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唐宋時代的“國務院”

政事堂是唐、宋宰相集體辦公的地方。唐初開始叫政事堂,最早設在門下省,後遷中書省。開元十年(公元723年),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因為宰相名義上即為中書門下省長官。

政事堂:唐宋時代的“國務院”

唐代宰相很多,朝堂之上往往同時有十幾名宰相。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同朝宰相更多達二十七名。唐朝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長官侍中任宰相,以其他官職任宰相的,則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官職等同於中書令、侍中(均三品官)。又在大臣中選任數人,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即為事實上的宰相,簡稱平章事。

中書、門下二省本是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的意思。唐朝君主讓“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行宰相事,參加議決軍國大事,是因為他們品位不高易於控制。

政事堂:唐宋時代的“國務院”

具體來講中書省起草政令,實際是皇帝的秘書班子;門下省掌出納帝命,另負有審查詔令的權力,如有不妥有權批改、封駁。每遇大事,皇帝綜合聽取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的意見後決策。而大量的具體的事務性的工作則由三省機構去做。

為了提高效率,從唐太宗時期開始,中書、門下省往往聯合辦公,官署即稱為“政事堂”,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後召見尚書、中書門下長官,共同討論國政,有專門的記錄員記錄皇帝與宰臣的談話,再由宰臣負責整理成《時政記》作為檔案備查收藏。

政事堂:唐宋時代的“國務院”

唐朝軍國大事一般均由宰相和其他相關官僚集體討論,這時候包括宰相在內的眾多官僚就是皇帝的智囊團。而中書、門下二省的宰相則集結政事堂議事、出主意並提出預案。皇帝在廣泛聽取群臣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最後決策。這是唐朝政治的一般情形,是唐朝民主政治(當然與近世民主政治有別)的體現。這種比較開明的政治風氣是在唐太宗“貞觀之治”過程裡逐漸形成的。唐朝皇帝從此擺脫孤家寡人獨斷朝綱的局面,且可掌控全局,政治心態相對輕鬆愉快(與前朝比)。

宋朝情況與唐朝相似,同朝有很多宰相、副宰相(參知政事等)。對中書省內的政事堂,則簡稱中書。其與樞密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神宗元豐改制後,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為宰相集體辦公地點,時亦稱都堂為政事堂。

政事堂:唐宋時代的“國務院”

唐宋宰相政事堂的集體辦公,是朝廷集中智慧、集思廣益的有效形式。經此向皇帝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預案,因是經過充分分析、論證、討論後作出的,往往會被接受,不易否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