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21世紀,

世界需要中國方案。

中國方案,就是中國式管理。

中國式管理,源至中國式教育。

中國式教育,即以曾仕強教授教育思想為引領,用生態化教育方式實現國學現代化。

為中華文化傳承盡責任,

為中華民族復興育英才!


本文導讀

►立德樹人的教育——生態化教育

►教育管理:生態化教育實施之道

►教育思維: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學生


1立德樹人的教育生態化教育


生態化教育系統綜述

生態化教育方式,即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專業的生態化教育團隊非常審慎地實施13年來,教學呈現證明其在落實素質教育教學現象方面,生態化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價值。這一教育行為和現象非純粹理性,系實踐理性範疇。

我們的教育教學設置完全遵循“龍馬精神,羅浮君子”的教育目標來進行。

|曾仕強教授詮釋“龍馬精神”

遵循孩子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心智發展規律來進行設置。

在國家規定課時內完成規定開設科目的基礎上,

節約出的時間設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同樣的學時、同樣的教材,卻能達到學生喜歡學、自主學、能學會、高效學、有自信成績的效果。

全體教師團隊

傾全力打造全方位實景生活體驗式育人環境

以國學經典之魂引領學生思想

遵循勇氣的規律、感受力的規律、內循環的規律、理性選擇力的規律、主動思維力的規律、獨立生存力的規律、教育教學的規律、生命長寬高的規律、個性發展的規律

從“養心”“養己”“養行”“養德”“養智”“養慧”“養勇”“養篤”“養禮”“養志”十個維度開啟每個學生生命力量的發動機。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養足孩子心動力,

發展孩子行動力,

生長孩子思維力,

培育出每個孩子強大的生命力量。

養孩子仁善之中國心、仁和之中國魂。


養心次第


養心動(0至3歲)

養心力(3至6歲)

養心神(6至9歲)

養心志(9至12歲)

養心性(12至16歲)

2教育管理——生態化教育實施之道


教育乃國之根本。

四川地震的緊急應對全民慷慨解囊、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穩列金牌榜首、神七的昇天太空漫步、一帶一路的大國崛起等著實讓國人振奮,也著實讓我們教育者引以自豪。

然而諸如誠信的缺失、人際關係的惡化、天道人道的淡漠、眼高手低人員的頻繁跳槽、藍白領過剩、低職技工短缺、不擇手段追名利、好逸惡勞競奢侈等等社會現象,又不能不讓我們捫心自問:

什麼是教育之道?

教育強區看投入,名牌學校看升學率,優秀學生看分數。

這種教育評價調動了全國上下每一個人的每一根神經齊頭並進的邁到“向孩子要高分”的大轉盤上不由自主地隨著旋轉,頭暈目眩,腳下無根,顧不得方向,只盯著一百分使力。

欲改變現狀,我們就要讓這眾多的“轉盤上的旋轉者”跳下轉盤,放棄自己摘葉盯瓜的行為,站在堅實的大地上,立足教育本源,研究教育之道,做一所理想的學校。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什麼是理想的學校?

我們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是學生嚮往的學校,老師感到幸福的學校,當然也是社會滿意的學校。

理想學校和優質學校、名牌學校不一樣,優質學校、名牌學校是為了生存,注重外在的,不得不做,

而理想學校一定是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的學校,也是社會滿意的學校。

優質學校名牌學校不一定是理想學校,但理想學校一定是優質學校名牌學校。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教育理念: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我們認為,教育是生命的事業,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前提是尊重生命,即本著對學生生命和教師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探尋和遵從生命成長的規律,挖掘和支持生命成長的潛能,讓學生和教師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全面”是指德、智、體、美、勞、群;

“發展”是指學生內在的自主向上的力量,我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做好學生的願望,這就是潛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生命自然力;

“培養”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教育,喚醒和激活學生的自主潛能,使其自主發展,自主儲備真正決定其終生幸福的品德、性格、習慣、人格、能力和勇於創新等精神財富。

