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胡言吧


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备过程、备德育。

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这是铁律。

所以我基本同意教师要备课的做法,但肯定不可能一生一案,在备课时把学生情况考虑进去。同时要根据教龄做具体要求。

1.当下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备学生”用的时间不够,对学生了解不够,马虎应对。

2)对“学生作业批改”用的时间不够,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不够。

3)对“备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非智力因素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只能作对牛弹琴的钢琴师。

4)对“备教材”存在的问题,只是备知识,备发展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只能作一言堂满堂灌的演讲师。

5)对“作业批改”流于形式,只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感知、联想、想象、记忆、思维,分析、分类、比较、推理、判断、抽象、概括、综合)。因此,在作业批改中,只能作骑马观花的骑马师。

2我们老师都反对:

1)(计划)不具操作性的各类计划的空炮师;

2)(教案)下载复印网上资料备课的克隆师;

3)(上课)满堂灌一言堂式独占讲台的讲师;

4)(作业)骑马观花粗糙批改作业的骑马师

 

近段时间,学习、研读毛泽东的一些著作、理论、思想及对教学类的文章,认识了毛泽东主席,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战略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教学的专家,毛泽东从教学中走出去的一代伟人。了解一下,毛泽东是怎样进行备课?上课时,怎样遵循教学规律的?怎样遵循教学原则的?没有花一定的精力,去备课、去备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如此教学效果,

 

附:毛泽东备课: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等,达到遵循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

 

在“抗大”上党课时,毛泽东每次都利用课间休息20分钟的时间,找学员交谈,了解学员来延安以前在各地区的情况,同时也征求大家对他讲课的意见。然后,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课前备学生。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过去在抗大讲课的时候,就是把讲稿发给学员,我只讲30分钟,让学员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教员解答。毛泽东上课时重视师生教学互动。遵循了双主规律。

毛泽东对毛远新说:“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5分。你不要去争那个全优,那样会把你限制死了的,你姐姐(李讷)也吃了这个亏。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3分半到4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人家就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你们的教学就是会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此说明了:毛泽东非常重视发展能力。遵循了发展规律。

毛泽东批评了当时根据地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的做法,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遵循了简捷规律。

毛岸英1946年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有时用欧洲式的说话语气并加些手势动作。毛泽东就告诉岸英:“延安不是苏联,在这里就得按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在长辈面前,在年纪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可手舞足蹈。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就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奶奶;跟你年纪差不多的可称同志、哥哥,不能随随便便地直呼人家的大名”。遵循了育人规律。

1926年5月,在广州举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毛泽东说:“压迫、剥削阶级虽然很凶,但人数很少。只要大家齐心,团结紧,劳苦大众起来斗争,压在工农身上的几座大山都可推翻。百姓齐,泰山移,何愁塔之不倒乎!”,毛泽东讲课时,贯彻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一次,毛泽东对毛远新讲起了在校学习的事:“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5分。你不要去争那个全优,那样会把你限制死了的,你姐姐(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也吃了这个亏。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3分半到4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人家就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你们的教学就是会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毛泽东上课时贯彻了发展性原则。

毛泽东指出:“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讲课时,贯彻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毛泽东讲课时贯彻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的十大讲课方法: ......(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毛泽东讲课时,贯彻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毛泽东批评了当时根据地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



广东中和位育


完全有必要,向这位英明神武伟大的校长致以最崇高的致敬!

作为一个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为现在竞争的压力加大,生活成本提高,现在每对夫妇只敢生一个孩子,优生更要优育;不像过去,一家子常常兄弟姐妹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人能够成才的。

校长的这个提法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教育这个职业存在的普遍不满,也体现了现阶段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教师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继续发场一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要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现代教师崇高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准。

在现阶段学校之间竞争如火如荼时期,校长之职位也将受学校排名影响,当然这还是其次,能够提出这样工作目标的校长一定具有比老师更加宽广的胸怀,比老师更加深厚的教育情怀,岂能因为一己之私而背负这样骂名吗?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那是对学校的信任,那是对老师的信任,更是对校长工作的肯定。否则,家长为什么会在众多的学校中单单选择了你呢?教师唯有用加倍的努力才能酬谢家长的信任。

