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在武漢疫情嚴重的時候,全國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在武漢,只要武漢那邊有一點風吹草動,媒體會很透明的公開出來。

因為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除了公佈不好的現象之外,也有很多人藉助媒體的簡便,發佈一些不實的消息。

比如說雙黃連對新冠肺炎有抑制作用,武漢小區收到很多物資的視頻,以及一些醫院裡的不實視頻和錄音等等。

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於我們來說是好事,但是怎麼用決定著它的好壞,很多媒體人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不惜發佈一些添油加醋的內容,嚴重曲解真相。

並且很多大眾也跟著起鬨,聽風就是雨,沒有一點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很諷刺的一點。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因為李曉明槍殺案,因為媒體的曲解和煽風點火,導致了他的家人受到了連累,不僅曝光了他們的住址,還把這些責任都往他的家人身上推。

以至於李曉明的家人沒有藏身之處,活在陰暗之中,你們說李曉明是一個惡魔那沒錯,但是他的家人也是受害者。

大眾把對李曉明的憤怒全都發在了他們的家人身上,大眾的行為是不是也很欠妥,是善是惡如何衡量?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你是在追求真相還是在迎合群眾

在電視劇裡,宋喬安是一個電視臺的總監,她負責電視臺節目的內容,不僅要有曝光率,需要能賺到錢,同時還要兼顧群眾的情緒。

開始的時候,作為一個負責人她是有底線的,雖然她的上司經常會因為內容的問題和她產生很大的爭議。

她做過很長一段時間,她也想追求真相,但是追求真相的節目不會譁眾取寵,內容沒有這麼勁爆,所以那一段時間很低迷,沒有收視率。

但是其他的電視臺都那樣做,如果你不追熱點,迎合觀眾,觀眾會流失,為此她一直在掙扎。

其實寫文章也是一樣,很多作者寫文章為了博取讀者的注意力,不惜寫一些假的新聞,歪曲事實,以及煽風點火的文章。

比如說xxx明星自殺了,xxx出意外了,xxx出軌了,或者說弄一些勁爆的標題,文不對題,這些都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這部分人一般都走不遠,或者名聲很差。

但是也有很多負責的作者,他們追求的是真相,是自己的見解,是寫一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的內容。

當然如果功底不夠,很容易石沉大海,在新媒體圈子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道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作者,你想賺錢,你可以去迎合觀眾。

如果你不靠這行吃飯,你可以寫你自己想寫的,追求真相或者寫你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有一種是比較厲害的人,不僅有影響力,也堅守本心。

這部分人比較少,可以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還能賺到錢,因為他們本身寫的內容很有借鑑引導作用,他們的觀點獨樹一幟,能夠贏得讀者的喜歡。

所以說,所有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你還有其他的選擇,無論是做電視節目還是寫文章都需要有底線,實事求是,不譁眾取寵,這樣的做法才能長久。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生活處處存在著偏見,一朝陷入萬劫不復

李曉文,是殺人犯李曉明的妹妹,因為哥哥的事情,她的家人2年的時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僅要承受來自受害者家庭的猛烈譴責。

更是受到廣大群眾的歧視,厭惡,為此她的老爸每天喝酒麻痺自己,媽媽為了生存每天戴著口罩擺攤。

李曉文更是把名字都改了,事情發生後,他們的家每天都會受到其他的騷擾,把房子賣了,為此他們東躲西藏。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很類似,在我們上學的時候,之前有一個同學的爸爸因為一些事情坐過牢,班裡的有一些同學知道。

於是很多同學會在那討論,會集體的孤立那個同學,說那是犯人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會學壞,並且在學校裡發生了一些盜竊的事情時,他是首先被懷疑的對象,即使他什麼都沒做,很多人會這樣想。

在電視劇裡的應思聰,因為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有一次私自進入幼兒園去拍視頻,被當做劫持,後來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症。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那時候丁美媚的孩子剛好也在那個幼兒園,她看到了應思聰的行為,那時候在心理留下一個可怕的烙印,為了孩子的安全,她把孩子轉移到了其他的幼兒園。

有一次她在街上買東西,碰巧遇到應思聰,其實那時候應思聰已經經過治療達到了出院的標準,但是丁美媚很害怕。

著急之下被嚇到了,應思聰出於好心,想過去把她扶起來,沒想到她激烈的反應把肚子裡的孩子傷到了。

丁美媚的行為正是我們大眾行為的代指,在生活中,只要一個人犯過錯誤,或者精神失常,在大家的眼裡,印象都不會太好。

雖然說每個地方都有偏見,正是因為處處都是這樣,所以大家都覺得歧視偏見很正常,其實這不正常,我們不能因為大家都這樣想,就讓它一直存在,我們應該試著去改變,試著讓生活變得更好。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心存美好,世界就是美好的

自古以來我們就流傳著兩種價值取向,性本善和性本惡。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說,一切暴力行為的背後,其實都隱藏著性本惡的價值取向。當你認為人的本性是醜陋的、冷酷的,那麼你自然會用相對應的暴力方式去應對。這時候你就會陷入暴力當中。

而當你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積極的,那麼你就會用相對應的溫柔的方式去應對。你就自然會離暴力因素越來越遠。

在電視劇裡的李曉明,他說要做一件大事情,他從小都乖巧的孩子,誰也沒想到他會自己製造武器,去傷害那麼多無辜的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那時候的他對於這個社會是充滿惡意的,雖然被判處了死刑,但是到最後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

王赦說,如果這樣把他槍決了,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我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後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王赦因為主動做他們的辯護律師,一直受到社會的譴責和輿論,連他的妻子也反對他這樣,在我們大眾看來,這王赦是不是很傻,是不是一個很邪惡的人。

他做犯人的辯護律師,工資很低,還經常受到人身攻擊,但是他還是堅持,在他看來,把一個犯人槍決了,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而應該追求真相,搞清楚他們做出這樣行為的原因,然後在去普及改善,這樣才是更好的解決方式。

他的內心是善良的,雖然他也很痛恨這些犯人,但是他想做的是追溯源頭的事情,可能沒人能夠理解,即使大眾對他曲解和攻擊,他還是堅持本心。

但是如果一個人內心是惡,只要受到一點點的傷害或者不公不順眼,他內心會充滿惡,會覺得世界都是醜陋的,所以會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也就能理解了。

其實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你怎麼對待它,它就會怎麼對待你,內心黑暗,你的世界會是冷酷醜陋,心存美好,你的世界也會是美好。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最後

當一個人內心向善,心存美好,那他也會用溫柔的方式去對待這個世界,反之亦然;雖然這個世界處處存在著偏見,但是我們不應該以一概全,全盤否定,我們應該保留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要做一個烏合之眾;因為很多時候,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在善與惡之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