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讀書人?

加油78152096


很榮幸回答:如何成為讀書人?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喜歡讀書的人,一類是不喜歡讀書的人。我分別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類愛讀書的人:

愛讀書的人,這個問題不成立。只能說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就是在某一領域成為有成就的人。這和人的天賦、文化層次有直接的關係。

多數人是喜歡用讀書來解決遇到問題的人,讀書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學習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就是這種人,不是成功的人。但讀書也成就了我的優雅氣質。無論走到哪裡?甚至在旅遊時,看到古詩、對聯,就會流連忘返反覆品味。

比如我在遼河石油學校實習的時候,曾在山海關遊玩,山海關孟姜女廟的對聯。字字珠璣,讓人流連忘返。

上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古人利用了我國古文通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特點,描寫了山海關和孟姜女廟一帶的自然景觀。表達萬事萬物,就和海水、浮雲一樣,朝潮朝落,常漲常消,並無常態。

所以喜歡讀書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人,如何成為讀書人?這個問題只能延伸到,如何在某一領域多學習,讓自己有所成就。

第二類不喜歡讀書的人:如何成為讀書人?

愛好是讀書學習的源泉,不喜歡讀書人,是因為他不知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遇到的好多問題,都可以到書裡找到解決方案。比方說我的外孫女兒,喜歡養小鳥,就到圖書館找到了,好多養鳥訓鳥🐤的書。學了好多知識,現在她的小鳥放出籠子,在她的手勢指引下都會重新飛回來。從這裡她體會到,獲得成功的快樂,解決問題的捷徑。

從那以後她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從書中找答案。

這就是帶著問題學習的好處,不但少走彎路。還可以培養自己學習的好習慣。帶著問題學比制定出學習計劃更重要。因為學習的動力是,隨時要解決問題,和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我愛讀書是因為生長在文革時期,那時書比較匱乏。我家只有一本厚厚的紅樓夢,從小學就開始翻看,還不完全看得懂。但每次書中的主人翁,寶玉與眾姐妹們《海棠詩社》集結,吟詩作對時。都是我最喜歡看的。記憶中每次起詩社賈寶玉的名次都不高,但是那首紅豆曲卻又是字字珠璣。現在想來作者曹雪芹是,對女孩的偏愛。

言歸正傳,開卷有益。我不懂詩詞格律,但因小時看紅樓夢詩句看得多。也就有了對詩詞歌賦的偏愛,現在學起來也事半功倍。 也是我報文化領域的根源。今日頭條人才濟濟,也是我學習詩詞歌賦的園地。


54漁歌55


讀書人的世界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自然的,嚴謹的。我想一個好的讀書人要做好自己的讀書規劃,所涉及的領域,主題,讀書習慣。

歐陽修有三上“枕上,馬上,廁上”,這是告訴我們要抓緊一切零碎時間去充實自己。同時也要做到讀書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懶散地讀讀而已,那是一定不能用心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更不會融匯貫通。

讀書是中華民族的悠遠傳統,也是所有民族的共識。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等等。要想成為一個好的讀書人做到以下幾點:

  • 主動思考的讀書態度

正確的讀書態度是,在讀書中加入自己的思索。應該說,讀書最重要的是思索,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認為,喜歡閱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思索不但使你與別人拉開距離,而且使你與書本拉開距離,使你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審視自然與人生。

  • 堅持不懈的去讀書

很多人讀書是一時興致盎然,愛讀書是如飢似渴,聞雞起舞,披星戴月般的愛不釋手死讀。一旦過了興奮期,書丟到一邊不在理,懶懶散散的。讀書是要堅持不懈的去做到,按照自己的領域,主題,有規劃的去看。

  • 分享自己的讀書所得

讀一本好書受益匪淺,把自己從書中獲得到的東西分享給身邊的人。這樣的話不僅自己答疑解惑了還可以有一批不同見解的人,從中收穫更多。你看現在的各種讀書會很流行,大家去分享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領域。

  • 行萬里路去實踐證明

縱使書中有千百萬的道理,不去實踐的必定只是流於紙面上的理解而已!要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就需要我們在現實中去加以實操落地。這樣前面的主動思考就變得有意義了!

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讀書是為了取悅自己,增加見識,堅持不懈,做一個知行合一,博聞廣識的讀書人!


