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一战,敌军有1000余人,李云龙仅有60余人,为何能顺利突围?

彭吉光


辛庄之战时,独立团正处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李云龙身边的部队是比较少的,实际上只有团部直属队的人。比如剧中出现的王喜奎等人,应当是团部警卫连的战士。因此,在突围的时候只能赵刚和李云龙亲自带队突围,而且,为了绕开鬼子的扫荡线,只能分成小股部队,分别突围。

这就和亮剑刚开始时李云龙率新一团突围的情况很不一样了,当时李云龙的部队是聚集在一起的,所以携带了迫击炮这样当时已经可以算是重武器的武器,而在莘庄之战的时候,重武器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扔掉了,所以是很难正面打开敌人防线突围的,而只能从敌人的空隙中钻出去。

到达辛庄的时候,李云龙如果不管别的,只管逃命,是完全有能力赶紧趁着鬼子在追杀当地老百姓抢劫财物的时机逃走的,但八路军之所以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就在于在这种时候,他必须先救老百姓。所以,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李云龙二话没说,就让部队开始打,把鬼子吸引过来,掩护老百姓逃生。

在突围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安排部队阻击,掩护主力及机关先突围出去,李云龙突围时很显然是其它部队在掩护,但到了辛庄这里,李云龙下令开枪,就等于放弃了突围,把自己和身边的部队变成了掩护老百姓突围的部队。这在抗战期间的华北战场,尤其是1939年到1943年,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这样的战斗著名战斗很多,比如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种类型的战斗。狼牙山五壮士是七连一个班的战士,原本是七连负责阻击扫荡的日军和魏军,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主力和群众转移之后,七连主力也要撤退了,他们被留下来阻击敌人,掩护七连其他人转移,任务是坚守一天。

在这个意义上说,狼牙山五壮士是阻击部队的阻击部队,实际上是等于要牺牲他们,来掩护主力撤退。而且,七连对他们的要求是,他们五个人要牵制敌人一天,在这一天里不允许敌人越过狼牙山的制高点棋盘陀。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比较有利的地形来和敌人周旋,先是用枪和手榴弹,边打边转移,不断牵着敌人向其它地方走,为主力争取时间。

这个任务和王喜奎等人的情况很相似。当时李云龙正在生病,所以李云龙提出了由他留下来打阻击,和尚魏大勇带着其他人撤退,但其他人和魏大勇都要求李云龙先撤,李云龙不肯,魏大勇打晕了李云龙,背着他走了,王喜奎和其他几个战士则留下来阻击,为魏大勇和李云龙撤退争取时间。

不过亮剑中的王喜奎等人的地形环境远不如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是在高山密林中作战,掩蔽物是比较多的,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标又比较小,敌人虽然多,但要抓住他们也不是容易的事。而王喜奎等人当时因为是临时仓促投入战斗,周围也比较平旷,没有其它掩蔽物,只能依托坡坎进行战斗。

所以,当王喜奎等人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完了之后,他们也没有办法转移了,只能以死相拼,尽可能多的牵制敌人一会儿,让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只要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大一分。这和狼牙山五壮士后来把敌人引上山头之后,选择自己跳下山崖其实是一样的。


萧武


1942年11月(也就是百团大战之后),新到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次发动了对晋东南地区的大扫荡,目的是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消灭八路军129师。(注:副参谋长左权,在这次扫荡中不幸牺牲。)


李云龙的独立团在突围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从各个方向突围,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在突围中,遇到日军加上伪军1000余人的包围,被围困辛庄,而李云龙此时手上仅有一个加强排的兵力,而且没有重武器。

很多人都以为估计李云龙这条小命就要就要撂在这了,但是没有,李云龙仅靠这不足100人的兵力,硬生生的突出了日伪军1000余人的包围圈。

听起来其实有点匪夷所思,不可能事,但是其实有有理有据。

包围李云龙的日伪军没错,但是日伪军的带头人对李云龙的兵力估算出现了偏差,整个辛庄都有枪响,所以日伪军的带头人皇协军独1师2团团长钟云鹤和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副联队长宏兴一郎,都以为他们包围的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至少有一个团的兵力,不敢贸然行动,仅是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袭扰,开炮对村子进行大面积轰炸,大部队堵住所有的出口。所以给了李云龙生的希望,要是知道包围的只有不足100人,估计李云龙就算再牛也得升天。

