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一場2600字左右的心靈之旅…)

無意間翻到《照見》這部電影,看了看評分人數——192人…當時就把它劃分為“冷門電影”當中,不過在瞭解到這部電影的導演之後,就立馬把影片加入到我的放映名單中。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照見》這個電影從名字就透著一股子似有似無的味道,再加上導演“喬美仁波切”是個活佛,所以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順便還去了解了一下導演的背景。首先,喬美仁波切不是一個人,這麼說可能有點靈異,但是藏傳佛教中湧現出的歷代高僧大德,無一不是為了繼承和發揚自家信仰的。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喬美仁波切約於公元十七世紀(具體生卒時間、地點不詳)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裡,父親名為班瑪旺扎,母親秋炯傑。他生來便具有強烈的慈悲心與非凡的智慧。由於前世的宿緣善根,從小就對三寶有猛烈的誠信,對正法有迫切的希求心。】

而我們的導演喬美仁波切,七十年代生人,9歲被認定為第九世喬美仁波切活佛,他的工作就是傳播藏傳文化,有人問他:“您是一位來自藏區的宗教人士、一位活佛。您和我們俗人是有很多不同嗎?”

他回答:“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比如你是作家,我是活佛,他是工人,我們可能都不是天生要來到這個世界上擔任某種角色的。”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仁波切”始終都是藏傳佛教的核心符號之一,處於地方僧侶群體等級的最高處,在都市的大眾文化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不過導演喬美仁波切卻對相關民族符號保持戒心,他並不高調的宣揚自己的身份,《照見》雖然沒有明顯的藏族文化符號,但在對現代人精神成長可能性進行發掘的同時,對佛教核心文化進行了精妙闡釋。

宗教內涵

《照見》是2015年中國電影界出現的最特別的電影之一,當時電影在國內外電影節上亮相,導演就以藏族活佛身份穿著袈裟出席活動,賺足了大家的眼球,但是電影並不是以導演身份為賣點,引起人們關注的始終是影片特異的敘事和造型風格。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也許有很多人看不懂,不過這類電影在國內其實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藝片”。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照見》講述了一個盲人兒童和他母親之間的故事,兩人圍繞國球“乒乓”展開了爭執,小男孩不願意被母親強迫參加盲人乒乓球訓練和比賽而離家出走,而母親在孩子出走後,試圖用遮住自己眼睛的方式,去感受,去聆聽盲人的世界,她想親身體驗一下孩子的苦樂。最終母親以這樣的方式反省自己,以及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漸漸地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也緩解了內心長久以來積攢的緊張和難過,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好的,母子團聚,母親順利的找到了孩子。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劇情,導演卻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從他的構圖就能看出,每一個鏡頭都在均勻的呼吸,能夠形成一種無形的氣場,讓人安安靜靜的觀影,進入純粹的精神空間,這是看其他電影沒有的體驗,都說《照見》是一部宗教題材電影,但電影中又缺少一般宗教電影中常見的符號和事件以及環境。

不過電影裡也不是完全沒有宗教元素,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且唯一一次出現的宗教器物就是小男孩在家練習盲人乒乓的時候,靠牆的桌子上放著一塊不起眼的木板,上面用繁體字寫著“慈雲永護”。應該是廟裡的匾額,看起來很舊的樣子,上面的字都不清晰了,不過這也是導演有意設置的宗教符號。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慈雲:是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慈雲吐澤,法雨垂涼。”;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明代崔子忠《送僧歸滇南》詩:“兵戈前路息,萬里憶慈雲。”…

可以聽的電影

影片在開頭的時候就讓人竟然,一開始的幾分鐘幾乎是寂靜無聲的,這種寂靜可以瞬間把人從一種嘈雜的狀態和頻率下,直接拉到極其安靜的狀態。這個時候腦子也會一片空白,因為沒有任何雜念之後,在繼續觀影會收穫很多,導演敢用這樣的開頭來清空觀眾的內心一定是很冒險的,因為不光是安靜,還要安靜足夠長的瞬間,不愧是活佛啊,我想活佛心中一定是極靜的,所以他才敢用這樣的方式拍電影。

隨後伴隨著敲擊鋼琴音符而構成的舒緩音樂響起,盲童坐在空蕩蕩的禮堂中,專注的“看”著一臺攝影機的鏡頭,當鏡頭轉過之後,孩子開始聆聽…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隨著母親的出場,我們開始理解這部電影要講述的故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兒子,始終在對兒子的愛和因為兒子不可逆的缺陷當中痛苦、糾結,強大的母親也有脆弱的一面,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兒子不是無用之人,便要求他參加盲人乒乓球的訓練,

目標是——冠軍。

看起來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發展。

《照見》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盲童理解出走後媽媽的選擇,她沒有一味地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打倒,而是做了與眾不同的選擇——去體驗她兒子的生活。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電影中的故事背景是在一個北方三線城市裡的國營老廠子裡,場景有那時的舊禮堂、職工宿舍等,這些社會轉型前的遺留物出現在這部電影中,也說明這位母親身處那個時代也有自己的想法,似乎只有在工業凋零之處,人心對解放的渴求才會成為可能。

這種人心和工業的對比,也擁有了對人類工業文明的隱喻性評價。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在佛教中“苦諦”是早期佛教的生命本體觀,盲童的眼盲在現代人眼中就是“無可救藥”,母親可能會越來越痛苦,始終不能接受孩子與主流社會和正常孩子之間的差距,這種無意間也是對孩子施壓,對自己施壓。整部電影看下來只有倆個字:壓抑。 盲人的世界我們永遠無法瞭解,但是至少我們要有一個夢想,無論是誰。畢竟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而盲童真正的夢想是做一位盲人攝影師,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但是電影中也有表現他眼盲心不盲的情節,他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盲人,甚至在母親的一次疲勞駕駛中搶奪了方向盤,避免了一場車禍的發生,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我們在不斷的尋找,也在不斷的探索,這部電影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導演的思想溢於言表。

獲得改變的始終都是母親,最終盲童成為母親真正的啟蒙者,從母親帶上眼罩感受孩子生活開始,他們的命運也漸漸發生了改變…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結局也很引人深思,算是一個光明的結局,母親從另一個盲童口中知道了兒子最大的願望是當攝影師,結尾時,幾人忘情的在空無一人的舞臺上歡呼,無數乒乓球從天而降,而開場那個攝影機,一直在拍攝…

這就是一個超現實的結尾,你可以理解為盲童從未離開,其實他在“用”攝影機紀錄了媽媽的生活,其中電影很多鏡中鏡頭還有類似偷拍一樣的畫面,就是出自那架手提攝像機,結尾盲童帶著攝像機“回到”家人的身邊,他始終是一個盲人,但用夢想《照見》了生活。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清奇的民族電影

《照見》與當下的中國電影完全不同,它似乎和整個市場格格不入,這種電影放在影院播放,可能也沒有人會去看,但是它並不會對商業電影體質妥協,作為藝術電影來探討人類內心成長,使得它和絕大多數電影,甚至是藝術片之間都有著明顯的區別。

一句話總結就是:祛除偏見概念之心,理解體驗他人的心時,照見的是自己的光明。


活佛導演處女作《照見》一般人看不懂這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