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唐朝是盛產詩人的朝代,可謂是群英薈萃星光熠熠。但是,從優中選優的角度來講,最出類拔萃的人裡面一定會有杜甫,我想沒有一個人反對,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來講,杜甫也不愧為公認的文學大師。

他堪稱古典詩詞的集大成者,他的創作達到了大唐時代現實主義詩歌的藝術巔峰。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然而在他留下來的一千五百多首詩作裡,有一首在專業水平上被人詬病,但依然流傳不朽的一篇佳作,那就是《又呈吳郎》。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詩的大概意思是,我的鄰居是一個婦人,過去她來這裡打棗,我從不阻攔,因為她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如果不是由於太窮吃不起飯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應該與她親近一點。見你來她就防著你,雖然是她想多了,但你一來,就插上幾個稀稀疏疏的籬笆,雖然不是有心卻看上去像是真的把兩家隔離開了。她說官府徵租逼稅已經一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

《讀杜心解》中說到,若只觀字句,如嚼蠟耳。須味於無味之表。

我個人認為用詩的嚴苛標準來評價《又呈吳郎》有點不適合,因為這是杜甫寫給姓吳親戚的信而已。那就通俗易懂才好,所以這首詩其實具有詞淡、語婉,情深的特點。

為了勸說讓吳郎能夠讓婦人打棗充飢,杜甫在如何說話上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01“呈”字看態度

吳郎來夔州是就任司法一職位,杜甫在其剛來的時候便寫過一首詩《簡吳郎司法》,詩中提到: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遊。

意思是說,草堂本來是用來消遣的,現在借你居住,我以後就不在這裡宴會親朋好友了。

“簡”是信件的意思,沒有什麼感情色彩。但是這一次卻用了“呈”字,吳郎的輩分要比杜甫小,也就是杜甫的兄弟。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份不大相稱的敬詞。

有句話叫做伸手不打笑臉人,杜甫便利用了這個“呈”字,我雖然比你大,但是我畢恭畢敬的態度誠懇的寫了這封信,相信吳郎只要是智商合格,看到題目便心裡也是極為受用的。

那接下來的事,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02 話中有章法,共情暖人心

作為長者,杜甫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吳郎,讓婦人打棗充飢。但是這未免說教意味太重,

如果這首詩杜甫倒過來寫,先說現在民不聊生,你不心懷百姓,來了就要插上籬笆。當初我看她一個寡婦生活窮困,任由她來打棗。那這樣居高臨下的說教,恐怕誰都看了心裡不舒服。

於是杜甫採用了現身說法,情理相融的方法。

先說我任由鄰居打棗來吃,是因為她一個沒有孩子的寡婦,孤苦一人窮困之極。第一句著重說的是“理”。

只說事件本身,客觀存在的事實,從我自身說起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我為什麼這麼做呢?“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這一句就昇華了第一句的“理”,從情感上更加的濃重起來。你想啊如果她不是因為實在窮困怎麼會打棗當飯來吃呢?我心想人窮氣短、她一定害怕我會阻止她而讓自己難堪,所以我便對她更加的好。

其實這每一句話都是對吳郎說的,尤其是“轉須親”這三個字,是更加暗示了吳郎,但是卻不點破。每句話說的都是自己如何如何,以便感動吳郎,達到共情的效果。你看同樣的話,說話的順序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便也不同。很多時候情渲染的到位了,事也就好辦了。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03,說話避實就虛,態度堅定而溫和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你看看這個婦人,一看你來了便就防備著你,是她想的太多了,你這麼一個好的人,她真是多此一舉。然而你用了幾根稀稀疏疏的籬笆插在那裡,雖然實質上算不上什麼牆,但是在她敏感的心裡卻像是真的。

明明是說吳郎做得不對,批評他的做法,卻先責怪婦人小心眼、太過於敏感,有意的倒主為賓。

其實責婦人多事是“虛”,是陪襯,責怪吳郎插籬笆是“實”是本意。前後兩句分別用了兩個虛詞“雖”“卻”,“雖”表讓步,“卻”錶轉折,兩相呼應,賓主和虛實便截然分明瞭。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最後一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依然是中婦人的角度,說當時的政府橫徵暴斂,年年戰亂才導致老百姓的貧困。這一句不僅僅提升了整首詩的境界,也是暗示吳郎眼光要遠些,境界要高些。不要在乎小婦人打棗的事兒,而是關注於整個社會的現狀。

你看意思還是那個意思,但是從婦人的角度出發,這樣說起來便迂迴婉轉,語氣緩和,那看的人也不會生氣了。

這樣一來不僅維護了自己的態度,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時照顧了吳郎的感受。成己先成人,做事情如此,說話也是如此。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總結:

陝西民歌裡有句: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詩中最後一句話,體現了杜甫一貫的手法和特點,從細節處入手,把個人生活的小軌跡和現實社會的大背景融合一起,渾然天成,不見痕跡。

杜甫出生於官宦世家,更是一個文化世家。遠祖杜預是西晉的大將軍,也是註釋《春秋左氏傳》的人之一。祖父杜審言官職膳部員外郎,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父親杜閒兗州司馬後任陝西乾縣縣令。

《又呈吳郎》| 為一個寡婦費盡心思,看詩聖杜甫說話的藝術

他從小在祖輩們的薰陶下,深受儒家出世思想的影響,雖然中年以後處於亂世,但一直秉承著“致君堯舜上”的遠大夙願。

可是一直仕途艱難,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他,居無定所,貧困潦倒,“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飯沒得吃也是常有的事。

但是這首詩一個字也沒有提及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是寫了一個打棗充飢的婦人,然而這一個婦人的遭遇,便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縮影。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如果沒有對苦難人民的同情心,怎會寫出“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的境界來。

我深切的體會到,這樣一個始終把目光投向整個國家和苦難人民的詩人,他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他的人格和思想都是偉大的,只是時代沒有善待他,然而他卻善待每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