“一课一案”,在备课时,我们老师要精耕细作,备精备深,备细备实,吃透教材,领会要义;“一生一案”对于学生更要因材施教,即使孔子他老人家都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老师也要努力去办,办不到创造条件也要办,不准找借口,不准推诿,更不能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这位校长有如此提法,足见其对教育认识已经超越了我们普通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水平,他对教师的要求,已经把教师上升到如同神的高度,也准备将把自己推上了神坛。看来,我们这等普通的老师,只能带着崇敬的心情,昂首仰望这位校长,表达崇高的致敬。

只是不免弱弱地向这位校长提个建议,校长能否在对待老师也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一师一要求呢?


青衫李探花


太有必要了!校长有这样的思路,这学校一定能火!一校之长超前的教育思路,超前的教育模式和要求,必将给他所领导的学校带来巨大的变化,或许能成为其它众多学校学习的榜样。

一课一案一生一案的要求真是太好了。一课一案,那是必然的。不然就不是教案了。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一生一案的要求。大家都知道,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出生在不同家庭,所受的启蒙教育肯定千差万别,因遗传基因的不同,其个性肯定不尽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太需要差异教育了。一生一案的要求真是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使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校长的天生管理才能。这一点儿还真是其他校长可望不可及的。

这要求下学期在这个学校实施起来,这个学校肯定会变得红红火火。

首先牛起来的是任课老师。要写出四五十个个性化教案,校长至少给他配十多个助手。他们首先得听任课老师介绍情况,其次得分別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最近与教材有关的思想新动向,再结合这些实际到电脑上查相关资料,最后写成教案交任课老师审阅。完了之后他们得立即着手下一课教案的编写。

要把这十多人花心血写成的教案贯彻到教学实际,这任课老师至少得十个以上课堂助教,这十几个人先得让任课教师介绍情况,再熟悉教材教案,找学生谈话,(这叫熟悉学生。)然后在十多个教室里凑合着讲课。(本应一人一室,可惜一下子没那么多房子和助教。)讲完之后就得赶紧熟悉下节课教材教案。

这原来的任课教师那个忙啊,还得检查备课助手们,又得检查教课助手们,最后还得座谈学生,写教后感汇报题纲之类。真是太忙了。

通过这么一番一群人不辞辛劳的忙活,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能空前提高,尤其是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那肯定不是一般地牛。

这样的事情,想想都让人心情激动。只可惜不知贵校长联系电话,不然有空说不定真想去他那儿看看。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不知局长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会不会对这位校长提供帮助。

我是天凉好个秋A,关注我,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诚邀朋友评论、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天凉好个秋A


这校长是二逼!为了标新立异、提高教学质量,己经疯了!想想一生一案能不能实行?就算最快10分钟,一个班45人,每天3节课,备课时间为10x45x3=1350分=22·5小时!

就算老师不吃不睡觉,那怎么能保证对每个学生都使用不同的教案?是不是一节课的内容要分别对一个学生上,重复45次?45x40=1800分=30小时。也就是说,老师要在一天之内工作52.5小时,还不算批改作业、填写各种报表、开展各种活动……

校长疯了不要紧,别把老师也逼疯了!


哈哥49108471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提法

好一个形式主义的校长!一课一案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做过老师的都知道,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必要,这个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每学期期末常规检查教案是必检的。即使你对教材,教案烂熟于心,即使你上课都可以不用教案甚至教本,你也必须抄写教案,这是规则。


这个“一生一案”倒是不常见的提法,为何不常见?因为不现实。理想是很丰满的,因材施教,学生不同,教法不同,如果能实行,对提高教学成绩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能实现吗?很难,因为一个班多则七八十人,少则四五十人,一生一案,是什么样的工作量?