從教育者到被教育者之間,只有一條道,就是對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這就是教育之道,其他的“對分數負責,對家長負責”等都不是真正的“道”。

“道”是規律,是思想,也是行動之路。

生態化教育創辦十三年多,我們抱守著既定原則,堅持著四個“道”:


堅持小規模辦學之道


學校精緻而小巧,精緻到每一寸空間都充裕著文化,我們的規模保持在每個年級兩個班。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堅持這一原則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做起,保持充分的教育資源,保持足量的教育濃度,讓每個孩子在其中得以充分的浸潤與薰陶。


堅持小班制授課之道

我們的教室大,大到遠遠超過常規教室的面積,但我們的班容量很小,每班20個學位。

堅持小班制,教師能夠真誠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從理論上杜絕邊緣學生的出現,真正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


堅持提高家校教育力之道

教師是學校落實教育教學理念的執行者。

新聘任的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各級各類的學校,教齡越長,舊有的功利教育觀念越牢固,應試教育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手段越嫻熟,對自己的教育能力越自信,卻不知自己一直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的犯錯誤,全力以赴的在做摘葉盯瓜、殺雞取卵的事。

要改變教育現狀、要做繼承與創新並舉的中國式教育,就要從改變教師的思想開始做起。思想決定行為,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力尤為重要。

教師的培訓工作分為開學前的7天集中培訓、每週一次的的常規培訓、重要崗位的半年培訓及個別崗位的個性化培訓。切實做到每一個員工從入校那一天起便浸潤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之中,能夠儘快的以全新的理念、不同的方式投入於工作中。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培訓好教師,提高了學校的教育力,使我們的教育理念能夠通過教師落實到學生身上。

然而我們無法忽略來自家長的強大教育力也同樣作用於學生身上的事實。

為避免5+2=0 的現象出現。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必須同時進行。這方面我們做了四件事:

(一)把住招生入口關,面試新生與家長。由校長面試家長,有書面答卷一份,對面交流一小時,瞭解家長的文化程度、教子理念、育子方向與目標,介紹學校理念、教育教學方式等,契合可安排試讀一週預訂學位 。

這樣可以有效的獲得家校教育的統一性,有效提高教育力。面試學生由教學處主任來進行,且安排一週試讀,重點看孩子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自理自立、神態心態等並記錄,各科老師針對每個學生思考制定初步的教育方案。

(二)新生開學前由校長對家長進行三次共六小時的家庭教育課程培訓。

(三)每學期定時召開家長會。會上除校長做家庭教育講座外,各班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作有針對性的家教指導。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四)原則上要求周邊家長到校接送孩子,面見老師,及時交流孩子情況,及時合力採用有效方式進行教育。

培訓教師,培養家長,

家校合力,共同的理念,一致的教育,

這是創造優質教育的根本。


堅持的教育之道

辦學使命:

為傳承中華文化盡責任,

為復興中華民族育英才。

校 訓:先學做人

教育理念:

遵循生命發展規律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目標:

龍馬精神,羅浮君子(浸潤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華美德、中華精神;站在全球視角放眼世界,大格局大氣度觀察、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處事)

辦學理念:開創引領國學現代化

教(家)風:

還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理性選擇力;

還給孩子思考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主動思維力;

還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獨立生存力。

學 風:

我自己選擇,我一定負責;

我自己思考,我一定聰明;

我自己動手,我才有本事。

辦學理念不能只是一面輝煌的旗幟,他只有充分滲透到學校各個部門的工作中乃至每個師生員工的行為中去,成為大家共同自覺遵守的準則,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我們的理念體現在

每一位師生員工的一聲問候、一瞥眼神、一樣舉止、一段談話、一次活動之中。

家庭教育演講報告、家長會演講報告、教師的教育教學、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班主任、教職員工與家長的交流、

