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這樣的場景是否熟悉:說了五六遍,孩子還是聽不進

6歲的碩碩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每當媽媽要求他吃飯前洗手、玩過的玩具收起來或者關上電視,他就像聽不到一樣,接下來就是又哭又鬧。下午四點半,媽媽要趕在五點前去銀行辦事,時間緊急,碩碩還在房間玩積木。媽媽催促碩碩:“我們要出門了,快把積木收起來。”兒子回答:“這就好,媽媽。”

接下來十幾分鍾內,催促了五六遍,兒子依舊沒聽進去。媽媽收拾完,看見兒子還在玩積木時,壓不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如果不收積木,狗狗會把積木啃壞,如果和他鬥爭,就會耽誤去銀行辦事。心裡忍不住想“怎麼這麼不聽話?就知道惹我生氣!”她衝進孩子的房間:“你沒聽見我說話嗎?快收拾好,馬上!”兒子頂嘴:“不,才不要呢。”

媽媽怒火沖天威脅要把積木扔進垃圾桶,但兒子依舊我行我素。媽媽衝過來打了兒子一巴掌,把兒子從積木堆裡拽出來,兒子一邊哭哭鬧一邊朝媽媽扔積木。最後,媽媽只得自己收拾積木。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媽媽一遍遍的重複,並沒有讓孩子收起玩具,反而把自己搞的越來越生氣。重複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拿孩子沒辦法,孩子是故意和自己較勁。媽媽嚇唬孩子扔掉積木,只是想讓孩子聽話,結果卻是徒勞。最終她用武力來讓孩子聽話,這種方法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怎樣才能既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又能帶來積極的影響呢?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孩子為什麼會“我行我素”?

孩子的情緒狀態,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和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孩子不聽話不遵守規矩,通常都會有誘因,很多因素都會引發孩子的問題行為。當我們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反應,並且做好準備面對可能發生的結果,就不會被搞的措手不及。

家長的心理預期,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是故意和自己對著幹,特別是當孩子說“我不去做”時,會進一步加深家長這樣的想法,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生氣時很容易就衝動,就會用最能達到目的的招數。家長以為孩子是故意的,其實他只是想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心理準備不充分,當孩子正玩的開心卻要停止去做別的不情願的事,很容易會出現牴觸情緒。我們要記住一點,孩子並不是成心要氣我們,他是不知道怎麼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家庭的衝突,家庭成員因為教育方法不一致,尤其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經常引發爭吵。雙方都想糾正對方的想法,有的家庭意見分歧會使一方壓制另一方,如果孩子聽到因為自己導致雙方互相斥責,自尊心會受到極大的傷害。還有家庭的經濟、親戚等衝突,也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敵對的態度和行為。

家長沒合理安排生活,小孩子發脾氣多是因為某件事情出乎預料,他們沒有心理準備。家長如果能合理的安排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會越有規律,也就不容易發脾氣,合理的規劃能讓孩子為要做的事情做好心理準備。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瞭解情緒的反應過程,正確看待孩子的牴觸行為

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才能更有效的解決與孩子的矛盾,孩子才會願意遵守規矩。我們知道情緒反應的過程,才能學會控制情緒。情緒的反應過程,特別是消極情緒都伴有這六個階段:遇見刺激因子、對刺激因子做進行闡釋、生理激發、實際行動、心理準備、後期影響。

家長在孩子哭鬧不遵守規矩時,最常有的情緒就是憤怒,以碩碩和媽媽的例子來看下媽媽的反應。

  1. 心理準備,一開始,她就能料到會有這種狀況,因為以前她和兒子有過很多次衝突:“接下來準沒好事,估計又會大鬧一場。”這種情緒影響了她對待兒子的方式。在她讓兒子收拾積木前,她已經覺得自己會對兒子發脾氣了。孩子接收到媽媽“忍無可忍”的信號,從而做出消極反應。
  2. 刺激因子,從表面看,這場衝突的刺激因子是孩子的牴觸情緒,但剛開始兒子還挺乖的,雖然不想收仍舊答應了要收。從媽媽的角度,刺激因子其實是兒子沒有立刻聽話。
  3. 闡釋,媽媽看來,兒子在鬧情緒,她料到了這點,所以在她看來兒子的反應都在預料之中,兒子的每個行為都證實了這個預想。
  4. 心理激發,伴著怒氣來的就是生理激發,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人在這種狀態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準備大動干戈了,媽媽已經進入了這種狀態,一點不如意就會爆發。
  5. 行動,接下來,媽媽對兒子身體和語言上的攻擊就不足為奇了,兒子通過憤怒的表情當然能意識到媽媽生氣了,不由自主更加牴觸。
  6. 影響,衝突如自己所料的發生了,進一步加重了自己挫敗感,兒子被媽媽打罵,自信心倍受打擊。