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针对不同的学生写出不同的教案,亲爱的领导同志们,你真的认为老师有三头六臂吗?真的把老师当做奥特曼了吗?这就是现实中的“何不食肉糜”!老师只能根据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制定一份难易适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教授。

近年来,老师的负担日益加重,跟这些屁股绝顶脑袋的领导不无关系

每个校领导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经验,甲校长来了,要求写各个单元的计划总结;乙校长来了觉得还不够,还要加上每个单元测试的试卷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反思;丙校长觉得以上做法很好,要坚持,但是还要写一写师德心得体会,教学后记;丁校长深以为然,以上经验值得发扬,但是家访这一块不能拉下,每学期补上二十篇家访笔记………

于是,老师们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忙碌起来,层层加码,每个领导都有一些新鲜的玩意,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出自己管理的特色,就不能表现出自己对教育理念的深刻领会。上交的材料越来越多,记录的本子越来越厚,这不,现在老师们又“喜提”“一生一案”。


对教育最好的管理就是让老师安安静静第教书,踏踏实实的育人

老师们不能理解,每个学期抄那么多的计划,总结,心得,反思,分析,方案,措施有什么作用呢?教书育人需要的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有些形式主义的,胡里花哨的东西,交起来堆积如山,抄写起来累得要死,检查起来走马观花,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帮助?不过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已!

总结语:少一点折腾,多一点实干,不要搞那么多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让老师的讲台安静下来,让老师们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才是最好的管理!


周老师教育谈


老师备课时,一课一案是很有必要的,一生一案也许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校长真知灼见,把医生给住院病人做检查、写病历、开处方、查房等方法都用上了,这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为这位校长的做法点赞。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老师要做到的,学校领导首先要做到,校长更要做到。老师可以监督学校领导的备课情况,只要他们能按时按量完成,老师没有理由不完成。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备课这一环很重要,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还要备教学反思。这一过程是比较繁琐,如果一个老师上三个班,所教学生都有100多人,按照一生一案的说法,每个学期都有100多个学生教案,老师除了上课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写教案。学生的作业什么时候批阅?什么时候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各级各类检查的表表册册什么时候填表?学生的课外活动什么时候开展?老师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什么时候进行?



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备课,可以手写教案,也可以进行电子备课,但要有二次备课记录,并把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对于不务实的形式主义做法应当摒弃。


Lance课堂


我没教过学,只是实习生,两个多月。说实在话,当老师真的蛮辛苦,那时我三四点起床备课,晚上十点睡,无论学生找我问哪科知识,我是有求必应。那次期末考试,这个班级从倒数第一进入到正数第一。我走时学生给我开的欢送会,赠我马到成功的飞马雕像。回到学校时,收到三,四十封学生的来信…说到一课一案,一生一案。想法有些对,但这得找专门管学生档案的人来做,比如学生家庭背景,思想动态,个人爱好,学习成绩,性格情绪,专属特长,遵纪守法等等登记,可问卷调查,学生配合,老师添写,共同来做,就比较容易,做出来也比较理想。而教师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授课解惑,传道授业上。这样做比较妥当,而针对学生出现的动态问题,校长可周末开展热点服务交流学习活动,请专家,学者,资深人士,为学生释疑解难。可办班,学生可免费参加。而特长的训练及潜能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特长,爱好与社会相关机构联营,让学生得到进深提高,深造的机会和空间。但一切需遵守国家对教育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引导精神进行!


温永春1971


班级授课制下,一生一案无法实施!



关于一课一案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很多人都明白,老师是天职是教书育人。老师这个职业第一要务应该是教书。正所谓行有行规,教师这个职业,教书必备的技能就是备课。

备课需要准备什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活动设计。 题主所说,校长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一课一案早已普及。

根据课的类型不同,可能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等不同类型的课。在备课内容上,方式方法上,课堂组织上有所不同。一课一案的要求是不需要校长来强调的,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现在的一课一案跟20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现在可能更多的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凸显出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准备要体现哪些教育教学理念?更多的是强调设计的教学活动的实用性。

关于一生一案

关于一生一案,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最早接触一生一案,可能是多年以前,学校要求对后进生再补差方面,每个老师根据孩子不同的成绩水平以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不同的后进生辅导方案。

一个班上可能,学生在四五十人,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制定后进生辅导方案的人数,也就是个位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找合适的时间进行,进行辅导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二次接触一生疑案,两年实行控辍保学责任追究制以后,有一部分身体或者智力稍微有缺陷的一些适龄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校随班就读。