辦公室人員接聽電話、門衛接待來訪、學生在家在校在外的表現。

——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塑造著展示著學校的形象。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體現出來的理念,一件小事即可。

但注入每個人靈魂中的理念卻要從根本做起並毫不走樣。

略舉幾例:

樹人——教育之本

學校是一個“人--人”系統, 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培養人而展開的,樹人是學校的根本職能,因此教育就是要目中有人。

翻開經史子集,搜尋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根本,不難發現儒釋道乃中華文化之靈魂。

從《四書五經》到《道德經》到《金剛經》,每一部書每一行文字都在談做人。

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成為有美德的人才是我們教育之根本。

因此樹人貫穿於我們學校工作的每一時刻、每一件事、每一個活動之中。

校本課程納入了每天有60分鐘國學經典的學習。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一二年級:《易經》《小兒語》《晨讀對韻》《唐詩》《宋詞》《名賢集》《增廣賢文》

三四年級:《道德經》《晨讀對韻》《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孝經》

五六年級:《論語》《晨讀對韻》《唐詩》《宋詞》《孟子》《莊子》

中學:《易經》《道德經》《論語》《春秋》《尚書》《史記(節選)》

另外每年級精選古詩詞20首穿插。腹有詩書氣自華。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卷。

用經典填充學生肚腹,將做人的準則深植於學生腦際,在生活的實踐中醞釀成行為,這便是內修。

待人接物禮儀、餐桌禮儀、集會外出禮儀、乘車乘電梯禮儀等等教學滲透在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這是外修。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不修,不可以齊家 ,不齊家,何來一生幸福?不齊家,不可以治國,不治國何以成棟樑?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給學生樹立起做人的根本,給學生注入中國魂,讓學生成為知書達理的人。

對孩子一生髮展負責,提高學生的境界,擴大學生的格局,注重自身的修行修為,是決定學生未來能夠走多遠的重要因素,也是根本所在。


管理——立校之本

教師團隊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教師就是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學校的魅力就在於能夠形成強有力的教師團隊。

具有共同的奮鬥目標與信念、堅強的骨幹力量、協調一致的關係和強烈的團隊意識,是打造優質教育的根本所在。

有助於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教育經驗與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及青年教師的成長的關鍵是教師的“人格魅力”。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而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於:

主動精神、樂觀心態、創新意識、工作激情等。

這一切都在管理中顯成效。因此管理成為立校之本。

我們的管理原則:

管理者要樂管,目標是把教職員工管樂;

教育者樂才能樂教,目標是把學生教樂;

學生樂才能樂學,目標是學樂。

我們堅信:

學校對老師好,

老師對學生好,

學生才能對書本好,對他人好,對生活好。

同時制定制度很重要:學校制度、班級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活動規則、規程等。做到每一個崗位都有本可律,每一個行為都有章可循,每一件事都有法可依。

管人的不是校長,不是上司,而是制度,不是人管人,是制度管人。

領導是教師的精神支柱,是堅強後盾。

在教師有困難需要幫助、需要支持時毫不遲疑的挺身而出。


啟智——教學之本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都是以學生學會為目的,好一些的教師能顧及到會學。

圍繞著考試、分數來設定教學目的,自然有失偏頗。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我校“先猜後證”的教學方式契合學生啟智規律,

課堂上老師沒有講解,完全是學生通過讀一讀、猜一猜、查一查來完成,

這種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高效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提高了學習興趣,增長了學習力,智慧增加,思維發展,

達到了啟智的教學目的。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發現: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難點便不會思考了,不是求助老師,便是逃避開轉向其他方向。

