赠诗,大多以景物言情,表达形式比较含蓄,可《赠孟浩然》完全不同,整首诗头尾充满着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望和和崇拜,始终表达了晚辈李白对前辈的赞美和佩服。这就像小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崇敬,也像粉丝对歌星的追捧,以至这首诗里收起了诗仙作诗的一般飘逸风格,手法表现是直夸直赞直抒情,心思表述是真诚真切真直白。

(二)这是一首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感应诗。一位是当时唐朝诗坛的山水田园诗霸主,虽然一生没有入仕,但其山水田园的诗歌影响力大,可谓名满天下,德高望重。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春晓》就知道孟夫子有多厉害了吧。

一位是当时诗坛的后起之秀,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两者虽然年纪相差一轮,应该是同属相。由于共同的内心追求和不得志,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这是情到真处去雕饰,爱到深处全真话。

李白应该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之人,敢于大胆表白心中的所思所想,以致全诗读来有点肉麻,却无拍马屁之嫌。如果换成常人必定遭人攻击,还好这是"诗仙"在夸人赞美人。这就像另一首《赠汪伦》由于出自李白之手,不过确实写得好,让历史上的小人物也随诗仙名扬千古。

(三)这是"诗仙"的一首表达胸怀和气度的工笔式画像诗。李白一生爱喝酒,喜欢游历山水,广交天下朋友,以其丰富和超于常人的想象力,让其诗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其意大开大合,可谓神来之笔。作如此不多见的大胆赞美诗,体现了诗仙太白的宽阔胸怀。

一开篇便是直接表达“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是自己喜爱孟浩然,尤其是他的人品,而且孟浩然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里的风流是赞美他的才华学识、为人口碑和行为品格。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颔联诗人用"红颜"对"白首"概括孟夫子的人生,用"弃"对"卧"表明他的人生取向和态度。也就是说少年时代你就不愿望做官,而且一生闲云野鹤,老年之时依然逍遥自在,这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意思是说月光下一个人独自在饮酒,你就是不愿望去侍候君王,一个人自由自在,独自沉醉在山野中。诗人用"醉月"与"迷花"进一步用近景式手法,赞美孟夫子的飘逸隐士生活,也是对首联"风流"的具体和深化。用"不事君"写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骨。

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两句,是说孟浩然的人品,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这里诗人又以抒情手法,对首联提出的爱进步升华为仰望和敬爱。

结言

《赠孟浩然》是李白的一首名诗,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画像式"赞美人之诗。全诗由"吾爱"开篇起笔,写出了作者对诗坛前辈为什么要爱,有哪些地方值得爱,应该如何敬爱等,直抒胸臆,直达人心,真表真情!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赏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好了,回答就到这里啦,喜欢麻烦点个赞。 ☜



谋略秘籍


大诗人李白写出千古诗句,仍被后人而传诵,今天我们就看李白大约写于寓居湖北安陆时期,这就是《赠孟浩然》,当时李白经常到周围名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作对,好不痛快。李白生性豪放,孟浩然每天都是变着法子弄来各地出产的美酒,李白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孟浩然和李白结下深厚情谊。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无下闻。"我非常敬重孟先生庄重潇洒,风流倜傥闻名于天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对孟老先生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质,白首,少年时鄙视功名爵禄,清高高傲,晚年在青山百云问隐居,清闲。过着与世无争野鹤云游生活。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醉月频中圣,迷衣不事君。"。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经常在白天或在月光下见到孟老先生醉卧在山坡或树林间,就是不愿意到朝廷那谋个一官半职。然后,李白笔峰一转写到"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李白与孟浩然交往中,看到他常常沉醉,迷恋景色,白首归隐,高卧山涧林泉,不为尘物所动精神境界,高贵儒雅形象深深感染了诗人,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望。你的清高令人佩服。我有向你作捐致礼,爱慕你那散发清香的优秀品质。全诗自然体現了大诗人豪放,工整流畅,意境很深。


布丁姥爷姥爷


首先了解一下李白为什么写《赠孟浩然》这首诗?