其次是李云龙的战术拖住了敌人的进攻节奏,李云龙采取"掀帘战",并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日军。面对日军轰炸,李云龙采取敌我混合,避免了炮击的苦头,保存了实力。
所以让李云龙坚持到了天黑,而夜袭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李云龙趁着夜幕突围了出去。


汤里放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亮剑》的每一次战斗故事都是有战史原型的!辛庄之战,反映的是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期间八路军的宋庄战斗,不足300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22团两个连,在团长左叶的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1700多日伪军多达38次的疯狂冲锋,坚持到午夜并最终胜利突围,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村落防御战的典范战例。




问题中关于李云龙率领的兵力有所出入,独立团最初并非是以60人应战,而是在经过一整天血战后,准备突围前还剩60余人。而李云龙的战法则与宋庄战斗完全相同,即在白天利用村落构建阵地顽强阻击敌人,跟鬼子伪军大打阵地战和巷战(如果全部把突入庄内的鬼子赶出去,是会遭到肆无忌惮炮轰的);坚持到天黑后再利用夜暗突出重围,甚至包括赵刚和王喜奎的精准射击,均取自于宋庄战斗的真实历史。

1942年6月8日深夜,与日军周旋多日的八路军冀中军区七分区22团两个连辗转来到宋庄,这是位于河北省深泽县东北约15里的平原村庄,大约有330多户人家,但是在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中已经荒无人烟。团长左叶是1927年参军的江西老红军,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进村后即命令部队修筑工事,把各个路口堵死,院落全部打通,从村外到村内建立起三道工事防线,把宋庄变成了处处形成联通、火力可以交叉的战斗堡垒。



次日清晨7时30分,村头一公里处便出现了日军骑兵,来的是日寇冀勃特区司令官坂本大佐及其警卫部队300多人,与《亮剑》辛庄战斗如出一撤,坂本及其部下根本不相信经过反复扫荡的这个村庄,会有八路军的存在,因此大摇大摆行军而来。

22团一连在村东北口设伏,以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一具掷弹筒的重火力(看来是个主力团)以及百余支步枪,在敌人靠近到30米左右时突然开火,五分钟内便全部消灭了日军先头分队,坂本大佐亦被击伤头部(一说是坂本少将)。



两个中队的日军稳住阵脚后随即发动进攻,但是在22团布置巧妙的阵地和密集的火力前,伤亡十分惨重,经过五次冲锋和两个半小时的激战后,两个中队的坂本卫队只剩下50多人还能作战,八路军冀东部队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日军无奈,只好用无线电呼叫周边据点的鬼子增援,在“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后的平原上居然还有如此强悍的八路军主力,日军高层大为吃惊,开始火速调集援兵出动。



到1942年6月9日上午11时前后,从四面增援而来的日伪军多达1700余人,经过步兵炮和迫击炮一小时的火力准备后,日军步兵发起了新一轮冲锋,八路军战士用手榴弹幕给敌与重大杀伤,从12点到下午2点又击退了敌人五次冲锋。敌人不顾伤亡继续进攻,此时22团的特等射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连一名班长7枪连毙7敌,二连副连长则亲手一枪击毙了500米外的日军机枪手,有效的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

别再为赵刚一枪放倒500米外的鬼子迫击炮兵争论了,《亮剑》的每一个桥段,作者均有出处。



多次进攻受挫的日军无耻的施放了毒气,加之22团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较大,八路军放弃村外阵地退入各个院落,但日军无论怎么突人宋庄街道,均遭致命打击,可谓是有去无回,一名小队长直接丧失了冲锋的勇气,被上级当场砍了头,到夜幕降临的19时,陆续投入宋庄作战的日伪军已高达2500余人,但伤亡巨大的日军也是精疲力尽,点起篝火开始过夜,准备天明再战。

然而八路军根本不给敌人再战的机会,深夜便组织两个连利用夜暗分头突围,李云龙和赵刚各带一路的镜头感有木有?其中二连战士用手榴弹开路一口气冲出6华里成功突围,而一连乘日伪军大部在酣睡间,以快速的白刃战斗消灭敌警戒分队,也安全突出重围。宋庄战斗,八路军伤亡约80人,却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其中伪军200多人),堪称平原抗战的教科书式战斗。