究其原因,皆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導致的。

學生遇到難點卡殼處,也正是學生思維的關節處

每到此時教師為了方便或直接告訴答案或直接指示方向,

這樣做會簡捷快速達到目的,學生得到了暫時的好成績,

但久而久之,沒有教師的指點,學生不會思考,不敢確定,

我們成了學生的柺杖,學生被我們教笨了,教成了“殘廢”。

思維的發展不是鏈接的,而是生長的。

“關節處”恰恰是思維生長的最關鍵期,

憋悶一時,自省一會兒,鼓勵一下,

讓學生的思維靠自己的力量“長”出來,

學生的能力、學習思考的方法、聰明才智也就自然的生長出來了。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為此我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1、在學生思維有障礙時不直接給答案,不直接提示方向,對於自己經過思考解決問題的學生,不論對錯好壞都大加鼓勵,鼓勵自己思考,自己找方法,憋悶上一兩節課或一兩天再去講解,給學生思維生長留足時間與空間。

在處理學生問題或學生提出問題或做事情遇到難題時,採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同學生一起分析,尋找各種方法、各種可能性,然後自行選擇。

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選擇的機會。

2、給家長以建議,家校採用統一的方式,孩子做事不幫忙,不替代,不直接指示,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對孩子一生髮展負責就不能急功近利,

就不能只顧眼前的好分數,好表現,就要為孩子的一生作打算。

從舊知到新知的過程,是一個“生長”的過程,舊的知識點長出來新的知識點。

原有的思維長出新的思維,這是有生命的知識與思維,隨著它的發展壯大,最後才能結出智慧的碩果。

“枝繁葉茂的智慧樹才能結出碩果。”

我們塞給學生的一個個知識,都是相對獨立的,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我們只提供最好的土壤!

我們所要做的是給這生長提供土壤、提供空間、提供養分,提供陽光。


活動——成才之本

學校裡沒有活動,便沒有了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課程、最好的展示平臺。

單純的理念是成不了文化的。讓理念落地生根成為文化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

我們的課程觀是學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是課程。

我們構建了自己的課程體系:“國家標準、國學根基、國際視野”三國標準。

學生的每一項活動都當作課程來準備、來實施:

每天上午的課間操,師生共舞,

有活力四射的搖滾、街舞,

有激情無限的健美操、恰恰舞,

有孩子們隨著樂曲自編自跳的自由舞,還有圓圈鬥舞。

孩子們在其中感受著節奏,感受著律動,感受著音樂帶給自己的快樂,

舞姿越來越優美嫻熟,新舞越學越快。

沒有人像教廣播操一樣乏味枯燥的一個一個動作的教,

也沒有人指點糾正你的動作對不對,

只是老師在前邊跳,學生跟著在下邊舞,

哪個學生會跳了便可以到前邊跟著老師共同領舞。

學生沒有羞怯,沒有擔心,只有自由快樂的舞動。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校園就是圖書館,室內室外全是書。

中午飯後校園裡全是“小書蟲”。

孩子們在書海中遨遊著。

下午一個小時的陽光戶外活動,跑步、遊戲、打球玩得不亦樂乎。

選修課程琳琅滿目,音樂、舞蹈、美術、美工、球類、武術、陶藝、書法、興趣科學、電腦科學等等,學生、家長都範了難。

這就是我們的目的:選擇能力的訓練。

有取就要有舍,有得必定有失。

沒有人能夠全得,留點遺憾,也留下了未來追求的空間。

我們的每一個節日,特別是中國節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日子:

正月十五吃自己包的湯圓,猜燈謎贏獎品。

五月初五吃自己包的粽子,聽看端午的故事。

八月十五吃自己學校做的月餅遊園賞月,對月吟詩。

回家還可以帶回一盒月餅孝敬父母們。

包餃子、包包子、作拼盤、學茶道——有很多快樂的事做。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每個人都有機會做主持、演講的升旗儀式,

每個人都是演員的六一、元旦的慶祝活動,

每月都有一次的外出參觀遊玩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培養了孩子們的情趣,提高了孩子們的能力,在感悟生活中學會了做事。

活動是孩子成才的根本。

教育不是告訴,是滋養,所以我們要改良土壤;

教育不是說教,是薰陶,所以我們要創造環境;

