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38毫米小球到改成40+塑料球,技术打法有什么变化吗?

乒乓球球


很多乒乓球爱好者在训练时非常喜欢练正手进攻,认为正手强才能在比赛中赢得胜处。实际上随着乒乓球容积的不断变大,从最早的38毫米小球到40毫米大球,再到40+新材料塑料球,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转也不断减弱。与之对应的技术打法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之中。乒乓球技术也不是以前那种得正手者得天下旧思想能够概括的,现代乒乓球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早在38毫米小球时代,中国乒乓球队就是以 “正手者得天下”的最佳代表。那个时候“正手强反手弱”不但可以成为世界超一流选手,甚至能够成就大满贯。比如现在的国乒主席刘国梁就是直拍“正手强反手弱”的代表人员。小球球速快,相持回合少,基本上前三板就解决战斗。所以对那时的乒乓球选手正手杀伤力要求很要。

相反在小球时代几乎没有 “反手强正手弱”的超一流选手出现。究其原因,是反手技术照顾面积太少,又无法形成正手般的杀伤力,所以无法在小球时代取得优势。

2000年奥运后改为40毫米大球,出球的速度、旋转都比38毫米小球有所下降。正手的杀伤力明显不如小球时代,导致正手优势降低了很多,对相持能力要求提高了。这时就要求反手的能力要比小球时代更强。最明显的变化是以正手为主的前后脚的站位,逐步演变成前后脚站位不那么明显,说穿了就是为了迁就反手,正反手打法趋向均衡。

在这个时代里,孔令辉、王皓、马龙等人是正反手均衡打法的代表人物。不过那时候正反手均衡还是有所倾向,比如王皓的反手要强于正手;马龙的正手要强于反手。只不过他们解决了正手与反手技术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第一技术与第二技术的关系。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说“得正手者得天下”了。

现在的40+塑料球时代,球的速度、旋转进一步下降,正手的杀伤力明显更不如以前,相持来回球更多,对选手相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反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张继科就是“反手强正手弱”打法的杰出代表,并率先拿到了大满贯,就很说明问题。当然张继科能够拿到大满贯与当时接发球反手拧拉还没有普及有很大关系,常常接发球反手爆拧就得分了。现在的张本智和、樊振东等人实际上都是“反手强正手弱”代表,而马龙、许昕都是“正手强反手弱”的代表,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正手与反手不是主与次的关系,而是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所以他们能够保持在超一流的行列里。

在这里说一下许昕。直拍反胶打法的许昕早期属于典型的“正手强反手弱”,依靠超强的纠缠能力一直在超一流选手行列之中。改为40+塑料球后,许昕的反手弱点被无限放大,导致战绩不佳,特别是队内打许昕都是一色的压许昕反手、调正手。许昕经过痛苦的技术改进,完全放弃了反手的推挡改为直拍横打,提高了反手相持与进攻能力。正手、反手由原来的“主次” 关系变成“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在2019年迎来了大爆发,战绩突出世界排名重返世界第一。

综上所述,现代乒乓球技术必须很好地解决得好正、反手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存在明显弱点。形成技术上的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才更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练习时要将一部分时间分给反手,不能按老思想光练正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乒乓球球


您好,很高兴能够回答您提的问题,乒乓球从原来的38毫米变为40毫米再改为现在的40+塑料球,球体直径的变大、材质的改变主要导致球的旋转变弱、球速降低。每一次乒乓球规则的变化都会对技术打法产生极大的变化,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接发球方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球体变大,材质改变使发球旋转变弱、球速下降、发球时容易冒高,发球的威胁性下降,那么接发球方就更容易采用拧拉技术、挑打技术、弹击技术(生胶)等进行进攻,破坏发球方的发球抢攻战术,接发球方变得更加主动了。

2、发球方发球后进行反拉的意识会变得更强

接发球方多用拧拉技术、挑打技术、弹击技术(生胶)进行直接进攻,发球放就需要更多的考虑在发球时发半转不转球让对手拧拉,进而反拉对手拧拉过来的球(打回头球)。发球方具备传统的发球抢攻战术意识的同时将加强发球-反拉、反打的战术意识。

3、接发球方抢拉半出台的意识也会更强

由于发球旋转、速度降低,增加了发球的难度,发球经常会出现冒高或半出台的现象,所以接球方接抢半出台的意识也会变得更强,使自己变得更加的主动。

另外,无容置疑比赛的相持球、多板球的概率会变得越来越多,比赛的观赏性越来越强,比赛越发精彩了。运动员的相持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了。

当然,规则的变化导致技术打法的变化会很多,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观点,大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补充,大家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