当地政府部门要求学校 对自己学区内的不能正常入学正常入学的孩子,必须采取送教上门,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我们学校学区内,这样的孩子五名,每周老师们轮流上门送教一次。

上级要求根据孩子不同的身体状况,智力发展状况,制定一人一案的送教上门方案。老师们也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并且定时送教上门。在此我说明,这样的工作可能只有在很多农村地区才有,很多城市小学可能几乎没有的。

第三次看到一生一案,就是题主的这个问题,前两次如果说学生人数少,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点比较鲜明,老师们有时间,有精力能完成一生一案,并且按照相关方案能落实。对促进孩子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很少有人有怨言,也无可厚非。



班级授课制下,一生一案不可行

我国都普遍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而且按照现在学校的规模人数,每个班至少在45人到50人之间,这样规模的一生一案。即使老师们想尽办法加班加点完成了,按时按数量完成了校长的任务。

我想请问这位校长大人,这样的方案是否就只能放到学校的档案柜里了吧?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中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案,我想即使很多教育类的专家可能自己都无法完成。除非每个老师跟博士生导师带研究生一样,只在那寥寥几个人,这样的方案很好完成。

最近临近期末,每个学校可能最忙的应该是班主任,要为每个学生完成每一学期的评语。一般四五十人的评语,完成时间大约都在两周左右,还有期末复习以及临近期末上级的各种考核等等。比较繁杂的事情要应付。老师们都是中午不休息,加班加点完成相关任务。



关于校长要求老师备课要一课一案,百分之百的老师都可以完成,这是教书育人职责所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关于一生一案,没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落实一生一案的方案是最大的难题。

结束语:我们的管理层,在推陈出新方面,有时候适当的多调研,多与老师们沟通。制定一些接地气符合现行教育教学实际的改革方案,使其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汇智坊


对于这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我认为:一课一案是必须的,一生一案是糊弄人的。

说说我的看法:

一课一案是必须的

我曾经在私立学校工作过。当时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课一案,不但一课一案,每节下课,都可能会有教务处的领导过来抽查,抽查本节课上课内容、板书是否与教案相同,来判断教案的用心程度,不同的话是要做出书面原因说明的。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教龄多年的老师,给学生讲课用的题都是好多年前的题目了,当时有人开玩笑的说:“通过老师使用的题目,能看出来他大约是哪年参加工作的。”问什么?因为参加工作的头三年是最用心备课的。

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谁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上课不备课呢?

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一课一案,我认为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孩子负责的基本要求。

一生一案是糊弄人的

一般在学校,一个老师带两个班,地域不同,班级人数可能会有区别,假设一个班只有40个学生,2个班就是80个孩子,如果老师做到一生一案,一节课就是80个教案,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1-2节课,我们假设每天1节课,就是每天要写80个教案,每周要写300份教案。

请问教案是抄写还是用心写?即使抄写,每份教案也需要10分钟,那么80份就是800分钟,就是13小时多。提出这个要求的是希望老师如何完成呢?

所以,一生一案的出发点是想让老师上课有针对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教培行业于盼


我觉得这位校长的这种做法不具有可取性,也不具有可行性。一课一案可以考虑。但是一生一案是完全没有必要。

一个班里面至少也有四五十个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十分钟,那么四五十个学生就是450分钟,将近八个小时。

如果老师把将近八个小时浪费在备案上,那么他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教学生,所以我觉得这位校长的做法完全没有可行性。

其实我更赞同的是实行一课一案质就是上一次课,然后背一下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施行一个学生一个教案。

这样只会浪费极大的师姐和精力,对于教育的提高完全没有任何的作用。只是虚有其表。完全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所以对于学校的教案,备课制度,我认为,一节课实行一次备案制度就完全可以,更应该是电子备案制度,

而不是现在还是纸质备案,因为这样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现在有一些学校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可能会让老师采取这样或那样的举措,让吸收或者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学校,

但是我觉得这种做法却是却是不可取。老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把主要时间用在如何教书育人?而不是现在的过度留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