沉著型家長的情緒反應過程:在情緒反應的每個階段,都可以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保持頭腦冷靜。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不要開始就進入“備戰”狀態,否則衝突很難避免。溝通前先做幾次深呼吸,暗示自己“無論怎樣,我都不會發脾氣,事情沒那麼難解決。”做好思想準備,呼吸放慢下來,就能帶動大腦冷靜。

我們沒辦法阻止孩子說氣話做氣人的事,所以這一階段干預不了,保持心態平和。孩子行為發生時,我們怎麼來闡釋這種行為,就決定了接下來是否動怒。孩子有牴觸情緒很正常,不要帶著強烈的主觀性去闡釋孩子的行為。當不用負面想法去揣測孩子,就不會氣急敗壞,自然能保持鎮定,當感到自己心跳加快時,就離開孩子的視線去消消氣。

不帶主觀情緒回應孩子,也不要翻舊賬,用恰當的方法讓孩子在積極後果和消極後果間做選擇,即使動怒也不說過分的話或者揍孩子。冷靜後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針對類似情形制定解決方案。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父母如何和孩子定規矩?

和孩子定規矩,不是遏制天性打擊信心,而是鼓勵他努力按照正確的方法做。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願意遵守你們之間定的規矩,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因為明白事理而遵守規矩,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遵守。跟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追問“孩子到底是怎麼了?”而要多想想“我能做些什麼?”所以,想讓孩子遵守規矩,還需要一套有效的策略。

一、定的規矩要簡單具體

開始時,和孩子要定一些簡單、直接又具體的規矩,比如說“把玩具收好”、“把電視關上”、“去洗手”,不要定多個動作才能完成的任務。當孩子不配合時,父母要挺下正在做的事再和孩子交談,而不是一邊忙其他事一邊讓孩子收拾玩具。要想定的規矩有效,要注意下面3個要點。

1、和孩子產生眼神交流

跟孩子說話時,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離孩子近一些,叫他的名字,和他產生眼神交流。如果孩子正玩的起勁,很可能注意不到我們在講話,跟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可以讓他停下手上的事,認真聽我們說話。

人在進行眼神交流時,就會有一種約定感,說的話更有信服力。

碩碩的例子中,媽媽多次催促都是在另外一個房間,這似乎表明這件事情可能並不那麼重要,直覺告訴他,他還可以再多玩一小會。如果媽媽看著他的眼睛說話,他就會明白媽媽是認真的,要好好聽快點完成媽媽交代的任務。

2、告訴孩子怎麼做

和孩子交流時,要注意不要用他容易拒絕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後,直接表達具體該怎麼做。態度要尊重,口吻要堅定“請馬上開始收拾玩具。”

非語言交流要沉穩、堅決,因為姿勢、手勢、語氣等反應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話語表達了堅決,而非語言信息卻讓孩子感覺到了“裝模作樣”,孩子就會對你說的話產生牴觸心理。

一次只講一件事,並讓孩子複述你定的規矩,看下孩子是否明白了你說的,糾正他說錯的地方,而且複述會幫助孩子遵守規矩。

3、站在一邊看結果

定完規矩後,在一旁靜靜地等待15秒,試想一下如果有人給你交代了任務,你答應後他一直在旁邊,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壓力。給孩子施加一定的壓力,會促使孩子更好的完成。

如果孩子表現很好,要誇獎他,誇的內容要具體,比如說“我說一遍,你就把玩具收起來了”再加上個擁抱,孩子會更開心,正面強化這種良好的表現。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二、給予恰當的後果

當媽媽嚇唬孩子扔掉玩具時,很明顯是想讓孩子聽話,結果卻是徒勞,用武力又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怎樣才能讓孩子願意遵守定好的規矩呢?

第一步,定的規矩說一遍後,孩子不聽,父母可以再說一遍,保持靜靜的盯著孩子15秒,這段沉默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如果給了15秒還是不聽,再次保持眼神交流嚴肅的告訴他“我剛剛說……”,聲音可以提高一些,但不要吼叫,這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認真的。如果孩子聽話,給予表揚,如果不聽,宣佈懲罰措施。