宋庄战斗不仅是冀中八路军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在精神上给侵华日军以重创,从无极县马垒据点前来增援的一个日军中队100余人生还者仅有28名,中队长精神崩溃开枪自杀,另有7名士兵集体上吊自尽,他们实在无法接受的是,2000多人付出半数伤亡围攻了一整天,却不过是一支八路军的小部队,最后竟还突围而去,作战意志和所谓“武士道”信仰遭受严重打击。

《亮剑》仅仅把辛庄战斗拍成了一个插曲,并没有过多描述,如果全景再现宋庄战斗的历史,恐怕得有大把的军迷高喊神剧了,而其实,英勇的八路军确实创造过抗日战争的奇迹,谨此致敬!


度度狼gg




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上任后,就对八路军进行了残酷的蚕食和扫荡,计划肃清八路军在华北的威胁,为日军进一步南下展开一号作战计划做准备。

因为八路军的装备落后,所以只能展开分散突围。当时李云龙和赵刚的身边只有一个连,在辛庄这个地方碰上了日伪军1000多人。



这是一场双方力量悬殊的战斗,日伪军的数量是李云龙的十几倍。其中有皇协军的一个团,外加有几百个日本鬼子。日伪军不仅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还有炮兵的支援。

但李云龙根据地理环境,进行了有效布防。在当天晚上,发挥八路军善于夜战和游击战的优势,成功的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李云龙在突围前曾经清点过人数,除去阵亡的,还有60多人,其中轻伤员十几个,重伤员五个。也就是说,还能正常参加战斗的人也只有50多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突出重围,首先要归功于对面的日伪军。正是日伪军的错误判断,才给了李云龙可乘之机。

伪军的团长钟云鹤认为村中的八路军有一个团,并且极有可能是主力团。日军的副联队长认为从枪声密集度判断,八路军没有那么多人。

钟云鹤自作聪明,他解释道:八路军打仗善于利用预备队,一个团打仗,前边最多摆一个营。因此从枪声密集度来判断八路军有多少人,就会显得非常业余。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伪军不敢大举压上,尤其是当李云龙坚持到天黑以后。日军只能先包围村庄,等到天亮后再发起进攻。



刚才分析了外部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李云龙的合理安排是他们能从日伪军的重兵包围突围出去的根本原因。

李云龙命令自己手下的这个连,兵分两路收住村东和村西。先占据了村口的十几个院子和高地,阻击敌人的进攻,让敌人的步兵不至于推进的速度那么快。

既要堵住敌人进攻的口子,又不能把敌人打得太狠,否则就要遭受日军炮兵的猛烈轰炸。这个火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八路军和日军职能混在一起,让日军的炮兵没有办法发挥。



当天黑以后,李云龙和赵刚各自率领二三十个人,从村子的两头突围。虽然日伪军也发现了这些突围的八路军,但也只是进行了轻微的还击,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追击,因为他们认为村子中还有八路军的主力在,不能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李云龙能够突出重围是八路军战术高度灵活性的体现。八路军装备落后,缺乏飞机和炮兵的支持,打阵地战就不是强项。

在辛庄突围战中,白天的战斗就是阻击战。李云龙安排人在村口埋了大量的地雷,并依托房屋和巷子的有利地形,和日军展开袭扰战,消灭了上百个鬼子。

李云龙并且还在屋子里埋伏了奇兵,当日军进入院子后,趁其不防备突然发起攻击,又消灭了不少日本人。还利用玉米秆堆和大树巷子作掩护,与日军展开周旋,消灭敌人。

战争就是扬长避短的游戏,李云龙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仅仅是在日军靠近村子的时候,趁日本人不容易,就消灭掉了60多个。当日军对村子展开包围,再发起进攻的时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

李云龙又在村子里展开巷战和运动战,拖住敌人直到天黑。这就为后边的突围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李云龙精心安排的突围路线和半夜的这个时间点,更是让突围成功的概率大大加大。

这所有的原因叠加在一块儿,突围出去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更何况在白天利用一个连的兵力消灭了100多日伪军,单单这一场战斗,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新知传习阁


