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煎茶、點茶和現今的綠、黃、黑、白、青、紅六大茶類的關係

大家好,由於最近陸續復工、復產,最近幾日停止了分享,和大家道個歉;今後只要有時間爭取和大家每天都有分享,特殊時期望大家見諒,同時也希望大家繼續關注。

這期來和大家分享我們中國非常悠久且同時影響了世界的一種飲料---茶。中國是世界茶的原產地,中國最先發現並利用茶葉,將茶葉從藥用變為飲用;在古代茶葉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三大(絲綢、茶葉、瓷器)主要支柱產品。現如今更將茶與可可、咖啡併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在全球範圍內150多個國家中,約有30億人在飲茶。茶葉傳到不同的國家也發展成為不同的茶文化,比如日本的抹茶、英國的下午茶以及印度紅茶等,可見中國的茶葉對於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本次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茶以及茶的發展。

提到茶相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可以聊上一些,無論是專門研究茶文化的大咖、種植茶葉的茶農還是我們這樣的飲茶愛好者,對於茶葉都可以聊上幾句。比如你喜歡鐵觀音、我喜歡金駿眉、他喜歡普洱;再比如春夏季多喝綠茶去火,而秋冬季多喝紅茶養胃等等。茶葉從古至今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如何由藥用變為飲品的,現在我們就來聊聊“茶”的前世今生。

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注云:“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選,味苦,寒,五毒,治五藏邪氣,厭谷,胃痺。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生山谷、山陵、道傍”。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荼,苦荼也。”宋代人徐鉉注:“此即今之‘茶’字”。據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又據陸羽《茶經。一之源》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由此可知茶葉的起源產地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另據文獻資料記載一般認為蜀地是最早飲茶的地區,在秦人征服蜀地後把飲茶習俗帶入了中原。再可知茶飲用從神農氏就開始了,至今飲茶歷史長達4500年以上。中國茶文化自古有之,早期的時候茶主要作為藥用和食用的居多;但中國將茶作為飲品的茶文化真正形成則是在唐代。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在大堂盛世的影響下,茶文化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的發展。唐代的茶基本以餅茶為主。飲茶的主流是“煎茶法”,先把茶餅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放入茶羅篩選,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另外需要準備好風爐燒水,茶釜中放入適量的水,煮水至初沸(氣泡大小如蟹眼)時,按照水量放入適量的鹽。到第二沸(氣泡大小如魚眼)時,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備用,釜中投放適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如騰波鼓浪)時,把剛舀出備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騰;這時茶已煮好。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又一次興盛期;宋代的製茶分為團餅茶和散茶,以而團餅茶為主。宋代時流行的烹茶方式則是“點茶法”,這時的茶不再投入鍋裡煮,而是用沸水在盞裡衝點。按蔡襄《茶錄》中記載,宋時點茶法具體操作是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後衝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調和;用沸水衝點茶末,這時的水溫至關重要。由於飲茶方式的改變,飲茶時的用具也出現了變化;這時出現了聞名後世的“建盞”(宋代的點茶和茶具建盞會在後期單獨去分享)。

到了明清時期是中國的茶化再一次的重要時期,也奠定了現代茶文化的基礎。明朝的製茶出現了茶史上革命的轉變,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詔令,將茶葉製作“廢團改散”,從此龍鳳團茶徹底壽終正寢;這一時期也將點茶法改為撮泡法。到了明代晚期茶也由單一的茶類發展為多類茶;歷史上的團餅茶和散茶都屬於綠茶類,由於自明早期的炒青替代蒸青以後,各地的製茶工藝不斷革新,不僅使炒青工藝日臻完善,同時還促進了其他茶類的產生和發展。清代中期前後保持到至現代我國的綠、黃、黑、白、青、紅六大茶類已本形成。

今天茶的基本介紹就到此結束,明天我們介紹中國六大茶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