第二步,警告之後還是不聽,就要兌現後果了。兌現後果要及時,這樣孩子才能將行為和後果聯繫起來。恐嚇和體罰都不正確,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沒有安全感,可以使用下面這些後果:今天不許再看電視、提前半小時睡覺、一天不能吃零食、沒收玩具一段時間……。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面壁思過”作為後果。在警告時沒有提到的後果不要執行,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執行積極後果和消極後果,讓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如果已經把孩子抱到了房間,孩子“回心轉意”說,自己願意馬上去收拾玩具,這時候要告訴孩子已經晚了,這次的後果還是要承擔,下次一定要汲取經驗。還有一點就是,不管孩子是一開始就做了,還是中途或者最後一刻做了,寄予的表揚要一樣熱烈,不要說:“第一次說怎麼不聽,非得最後一刻才聽。”表揚是開心的事,語言和非語言動作都要讓孩子感到開心。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三、用任務清單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為孩子列一張任務清單,以天為週期,上面寫上想讓他完成的任務,任務的內容取決於自身情況,內容最多包含五六個日常生活事項,任務量要適合孩子。比如說,飯前洗手、催促起床不能超過兩次、吃飯不看電視等,不要寫模稜兩可的事情,比如收拾房間,因為孩子的理解和家長的意思可能並不一致。

為每項任務分配積分,可以用貼紙作為獎勵孩子的積分,簡單的花時間少的積分也少,經常引起自己和孩子之間衝突的,給予較高的積分。以基本權利作為獎勵,比如說看電視、玩遊戲、騎車、晚點起床等,讓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獎勵,從中挑選出來合適的。孩子列出的需要花錢的獎勵,可以讓孩子積攢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換取,在實施計劃前就把每件東西需要的積分確定下來。

給孩子積分時要及時,不要敷衍孩子“一會就給你”,這樣孩子就不能將行為與獎勵之間聯繫起來,逐漸就會對計劃喪失信心。如果家裡有多個孩子,可以為每個孩子制定適合他年齡的任務清單,而且任務之間沒有關聯。

當孩子適應了這個方法後,可以把小任務進行合併,比如一天做到5次“說一遍就去做”,不要急於求成,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當任務單進行補充後,也要增加相應的獎勵,按照孩子的意願增加一些物品。我們要明白每個人做事都不會一直有積極性,如果孩子不配合也不要太擔心,堅持計劃就可以。

說了五六遍,還是聽不進,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怎麼定很重要

四、先提醒再執行

5歲的兮兮正在看動畫片,爸爸告訴她:“兮兮,關掉電視,要吃飯了。”兮兮不願意關,爸爸開始去廚房盛飯擺桌子,再次催促兮兮關電視,爸爸開始端菜又衝客廳喊:“我說過了,馬上關電視。”兮兮不理爸爸,爸爸按耐不住心中的憤怒,他最清楚接下來要發生什麼,兮兮馬上就會開始哭鬧。如果現在順著她,但過一會她一定會鬧著說餓了,爸爸氣沖沖走過去拉起兮兮的胳膊,兮兮開始大嚷大叫手腳亂撲騰,爸爸強行把她拖上餐桌,兮兮把餐具弄的亂七八糟,爸爸就讓她坐在那裡哭個不停。

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很難立馬停止去做另外一件事,因為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會理性的分析,做出恰當的行為。大部分孩子在看電視被打斷時,第一反應就是:“我還想看。”自制力強的孩子,雖然自己很想看,但還是會去吃飯。自制力差的孩子就難以抑制心裡的衝動,做出牴觸行為。針對這個問題,可以用下面5步來解決:

1、提前說出規矩

突然要求孩子關電視,她可能會猝不及防,在確定讓孩子做什麼時,要提前說規矩:“在過5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我讓你關電視時,你要聽話。”這樣孩子就會提前做好準備。

2、設置遵守規矩得到的獎勵

用積分來獎勵孩子,比如:“我讓你關電視的時候,你要馬上關掉,我會獎勵你一個積分。”孩子就會知道,好的行為會獲得獎勵,當孩子遵守了規矩要兌現承諾。

3、設置違反規矩承受的後果

如果孩子就是不遵守規矩,要讓孩子承擔違反規則的自然後果,如果孩子按照你說的做獎勵一個積分,如果孩子不做,就拿走一個積分。讓孩子複述獎懲內容,會增加遵守規矩的可能性。

4、給予“三次鈴”提醒

提醒孩子時,可以用三次鈴的方法,比如第一次提醒家長告訴孩子要關掉電視吃飯,第二次提醒孩子關掉電視,第三次提醒孩子過來吃飯。如果孩子認識時間,可以讓他看著時間,告訴他做事情的具體時間。

5、嚴格執行方案

如果時間到了,就不要再給過多的提醒,堅決冷靜的執行定好的後果。如果孩子去做了就要給予表揚,如果孩子不按規矩來,禁止當前正在做的活動,比如說關掉電視,並告訴他要拿走一個積分。

家庭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味順從的人,而是要培養孩子擁有正確的判斷力。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清晰具體的要求、孩子可接受的選擇和可執行的結果控制,並始終如一的實施,才能有效解決不當行為,孩子才能更好的遵守規矩。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 看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