貴可春秋


想要成為讀書人,就要養成閱讀習慣,形成新的生活規律:

  1. 如果想要形成“在每天同一時間閱讀”的生活規律,最好的時間就是清晨,更為理想的是剛睡醒的時候。睜開眼後,不要馬上起來,繼續躺在床上讀10分鐘書。這樣一來,你就會徹底清醒了。
  2. 一個很方便的辦法是,利用手機設定鬧鐘。
  • 比如,你計劃早上7點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就可以這樣設定鬧鐘:
  • 6點49分 鬧鐘鈴聲    → 開始讀書
  • 6點50分 喜歡的音樂(讀書專用背景音樂) → 一邊聽音樂,一邊讀書
  • 7點00分 鬧鐘鈴聲 → 結束閱讀,起床
3. 或許有人會認為10分鐘太短了,但是,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初期,這樣的時間安排,更有利於集中精力。

4. 反之,如果一上來就下“每天清晨讀書一小時”的決心,負擔就過重了。先每天晨讀10分鐘,讓讀書成為日常習慣,並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

5. 被仔細閱讀魔咒束縛的人或許會覺得,“剛睡醒,迷迷糊糊地讀書,顯得太敷衍了事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剛睡醒時的矇矓狀態,躺著看書的感受,對於擺脫這個惱人的魔咒是最有效的。

6. 對於早上睡不醒、起床有困難的人來說,如果能堅持做到“睡醒後先閱讀10分鐘”,那麼在早晨剛醒來最難受的10分鐘裡,就可以逐漸讓意識清醒,之後便可以非常輕鬆地起床了,可謂一舉兩得。

這是改變生活規律的第一步,建議大家不妨試一試。


萬折必東x


讀書的習慣需儘早養成。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只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讀書癖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人有無讀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湧勃發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

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見識。

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書的興趣則始終不衰。現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愛好,而只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怎樣才算養成讀書的習慣?我覺得倒不在於讀書破萬卷,一頭扎進書堆,成為一個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

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林語堂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當然也說得通,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讓人喜歡的。不過,我認為這句話主要還是說自己的感覺: 你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於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就必定是個有讀書癖的人了。

愉快是選擇書的基本標準。讀了大半輩子書,倘若有人問我選擇書的標準是什麼,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標準。一本書無論專家們說它多麼重要,排行榜說它多麼暢銷,如果讀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寧可不去讀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於利益,或是出於性情。出於利益做的事情,當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相反,凡是出於性情做的事情,亦即僅僅為了滿足心靈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標準。

以愉快為基本標準,這也是在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度。無論什麼書,只有你讀時感到了愉快,使你發生了共鳴和獲得了享受,你才應該承認它對於你是一本好書。在這一點上,毛姆說得好:“你才是你所讀的書對於你的價值的最後評定者。”尤其是文學作品,本身並無實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你喜歡讀。沒有人有義務必須讀詩、小說、散文。哪怕是專家們同聲讚揚的名著,如果你不感興趣,便與你無干。不感興趣而硬讀,其結果只能是不懂裝懂,人云亦云。

我們該選擇哪些書來讀?古今中外,書籍不計其數,該讀哪些書呢?從精神生活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許可以極粗略地把天下的書分為三大類。一是完全不可讀的書。這種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啟示、藝術的欣賞或有用的知識。二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這種書讀了也許不無益處,但不讀卻肯定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和遺憾。世上的書,大多屬於此類。三是必讀的書。所謂必讀,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個關心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的人都應該讀,不讀便會是一種欠缺和遺憾。

應該說,這第三類書在書籍的總量中只佔極少數,但絕對量仍然非常大。它們實際上是指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謂經典名著。對於這些偉大作品不可按學科歸類,不論它們是文學作品還是理論著作,都必定表現了人類精神的某些永恆內涵,因而具有永恆的價值。在此意義上,我稱它們為永恆的書。

讀書的態度:非最好的書不讀。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倒不在於你讀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讀全了,而在於要有一個信念,便是非最好的書不讀。有了這個信念,即使你讀了許多並非最好的書,你仍然會逐漸找到那些真正屬於你的最好的書,並且成為它們的知音。事實上,對於每個具有獨特個性和追求的人來說,他的必讀書的書單決非照抄別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書單本身也體現出了他的個性。正像羅曼·羅蘭在談到他所喜歡的音樂大師時說的:“現在我有我的貝多芬了,猶如已經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樣。一個人對他所愛的歷史人物都應該這樣做。”

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於不同的人呈現不同的面貌。



夢緣甘說


首先,需要明確,你想要成為的“讀書人”是何種人,因為古今中外對於“讀書人”的認知是有差異的。連目標都無法明確,又談何成為?

