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在武汉疫情严重的时候,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在武汉,只要武汉那边有一点风吹草动,媒体会很透明的公开出来。

因为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除了公布不好的现象之外,也有很多人借助媒体的简便,发布一些不实的消息。

比如说双黄连对新冠肺炎有抑制作用,武汉小区收到很多物资的视频,以及一些医院里的不实视频和录音等等。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但是怎么用决定着它的好坏,很多媒体人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不惜发布一些添油加醋的内容,严重曲解真相。

并且很多大众也跟着起哄,听风就是雨,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很讽刺的一点。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因为李晓明枪杀案,因为媒体的曲解和煽风点火,导致了他的家人受到了连累,不仅曝光了他们的住址,还把这些责任都往他的家人身上推。

以至于李晓明的家人没有藏身之处,活在阴暗之中,你们说李晓明是一个恶魔那没错,但是他的家人也是受害者。

大众把对李晓明的愤怒全都发在了他们的家人身上,大众的行为是不是也很欠妥,是善是恶如何衡量?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你是在追求真相还是在迎合群众

在电视剧里,宋乔安是一个电视台的总监,她负责电视台节目的内容,不仅要有曝光率,需要能赚到钱,同时还要兼顾群众的情绪。

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负责人她是有底线的,虽然她的上司经常会因为内容的问题和她产生很大的争议。

她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她也想追求真相,但是追求真相的节目不会哗众取宠,内容没有这么劲爆,所以那一段时间很低迷,没有收视率。

但是其他的电视台都那样做,如果你不追热点,迎合观众,观众会流失,为此她一直在挣扎。

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很多作者写文章为了博取读者的注意力,不惜写一些假的新闻,歪曲事实,以及煽风点火的文章。

比如说xxx明星自杀了,xxx出意外了,xxx出轨了,或者说弄一些劲爆的标题,文不对题,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这部分人一般都走不远,或者名声很差。

但是也有很多负责的作者,他们追求的是真相,是自己的见解,是写一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的内容。

当然如果功底不够,很容易石沉大海,在新媒体圈子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你想赚钱,你可以去迎合观众。

如果你不靠这行吃饭,你可以写你自己想写的,追求真相或者写你自己喜欢的内容,还有一种是比较厉害的人,不仅有影响力,也坚守本心。

这部分人比较少,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还能赚到钱,因为他们本身写的内容很有借鉴引导作用,他们的观点独树一帜,能够赢得读者的喜欢。

所以说,所有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你还有其他的选择,无论是做电视节目还是写文章都需要有底线,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这样的做法才能长久。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生活处处存在着偏见,一朝陷入万劫不复

李晓文,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因为哥哥的事情,她的家人2年的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仅要承受来自受害者家庭的猛烈谴责。

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歧视,厌恶,为此她的老爸每天喝酒麻痹自己,妈妈为了生存每天戴着口罩摆摊。

李晓文更是把名字都改了,事情发生后,他们的家每天都会受到其他的骚扰,把房子卖了,为此他们东躲西藏。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很类似,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之前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因为一些事情坐过牢,班里的有一些同学知道。

于是很多同学会在那讨论,会集体的孤立那个同学,说那是犯人的孩子,和他一起玩会学坏,并且在学校里发生了一些盗窃的事情时,他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即使他什么都没做,很多人会这样想。

在电视剧里的应思聪,因为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有一次私自进入幼儿园去拍视频,被当做劫持,后来被诊断出有精神分裂症。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那时候丁美媚的孩子刚好也在那个幼儿园,她看到了应思聪的行为,那时候在心理留下一个可怕的烙印,为了孩子的安全,她把孩子转移到了其他的幼儿园。

有一次她在街上买东西,碰巧遇到应思聪,其实那时候应思聪已经经过治疗达到了出院的标准,但是丁美媚很害怕。

着急之下被吓到了,应思聪出于好心,想过去把她扶起来,没想到她激烈的反应把肚子里的孩子伤到了。

丁美媚的行为正是我们大众行为的代指,在生活中,只要一个人犯过错误,或者精神失常,在大家的眼里,印象都不会太好。

虽然说每个地方都有偏见,正是因为处处都是这样,所以大家都觉得歧视偏见很正常,其实这不正常,我们不能因为大家都这样想,就让它一直存在,我们应该试着去改变,试着让生活变得更好。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心存美好,世界就是美好的

自古以来我们就流传着两种价值取向,性本善和性本恶。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说,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丑陋的、冷酷的,那么你自然会用相对应的暴力方式去应对。这时候你就会陷入暴力当中。

而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那么你就会用相对应的温柔的方式去应对。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

在电视剧里的李晓明,他说要做一件大事情,他从小都乖巧的孩子,谁也没想到他会自己制造武器,去伤害那么多无辜的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那时候的他对于这个社会是充满恶意的,虽然被判处了死刑,但是到最后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杀人。

王赦说,如果这样把他枪决了,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赦因为主动做他们的辩护律师,一直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舆论,连他的妻子也反对他这样,在我们大众看来,这王赦是不是很傻,是不是一个很邪恶的人。

他做犯人的辩护律师,工资很低,还经常受到人身攻击,但是他还是坚持,在他看来,把一个犯人枪决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而应该追求真相,搞清楚他们做出这样行为的原因,然后在去普及改善,这样才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他的内心是善良的,虽然他也很痛恨这些犯人,但是他想做的是追溯源头的事情,可能没人能够理解,即使大众对他曲解和攻击,他还是坚持本心。

但是如果一个人内心是恶,只要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或者不公不顺眼,他内心会充满恶,会觉得世界都是丑陋的,所以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也就能理解了。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怎么对待它,它就会怎么对待你,内心黑暗,你的世界会是冷酷丑陋,心存美好,你的世界也会是美好。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最后

当一个人内心向善,心存美好,那他也会用温柔的方式去对待这个世界,反之亦然;虽然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偏见,但是我们不应该以一概全,全盘否定,我们应该保留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做一个乌合之众;因为很多时候,你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在善与恶之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善与恶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