度度狼的介绍非常详细,我也多次百度过这个战例,此战八路军仅阵亡31人,负伤42人,突围时带走了全部伤员,日伪军伤亡600余人,但是,如此经典的战例却不见于正史,按道理,如此战绩,是八路军的老牌主力都达不到的,比如,关家垴战斗八路军二万多人(其中包括386旅和总部特务团这样的以老红军为主体的精锐部队)对日军五百人,激战二昼夜,自己伤亡2200余人,仅消灭日军280余人,东团堡战斗,八路军一个主力团2000余人,围歼170个鬼子,激战两天才拿下,著名的刘老庄阻击战,八路军82人全部阵亡,不过毙敌100余人,连1:2的伤亡比例都达不到,其他的著名战例如平型关,神头岭,七亘村等战例都是以数倍的优势兵力,贺龙以十倍的优势兵力都不能全歼700日军,陈光指挥的陆房战斗,以1:1的兵力对比歼灭500日军,已经是经典战例了,而且,实施这些经典战例的部队,都是以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为主体的八路军主力部队,而晋察冀部队的红军部队1700人都集中在杨成武的一分区,冀中军分区的部队是以吕正操的东北军一个团为主体组建起来的,以两个连的兵力如果真打出宋庄战斗这样一个如此大比例击毙击伤日军的经典战例,应该是被广泛宣传和载入史册的,所以,对于这个战斗的真实性是有一定疑问的,


狼的影子319


《亮剑》、《雪豹》是重播率最高的两部抗战题材的连续剧,尽管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使用了英国1942年才装备的司登式冲锋枪、1940年的晋西北战场日军用上了美军1943年秋季才成军的M-3冲锋枪,玩起了道具穿越的闹剧,但依然瑕不掩瑜,以上两部仍不失为国内拍摄的优秀抗战剧。

在《亮剑》中,百团大战以后,日酋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大扫荡,欲摧毁八路军总部和主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奉命化整为零,以连级为基本作战单位从各个方向突出重围。


在辛庄突围战中,赵刚政委带领的一队人马中还附带着几个伤员,之所以能轻松地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除了出其不意的打击,最关键的原因是伪军贪生怕死,与日军相比几乎没什么战斗力。

团长李云龙所率另一路人马,处境就危险了许多,由于日军一个大佐被李云龙所部干掉了,以为村中是八路军的主力,就调集了兵力,将村中包围了起来。

日伪军火力非常猛,白天难以突出包围,于是,李云龙部主动回撤村内,仅60余人的作战单位,利用地势和日伪军打起了巷战,打算晚上利用黑夜的掩护突出重围。

最终,李云龙所部能顺利突出日伪军的重围,人数少可能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为半夜时分,鬼子都睡着了,仅留下不多的哨兵,把住出村的口子,干掉站岗放哨的兵,就可以直接穿插出去了。

其次,皇协军独1师第2团团长钟云鹤以及日军第4旅团第22联队副联队长宏兴一郎,都以为包围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村中最起码有一个团的兵力,所以不敢贸然发动最严厉的打击,仅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袭扰。

日军堵住了村出口,只是对辛庄进行炮击,由于李云龙所部人马本身就不多,都分散开来了,反倒受炮火所伤并不多,所以给了李云龙生机,倘若日伪军集中兵力进攻,李云龙所部作战在勇猛,毕竟兵力悬殊,毫无突围希望,结果只能全军覆没。

最后,李云龙所部占据有利地势和地形,拖住了日伪军的进攻节奏,终于熬到了夜晚,到了晚上,日伪军为了防止战损,就停止了进攻,给了李云龙所部喘气的机会,否则,在白天一鼓作气地猛攻,李云龙所部就这么点人枪,就只能被歼了。


国平军史


笔者首先要讲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在痛恨抗日神剧的同时坚决不能忘记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创造下过无数神一般的奇迹!《亮剑》这部电视剧实际上是综合了一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各部队创造下的奇迹,归结到了李云龙的独立团上。电视剧里的每一场战斗、战役,都是有具体原型的。

说到辛庄之战,背景是1942年中那场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根据剧中对辛庄之战的描述,五一大扫荡期间的有一场平原村落战的模范战例——宋庄战斗比较与之贴切。

