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與兒媳和睦相處,公婆們必須做好這三點!

公婆與兒媳的相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兒媳過門前的相知認同階段;二是兒媳過門後,公婆身體生活還都正常的若干年;三是公婆身體日漸體衰老,直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日子。

兒媳過門前一般沒問題,只要公婆能依照習俗把該做的做到,總體還是歡樂融洽的。至於公婆身體患病衰老甚至不能自理這一階段,是最考驗人的,也會因各種付出比較多,而很難讓生活平靜如初。關鍵是這期間老人基本已不能自主,對於公婆與兒媳關係已難作為,結果怎樣,那也是單方面的問題了。

所以,第二階段才是至關重要,也最能檢驗全家老少智慧能力的漫長時期。一方面,因為這一階段時間經歷比較長,甚至長達幾十年都有可能;另一方面,因公婆身體還康健,對於兒子兒媳及孫子的照顧比較多,與兒子兒媳之間相處密切,所以也是矛盾滋生的活躍期。再者,既然公婆還有較強的生活能力,怎樣和兒子兒媳相處也擁有較多主動權,也會增大彼此摩擦的幾率。

要想與兒媳和睦相處,公婆們必須做好這三點!


因此,掌控好第二階段的相處狀態,是為公婆佈置的一道難題。但也不是無解,家庭之道雖然難走,但總會有路可循。主要有三點吧:

體現出價值。 身體還不老,生活能自理,再加上多年有積累,做公婆的是能夠為兒子兒媳做些事情的,這就是公婆的價值。比如帶帶孫子,幫兒子兒媳做點家務什麼的。如果存款數量還行,也可以在經濟上接濟一下他們。實際上,兒子兒媳這期間無論經濟能力還是時間精力,都會有一定壓力,也確實需要公婆照顧。公婆適時馳援,不僅是親情使然,也是自我價值的彰顯,兒子兒媳很少有不歡迎的。

要想與兒媳和睦相處,公婆們必須做好這三點!


拿捏好分寸。 中國公婆作為長輩的心理,應該說還是傳統化的,那就是始終把兒子兒媳當小孩子,並永遠視為一家人。於是乎什麼話都想說,什麼活都想做,什麼事都想管……結果呢?並非所願,一切都那麼出乎意料,他們也就倍感委屈和傷心,還不明白咋回事。

那麼,這樣的公婆是不是好公婆?應該說是,但卻不是正確的公婆,因為他們的方式並不正確,不正確就是錯誤。

疼兒子兒媳可以,照顧他們應該,心理動機出發點都符合長輩的情感心理。但錯就錯在分寸感沒把握好。首先,兒子兒媳一旦結婚生子,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家庭單元,不再從屬於公婆,也就和公婆不是一個家庭。兩個家庭交織在一起,矛盾還能少了嗎?其次,兒子兒媳都已是成年人,不再是公婆的私人產品,他們在內心深處很希望自由自主,對上一輩的籠罩其實是很難受而且非常排斥的。再次,公婆過問太多也會淡化兒子兒媳的責任心,對他們一點好處都沒有,不是嗎?所以,這不是真正的疼愛他們,反而會害了他們,讓他們變成現代巨嬰也未可知。

所以,公婆須認清自我身份,並及時做出心理與行為調整,以給予兒子兒媳應有的地位和權利,他們高興,自己輕鬆,何樂不為

要想與兒媳和睦相處,公婆們必須做好這三點!


保持好距離。 都知道一句話,叫做距離產生美。是的,無論怎樣好看的一張臉,無論這張臉怎樣濃妝豔抹,只要近距離觀看也會把痦子雀斑看得分明。公婆給兒子兒媳幫忙,未必就得做成常駐大使,只要有點辦法,就不要每天一個屋簷下討生活。每天在一起吃喝拉撒,鍋碗瓢盆磕磕碰碰,你的缺點對他的毛病,哪有不起波瀾之理。

所以,做公婆的要想和兒子兒媳長期保持和睦和諧的關係,就不要離白牆太近,避免蹭久了發汙;也不要離花瓶太近,避免失手時打碎。到那時,一切本來看似潔白美麗的東西,也會瞬間變成不好收拾的殘局。鞋子再好也不能粘在腳上不脫,否則摩擦久了連鞋底也沒了。因此,和兒子,特別是兒媳婦,保持好距離,拿捏好分寸,體現出價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關愛,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