自儒家思想成為維護皇權的統治思想的主要部分之後,中國古人對於仕途有種接近執念的渴求。北宋時期,就有學者提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並用作廣泛的啟蒙讀物。而元朝時期的雜劇中,也有提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那個時候,“讀書人”泛指在某一個知識領域當中有所建樹,對普通知識更是及其瞭解的知識分子。極其接近於“士大夫”這種說法。說得誇張一些,引用北宋大家張載的名言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後,因為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統治階層思維固化,甚至出現了八股文這種神奇的東西。“讀書人”已經從單純的“知識分子”演變成為“會考試的,追尋功利的人”,他們的追求也從造福萬民,變成了純粹的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之類。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乃至如今,老一輩依然喜歡把“學習”稱作“讀書”,因為從表面上看,在學校唸書的確就只是讀書這麼一個展現形式。因此,農村人或者說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喜歡把唸書,考上大學的人,簡單稱之為“讀書人”。這是本身知識欠缺的人,在潛意識裡對於有知識的人一種尊崇的稱呼。在農村有點像是“秀才”的待遇了。

而在如今,網絡時代下,“讀書人”的叫法,更多是對於那些博學多才,且習慣於終生學習,並能學以致用,言談舉止之間都充滿“書卷氣息”的人的稱呼。(儘管有些時候,在某些人的意識裡,“讀書人”約等於“書呆子”,但本質上依然是不同的。)

最後,想要成為“讀書人”,在如今,首要肯定是知曉常識,取得基本的學歷。而後將“讀書”潛移默化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為了裝模作樣,買些書放在家裡做秀,或者張口閉口就是某某古人說。“讀書人”的“書卷氣息”大抵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傲氣,但不同於文青的“酸氣”。用一句很通俗的話,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因此,成為“讀書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速成。


顧塵寰


宋人翁森在《四時讀書樂》一詩中有曰:“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讀書應當是一件簡單易為的樂事,很多人認為讀書痛苦,便是將此視作一種負擔,未解其中之趣之故。在如今電子產品更迭迅速,碎片化閱讀充斥生活的時代,“讀書人”不再如同古時一般為人敬重,反倒成了一種酸溜溜的戲謔之稱,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在筆者看來,真正要成為一名“讀書人”,起碼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一是培養興趣,做到“愛讀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書無感,自然讀不下去,即使翻開書頁,也只不過是多了一個催眠的手段。有人覺得,現在網絡如此發達,有什麼不懂的知識,一問度娘即可。有那時間,還不如約上三五酒友,下館子推杯換盞來得快活。殊不知,與喧囂的酒場相比,書卷經典,更能讓人沉下心來,寧靜致遠。

二是養成習慣,做到“勤讀書”。哪天想起來,隨手翻幾頁書,權作消遣之樂。天天如此,哪有那工夫?恐怕多數人都會如此認為。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少有能以靜心久讀書者。一種習慣的養成,少則半月,多則三週,拿出每天刷抖音打王者的時間,看看自己愛看的書,哪怕是一本雜誌,日久天長,想來也必有所得。

三是選擇書籍,做到“會讀書”。這個很簡單,自己喜歡的,覺得有用的,讀來有趣的,這些書籍都可以成為自己置於案頭安然品讀的選擇。實用主義固然重要,讀來讓人舒坦快活才更容易讓人享受讀書過程帶來的快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古今皆是如此,活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做個快樂的讀書人,豈不快哉?





燈酒史話


你好題主!

要想成為一個讀書人,

我覺得應該做的“三有”:

一要有計劃,

要有讀書的目標、書目和達到的效果;

二要有恆心,

每天要安排合理充足的時間去讀書,要堅持去讀書;

三要有信仰,

讀書其實是一種信仰!

我們要相信讀書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我是 ,謝謝分享交流!


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從題目看,想成為讀書人,實際上表明提問者對讀書人是崇拜的,是羨慕的。那麼他崇拜羨慕什麼呢?估計他崇拜羨慕的是讀書人儒雅文靜的氣質舉止、知書達禮的待人接物、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淵博學識。那麼,如何使自己也成為這樣的讀書人呢?