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首次离开家乡四川绵州到外面求取功名,正式踏入社会,他四处游历,先后从绍兴到了扬州,从扬州又往北走到了河南,从河南又到了湖北安陆县,整整走了一年。在去安陆县的途中,结识了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开元14年了。李白此时还没有名气,然而孟浩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孟浩然显然很欣赏李白的才学。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转眼又是一年,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的好友张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刚巧唐玄宗也到了内署,吓得孟浩然躲在床底下。张说不敢隐瞒,唐玄宗也听大臣们说过孟浩然很有才,想考考他。孟浩然就背诵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唐玄宗听了很生气,说:“你又没来找我求仕途,哪来的放弃,这不是污蔑我,坏我名声吗。”这件事让孟浩然心灰意冷。但是孟浩然被皇帝召见这件事传遍天下,都很羡慕他。

李白此时正在安陆县的家中,听说孟浩然科考不中,还被唐玄宗斥责,今知孟浩然要去扬州,便约孟浩然在武昌相会。两人在黄鹤楼促膝长谈,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依依不舍目送孟浩然远去。送别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人结识已久,虽然饮酒唱和、携手同游,但是至为重要的,两人在心灵深处的沟通碰撞,及情感上的和谐一致,即是同伴又是知音,彼此心意相通。同属笑傲王侯,仕途坎坷,性情耿直不善于奉承之人,这是两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李白被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到了。诗中开头称孟浩然为故人,就是老朋友的意思。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李白已不再是那个青年书生了,权贵、宦官、政客,看到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更加思念那个真诚淡然,不事雕饰的高雅文人孟浩然了,已经十年没有见到他了。

想念、牵挂好友的心情油然而生,好久不见,明月寄相思,远方的你还好吗?一首《赠孟浩然》就这样写成,想必孟浩然得知后,也会感慨万分,借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然王昌龄也是孟浩然的好友,在王昌龄被贬岭南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途经湖南岳阳,王昌龄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不知什么情况,所有资料没有记载孟浩然写给李白的诗,大概没有流传下来吧。不过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青青子衿


本诗是李白游于襄阳拜访好友——孟浩然,之后而作。

首联点题,“吾爱孟夫子”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孟浩然的热爱以及钦慕之情。清楚明了,读者便会想:李白为什么会爱孟浩然呢?这便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颔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两两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了诗歌的韵律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

颈联中的“中圣”运用典故指喝酒喝醉。孟浩然在皎洁明月之下,举酒而饮,一直到喝醉;他喜欢花草,热爱自然,隐居于世没有做官。这两句表明了孟浩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廉高洁的人,这也是李白爱他之缘由。直接抒情,运笔自如。

尾联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格调高古,意味深长。




haitian


先分享一下这首古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唯独对一个人钦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对孟夫子的爱意毫不掩饰,在《赠孟浩然》中开头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说自己喜欢孟浩然道德高尚风流倜傥,一向眼高于顶的李白简直把孟浩然当做自己膜拜的对象。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青岛涵涵爸爸


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是李白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 写作背景简介:

写李白在寓居湖北安陆(727-726)时期,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双方结下了深厚友谊。李白以自然飘逸的风格,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李白也抒发了他与孟浩然在思想上产生的共呜。

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一、从理解李白《赠孟浩然》的律诗写作特色开始。

全诗不拘束律诗的“格律”的束缚,而是追求古体自然流走之势;不曲屈,而是直抒胸意,透出诗人李白独有的飘逸之气。

也真如《李诗纬》称誉:“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

二、从李白《赠孟浩然》律诗的章法结构特色去欣赏。

1.首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译文:我敬爱孟老夫子,他高尚风流倜傥、天下闻名。

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直抒胸意;表达诗人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①通过“爱”字,作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②通过“风流”二字,赞赏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2.颔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译文:孟浩然青少年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老年时归隐山林的松云之间(如高洁的山松一样)摒弃世俗的“尘埃”。

描绘一幅在高山流云间隐逸的高人图景;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

①通过“红颜”对“白首”的词汇对照运用,即作了人生不同时期和时间跨度的对比,也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年的生涯。

②通过“轩冕”和“松云”的词汇对照,形象的表现出“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与“高人隐于松云间”景象对比,表现出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对“轩冕”和“松云”取舍,突出表现出孟浩然高风亮节的情操。

3.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译文:他常常伴月而醉(喻,高雅亮洁),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喻,胸怀豁达)。

通过以上的形象描写,蕴含诗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爱之情。

①通过“醉月”描绘出孟浩然对月饮酒的情境。

②通过“中圣”描写出孟浩然醉酒的情形(中圣,即“中圣人”简称,即醉酒。 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

③通过“迷花”,指孟浩然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④通过“事君”,暗指孟浩然不愿侍奉皇帝。

4.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高山巍峨耸拔(不可攀)令人敬仰,只有膜拜并赞美你的高洁。

尾联直接抒情,诗人李白让自已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谈泊的品格,就如同巍峨的高山,让人仰望敬慕,只能在此对他的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①通过“高山”,言喻孟浩然的品格高尚,如高山雄伟,令人敬仰。

②通过“徒此揖清芬”,表达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清高的人品,无限崇敬。

三、从李白《赠孟浩然》律诗的艺术表达方式去欣赏。

1.语言运用上,具有自然古朴的特色。

首联和尾联具有大致相同的风格情调,采用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李白自已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语言运用上自有一种风神飘逸、疏朗古朴之风。