笔者试着描述一下,供读者欣赏。

1942年6月8日,担负反扫荡重任的八路军冀中军区所属第22团3个连连同2个民兵大队约300余人在团长左叶、政委梁达三率领下转战到了深泽县北约8公里处的宋庄,随即遭到了周围各据点的日军准备出发进行扫荡。于是,左叶等人当机立断,先组织村民安全转移,然后开始依托地形、构筑工事。在左叶的指挥下,22团的八路军们把街道口堵死,把院落打通,从村外到村内,由屋内到屋外,房上到房下,紧密地筑起3道工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一个村庄内外、房屋上下、家家相连、层层相通的有着火力联系的防御体系便形成了。

第二天一大早,日军便摸上来了。先头部队大约200余人开到,不知道村里已经有了八路军部队,当距离八路军阵地还有30米时,随即遭到了八路军的射击。短暂的晕头转向后,日军随即转入攻击,但是八路军利用地形,巧妙的阻击,粉碎了日军的数次进攻。

日军攻击受挫,感觉庄内有八路军大部队,于是暂时停止进攻,把附近各据点的兵力全部向宋庄集结,先把庄子包围起来,然后等待由深泽、无极方向的增援部队。

日军的行动十分迅速,至上午11时左右,已经有3500余名日军集结在宋庄周围,随即发起大规模进攻。22团战士随即依托有利地形抗击,八路军特等射手和特等投弹手在此战中大显神威。一些战士在高层枪眼里故意晃动,吸引日军使其暴露火力,然后埋伏在低层的特等射手以静制动,给予行进间的日军以重大杀伤。当日军成批成批靠近墙根时,埋伏着的投弹手迅速跃出,甩出大量手榴弹。在激战中,涌现出一批像李清斋、庾治国的特等射手和单人投弹超过180枚的李三子。日军真渤特区司令官坂本少将也在战斗中稀里糊涂的丢了脑袋。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激战,前沿工事大多毁坏,八路军的弹药也越来越少,但是日军的攻势却没有减弱。为了防止陷入被动,左叶决定坚持到天黑突围,目前继续与日军纠缠,为了节省弹药,将日军放近了再打,以抵消日军炮火的杀伤和发扬八路军近战的特长。

日军见八路军火力减弱,随即冲进了村子。但是刚进来就遭到八路军四面八方的打击,至傍晚18时,日军冲锋30多次都没有得手,死伤无数。

天黑后,激战了一整天、精疲力尽的日军停止进攻,为了防止八路军夜袭,在庄外点起一堆堆篝火来壮胆助威。而庄内左叶已经命令所有部队分成小分队,带上伤员趁日军熟睡之际,巧妙的绕过巡逻的日军哨兵、从日军火堆的间隙悄悄穿插而过,神不知鬼不觉的转移了。

次日拂晓,日军继续发动进攻,光是火力准备就长达1个小时,然后才小心翼翼进入了早就空无一人的宋庄。

这场持续一天一夜的战斗,左叶指挥22团部队约300余人成功抗击了10倍于己的日军进攻,以伤亡73人的极小代价取得了毙敌600、伤敌300的辉煌战果!


大将军威武K


小编你不觉得荒唐可笑吗?李云龙是虚构的,并非历史真实人物,虚构的东西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导演想让60余人突围,他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有什么大经小怪的?

更何况现在抗日历史剧麟角凤毛,抗日神剧各个频道比比皆是,喜欢看的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找一时快感,给自己心灵上一点慰藉罢了。

更不可理喻的是,就像李云龙、李向阳、李卫国、小兵张嘎等等,有些人认为是历史真实人物,认为是抗日英雄?太愚昧无知了。

抗日神剧不但没起到教育意义,不了解历史真相,反而让有部分人更加愚昧,把虚构的东西当历史看。


耕读传家gdcj


辛庄一战是有历史原型的,李云龙60多人,之所以能在重重包围下顺利突围,日军的一份战报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1942年,华北日军对冀中平原进行了五一大扫荡。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下,八路军冀中军区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6月初,七军分区的22团两个连300多人,在河北深泽县宋家庄,和日伪军遭遇并发生了激战。过程基本和李云龙的辛庄战斗差不多,就不再赘述,主要讲讲战斗结果。

22团的战报是:杀伤日伪军400名,打伤日军坂本支队长,己方伤亡73人。

日军的战报是:地上遗留敌人尸体264具,虽然地道也有顽抗的敌人,支队因为收到了返回原驻地的命令,中止了更为精细的扫荡,这次战斗的损失为战死26人,伤27。

从战报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双方上报的双亡数字相差很大。二、日军明明可以扩大战果,为什么突然撤退。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双方的数字都没有多大问题,只是都忽略了已方的另一群人。