教育不是灌輸,是展示,所以我們要搭建平臺;

教育不是指導,是感受,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生活與碰撞的機會和權力。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回顧14年的探索追求,“生態化教育”最大的價值體現在:

還給了孩子們一個最為純淨、自然、遼闊的空間,

調動了孩子們的內在驅動力、主觀能動性,

從被管理、被髮展走向了自主管理、主動發展。

在“無懼”的狀態下,孩子的思維才能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

同時,這種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時刻省察自身言行,且持之以恆,先學做人,並使德行與學養齊頭並進。

14年前,生態化教育的第一批孩子已經有70%在世界名校裡就讀。

現在,生態化教育正沿著曾教授的指引,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星光大道上,

恭迎有福少年,一路逐夢同行!

我們將繼續發展我們的研究,堅持我們的堅持。

全力打造點亮生命的理想學校——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


3教育思維——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學生

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

求知慾望就愈強,

辨別力和選擇力就愈強,

終身學習的能力當然愈強。

我們堅持做到:

還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理性選擇力;

還給孩子思考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主動思維力;

還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獨立生存力。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這“三個還給”看似一點點,

實則對教育工作者的觀念、思維、情感的修為和學習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是針對目前教育現象中的三大弊端提出的根本解決方案,還給孩子成長的天地。

第一個弊端:全方位外力控制,代替孩子做選擇。(大人出發點:讓學生快做對

第二個弊端:全清晰提示告訴,替代孩子去思考。(大人出發點:讓學生快學會

第三個弊端:傾全力幫忙做好,替代孩子的動手。(大人出發點:讓學生快做好


01全方位外力控制,代替孩子做選擇。


外力是來自系統之外的物體對系統產生的力量。平時,孩子受到的外力很多,一般都是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命令、指示、安排、強制。甚至孩子生活、遊戲、興趣愛好的選擇,也屈尊於我們的命令之下。

“打開課本第32頁,做第七題。”

“第十課的生字每個字寫一行,加拼音。”

“快,把這道錯題改掉。”

……

這是我們常見的課堂場景,強大的外力充溢了孩子的所有時間空間,來自師長的命令、指示、安排、強制。甚至孩子生活、遊戲、興趣愛好的選擇,也屈尊於我們的命令之下。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孩子沒有分辨、沒有猶豫、沒有選擇。

師長的出發點是:孩子能儘快學會、做對、少出錯。

要知道,沒有錯哪有對!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成功幾乎都是無數次的失敗換來的。

失敗的經驗教訓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的經歷,是多麼寶貴的財富。

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選擇,或大或小。

小到買一件什麼樣的衣服、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說什麼話、做什麼飯……

大到上哪所學校、學哪個專業、和誰結婚、在哪個項目上投資……

選擇不同造就的人生之迥異。

想讓孩子發展,就要讓孩子自己選擇,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在選擇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會獲取寶貴的經驗。

這些經驗與孩子的靈魂同在,不會像物質被丟失。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與生命同在的素質

選擇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未來。

然後,學生的選擇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都被好心的老師、愛孩子的父母“強取豪奪”了。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孩子缺少了這樣的經歷,還會有選擇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在被外力包圍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來說有三種:

一、惟命是從的聽話型。

在學校的好學生長大也是好員工,領導分配的任務完成得很好,然而沒有自己的主動性,當領導不再佈置任務時,便無所適從。

二、 針鋒相對的反抗型。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家都瞭解的力學原理,在教育活動中也同樣適用。

強壓之下,不少孩子會產生“逆反”。這是學校教育中老師們最頭疼的一類學生,他們專和老師頂著幹,你讓做的事情,一件也不做,你不讓做的事情,偏偏要去做。

這樣的學生有一部分會成長為何有出息的人才,他們敢想敢幹,百折不撓,成就一番大事業;也有一些孩子由問題學生成長為問題青年,甚至成為未來社會製造問題的人。

三、 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聰明型。

在夾縫中生存是最難的一種生存方式,也是最鍛鍊人的一種生存方式。

有一部分聰明的孩子不會滿足於僅僅聽從別人的指令,希望能有自己選擇自己做主的機會,但是在這種大的教育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於是,他們表面上會表現得很聽話,然而內心保留著自己的渴望並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學生很少,但是卻都能成長為有為之人,因為他們保留了自己的思維。