2.不局限对偶声律运用,对偶句运用也恰如自然。

律诗颔联,不仅限对偶声律,对偶句运用流走自然,不枯涩,不呆板。如“红颜”和“白首”,象流水淌泻,毫无阻隔。

3.一件事,采用不同角度的对比深化。

律诗采用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互对比较的方式,耐人寻味。 如“弃冕”和“卧松云”。

4.巧用典故,恰如其分,让诗意升华。

律诗中用典故,融化自然,意义通达、思想深邃,毫无斧凿痕迹。如“中圣”典故,喻醉酒。

5.律诗整体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方式。

律诗开头提出“吾爱”,自然过渡到孟浩然:①“弃轩冕”②“卧松云”③“醉月”④“迷花不事君”,这些“可爱”之处。

最后,又从上述的种种“可爱”,过渡到高山仰止,归结到令人无限“敬爱”的孟浩然身上。

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方式,依照诗人李白的自我感情的自然流露描写,即如流水自然的流淌,也象行云般舒卷自如,从而体现诗人李白对孟浩然率真自然的感情。

我们通过对李白《赠孟浩然》的写作背景、写作特色、写作章法结构,以及艺术的方式表达上去学习鉴赏,就能很好的欣赏至全待完美的艺术境界。


沿流溯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8-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李白可以说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在此期间,他还写过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关的著名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别之情。

除此之外,他还写过《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等诗文给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文人相赠的诗,吹捧再说难免,再说了,李白还非常欣赏孟浩然。那么,孟浩然有没有这么大的名声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准备参加科举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参加诗词创作大会,写下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据说满座皆惊。连张九龄、王维都极为称道。那时候刚暂露头角的王维(701年左右生,应该比孟浩然小12岁左右),对他佩服不已,主动认他当老大哥,要替他扬名,亲自给他做画像,然后拿着他的画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样介绍他老哥的大作。一时之间名声大胜。


我们再看看他的朋友圈,王维、王昌龄、张九龄、张说等等,和当时的很多诗人有来往。那个时候的文学爱好者很多很多,孟夫子因为诗文显著,又比大部分盛唐诗人大一些,俨然是诗坛老大哥。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不同于孟浩然留给后世人寄情田园,淡薄名利,类似隐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还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孟浩然自称孟子后代,“家世重儒风”,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国平天下。

本来他结实王维、张九龄等人之后,是有很好的机会得到提携,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可惜被他搞砸了。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这天王维正在值班(诏金銮),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驾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动静有点大,王维也不敢隐瞒。唐玄宗也听过老孟诗名,就让他念首诗来听听,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开口就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圣人,一听这话,老大不高兴了:”你自己不曾来求官,怎么就说我抛弃你呢?你这不诬陷我吗?”

这就是”转喉触讳“的故事了。(这里历史也有几种不同说法,有说和王维一起,也有说是 张说、张九龄等一起的时候。要不说人朋友圈强大呢)

从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门算是关上了。

有人看到这里,常常会叹息不已。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哥们情商低啊。这样的人恐怕也确实不适合当官的吧。

但所谓人生不幸诗家幸。没有挫折,就没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诗篇吧?

一帆风顺的人生,像贺知章那样,我们记得最多的也就是回乡偶书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样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会有更多不同人生体验的诗句让我们铭记呢?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无望的孟浩然离京后,基本就在家乡襄阳渡过,有时也外出游历。寄情山水田园,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活脱脱一幅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赏。

三国志: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够仰望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总体来说在,这诗拍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确乎让人看见李白对孟夫子的敬爱之情。

这两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关系在里面。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作为老大哥,他还为李白的婚事操心,据说李白的第一位妻子当朝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就是孟浩然介绍的。


殘陽暮里酹江月


是不是想说怎样赏析?

赏析唐诗没有绝对固定的方法,但有两个最基本定式:

一是诗句字面意思和深层暗示——这首诗表面上写对孟夫子的崇敬,实际上在写什么?李白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呢?

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社会时事——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他的人生是个什么情况,比如被贬?比如落榜?社会上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有什么大事发生?

当然,我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用逐个翻译式的方法去理解汉语古诗词。另外,我们每个人因为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互相会产生偏差。

 

总得来说,你现在的人生是什么状态,你所读到诗就会给你相应的感受。有趣的是,我们在20岁时读一首诗是这样的感受,可能到了60岁再读,一定会有另一种理解。

 

所以,现在的你要如何去赏析《赠孟浩然》呢?





袁帅老师


诗仙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下面我们来看看,全诗如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浩然潇洒情愿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