22团忽略了游击队和帮忙的老百姓,而日军忽略了伪军。我们再从协助扫荡的伪军构成,来剖析日军为什么撤退。

参与扫荡的伪军有三类人员构成,一类是特务队,这群人主要是十里八乡的地痞无赖,专门帮日军带路或搜集情报。

第二类是宪兵队,又称督战队。他们不是日本人,而且从东北或中国台湾来的铁杆汉奸,他们精通日语,主要是来监督其他伪军的。

第三类是隶属汪伪政府的成建制投敌的伪军,他们是打着“曲线救国”的幌子,为了留后路,根据上层的默契,他们一般只出工不出力,这也就是一触即溃的原因。


按李云龙辛庄战斗遇到的1000多个日伪军来算,他们的构成大概是一个中队日军181人,汪伪政权的伪军一个大队,大概1100人,剩下的几十名特务队和督战队。

按照上面的分析,李云龙的一个连真正要面对的是一个中队的日军。而伪军后面虽然有督战队,但“枪法不准”也是没办法的事。

李云龙之所以选择晚上突围,因为晚上的伪军“反应迟钝”、“枪法更不准”。否则在火力和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敌军面前,是无法突围的。

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团长、连长经常鼓励战士,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因为只有天黑才有希望突围。

再来说说宋庄战斗,日军为什么撤退。日军的兵力有限,他们的一贯策略是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小部分做“困兽之斗”,极有可能给日军造成大的伤亡。


这对兵力不足、精力有限的日军来说,是不划算的,所以见好就收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伪军的“战斗力”都不强,驻扎在县城的警备队就实力不弱。

他们的待遇很高,基层军官都由日军担任,武器也是清一色的日军装备。警备队的任务主要就是协防县城。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县城日军不多,但特别难攻的原因。

了解了伪军的构成,就大概清楚了《亮剑》中有的战斗很轻松,有的战斗很艰难这其中的蹊跷。而李云龙能从辛庄顺利突围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



花木童说史


应该是我八路军有300多人参战,这个是艺术加工,辛庄一战原型是八路军与日军的宋庄之战,在河北深泽县宋家庄,是冀中军区7军分区22团打的,该团只是5个连的小团,扫荡中分散突围,团部也只带了2个连,好在一路上遇了被打散的警备旅1团2营和半个连的民兵,这样300多人就来到了深泽县的宋庄待机行动。宋庄地处平原,本来就不适合部队休整,一但被敌人抵达就很难逃脱。但22团认为宋庄距离敌人据点较远,便决定在此停留了。这是一个失误,好在22团发扬了反扫荡精神,不管有没有敌人,先修好工事再说,如此几小时内就在村里抢筑了三道工事。6月9日早上,日军第26师团独立第12步兵联队的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指挥2个步兵大队突然到来,八路军与之逐屋争夺,终于拖到了晚上,分路突围而去。战斗结束后,22团战报为:杀伤日伪军400名,打伤日军坂本支队长,己方伤亡73人。日方坂本支队战报为:己方伤亡53人。后来《解放日报》对此役重点报道,将22团上报的战果夸大3倍,称歼灭日伪军1200人以上,其中日军伤亡超过900人,而八路军只伤亡73人。《解放日报》还把战报中打伤日军坂本支队长改为击毙日军旅团长坂本少将。

“宋庄战斗”是指一九四二年“五-”反扫荡中,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二团一部在河北省深泽县宋家庄(简称宋庄)主动设伏,打击扫荡之敌的-场以少胜多的村落防御战。
  宋庄战斗发生在-九四二年六月九日。这场战斗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要掩护被日寇“扫荡”合围的数万群众转移出日军包围圈,并寻找战机准备大量歼敌,以扭转反扫荡的被动局面。 “宋庄战斗”是指一九四二年“五-”反扫荡中,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二团-部在河北省深泽县宋家庄(简称宋庄)主动设伏,打击扫荡之敌的-场以少胜多的村落防御战。
  宋庄之战我军民与日军激战十六小时,据材料证明,宋庄战斗不仅大量歼敌,而且对日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宋庄战斗结束后,无论日寇还是伪军只要-提起宋家庄没有不心惊胆颤的,称宋家庄为“送死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