1.真的需要好好讀書;惟有讀書,方可增長見識,積累學問,真正從書中學到如何修煉自身,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立足社會。

2.所讀之書範圍可廣一些,各個方面都可涉獵;可讀當代書,也可讀古代書;可讀中國書,也可讀外國書;可讀紙質書,也可讀電子書;

3.讀書時可精讀,也可泛讀;可以不求甚解,也可認真摘抄,直至牢記;

4..讀書需要耐心,也需要毅力;什麼時候讀書成為每日習慣了,你就成為讀書人了;什麼時候每天不讀一會書就會感覺到缺了什麼,你就成為讀書人了;

5.讀書要與實踐結合,要有意識地用書中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正如詩人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只要你堅持,只要你實踐,氣質自來!學識自來!本領自來!加油!



竹下清影


一.掌握學習方法

多讀書,把厚書變為薄書。讀書要善於“扔書”,善於讀精髓。一本書再厚,最核心、最精華的東西加起來就是幾頁,幾段甚至幾句話。

著名學者梁實秋曾說過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確是他的讀書秘訣。讀書要忌雜,要讀好書、讀一流的書,從高位進入。應該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書,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這樣,閱讀才能導致我們向大師們逼近,我們的生命內涵也才能因此而獲得提升。

多思考,把他有變為己有。書上的東西都是別人的,要把它變為自己的,為我所有,離不開思考;書上的知識是死的,要把它變為活的,為我所用,同樣離不開思考。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而不思,等於食而不化。只有善於思考,才能把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把靜止的東西變為動態的,把無關的東西變為相關的,才能在前人的認識上創新和超越。思考有多遠,思想有多遠,人就能走多遠。

多實踐,把知識變為能力。實踐是最生動的課堂。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獲得真知的唯一途徑。理論若不經過實踐檢驗,就不能轉化為能力;知識不轉化為能力,就沒有力量。要把讀書和實踐結合起來,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做到知行合一。

二.閱讀優秀書籍

多讀教育理論著作。對一個教師來說,要讀的第一類好書是理論著作,主要包括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師讀這方面的著作,能讓自己的頭腦更加清醒,眼睛更加明亮,心裡更加明白,從而使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行動更加堅定。首選是《論語》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柏拉圖、杜威、陶行知和當代教育家朱永新、魏書生、李鎮西的書也可以好好讀讀。另外,當代全球宗教界精神領袖一行禪師的《你可以,愛》等也十分值得一讀。

多讀人物傳記。教師一定要讀的第二類好書是人物傳記,尤其是優秀知識分子和優秀教育家的傳記。如《愛因斯坦傳》、《仁愛一生》(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住特蕾莎修女的傳記)、《夏丏尊傳》、《梁啟超轉》、《一顆清亮的大星——胡適傳》等。

多讀文學作品。文學素養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備的良好職業素養。因為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和藝術勞動。可以讀《魯濱遜漂流記》和《老人與海》、讀村上春樹的書,讀《詩經》和《楚辭》、讀唐詩宋篇。

三.學習影響生命

學習能給一個人帶來思想尊嚴。一個人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擁有擁有思想,擁有強大的內心,成為精神貴族,而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教師的全部社會價值和社會尊嚴就在於擁有思想。

學習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愛心、良心和社會責任心。閱讀那些名人偉人、先哲先聖的傳記,可以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愛心、良心和社會責任心,那些人物傳記都是一顆顆極為寶貴的種子,把它們播散在自己的心田,能生長出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學習能給一個人帶來詩意和創造情懷。余光中先生說,一個人可以不當詩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詩意。而閱讀詩歌、小說、散文這些書籍,則可以讓我們享用上帝賜給人類的兩件禮物——希望和夢,能給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快樂。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這個就要看你的個人愛好了,不想讀書的人啥時候也不行,根本就看不下去,你就像我這種人,就不愛看書,但是我喜歡聽書,和看視頻講解。

我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感到難受,有的人喜歡看武俠小說,天天看書,看電子書,都是看到半夜,就像我爸爸他就說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天天睡覺了,他自己打著燈也在看。

這種就是不看感覺空好多,就總感覺有一件事情沒有做。

不要逼自己,你會受不了,大家有沒有同感,

你品,你細品,你仔細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