可以看出,外力作用下的教育基本是失敗的。

我們可以肯定,孩子的教育必須撤去外力,讓孩子迴歸自然的狀態。像小樹一樣,像大自然的一切生物一樣,洋溢著生命的、生長的慾望。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一個人的內驅力被激發起來是無比強大的。

怎樣讓孩子的內力得以生長呢?

我們認為,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次的選擇中、碰撞中學會理性的對待一切。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這是大人首先要做到的。

我們給了孩子思考的空間、選擇的機會,也就是給了孩子品嚐選擇後果的教育。

選對了,有收穫,欣喜若狂;

選錯了,嘗苦果,自責不已;

沒關係,總結經驗,繼續選擇。

在羅浮國附,我們的每一位老師包括每一位父母都牢牢記著:

還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發展孩子的理性選擇力;

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牢牢記著:

我自己選擇,我一定負責!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


02全清晰提示告訴,替代孩子去思考。


一直以來,我們推崇的是教師的精細備課、清晰講解。

在孩子容易出錯的地方能提前給予提示,減小學習的坡度。

這種全清晰提示告訴的目的是縮短孩子學習的時間,簡化學習的進程,儘快掌握知識要點、答題技巧、考試方法。

但是,求知的慾望,探求答案的獵奇心理,自己獲取知識後的成就感、自我認同感,探求知識過程中思維憋悶曲折輾轉生長力,都在這提示、告訴中被簡化掉了。

我們見過很多孩子,參加完考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書本高高拋起,扔得遠遠的,還會歡呼“我再也不用讀書啦!”“再見吧,課本。我早就煩死你了!”……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這真是教育的悲哀、失敗。

難怪學生的厭學率逐年攀升,教師因學生的厭學情緒而身心疲憊,“傷痕累累”。父母因學生的厭學情緒而手足無措,“心急如焚”。

這樣的教學孩子是學會了一點點知識,但這是以孩子一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為代價的。

孩子是考了一些分數,但這是以剝奪孩子思考的快樂、嘗試的機會、動手的樂趣、身心的經驗為代價的。

這些,都值得嗎?

因此,

我們堅信:

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力發展、主動思維發展是第一位的。

知識應該成為主動性、積極性、能力發展、主動思維發展的工具。

主動思維的發展要靠孩子自己的力量膨脹來完成,

而“告訴”恰恰是掐滅這力量的一把剪刀。

所以,

我們堅決地提出,

還給孩子思考的機會,發展孩子的主動思維力;

或許,您一聽就覺得奇怪:不告訴,那孩子能學會嗎?

然而,把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的成長曆程回顧一下,就不難發現,任何一次有偉大意義的科學探索與發現都是科學家自己研究出來的,難道有先知先覺的人去告訴嗎?沒有的!

那麼孩子們也一定能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實驗、分析、論證……去有所發現、獲得知識、增長才幹。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就拿學習生字來說,今天要學的字“晴”,

老師會把它寫在黑板上。

有同學就會說:“我認識這個字,它讀作‘qíng’”。

“你是怎麼知道的,老師又沒有教你?”

“我媽媽教過我,我早就知道了,它是晴天的晴字。”

“我也認識,我是看電視知道的,有一個明星就叫‘許晴’。”

“我上學路上路過一個‘晴晴美容院’。”

……

老師:“哦,你們認的字可真多!現在誰認識這個字?”

又多舉起了幾雙小手。

老師:“剛才你還不認識,現在怎麼就會了?”

“我是聽他們說的。”

“呵,你還真會學習!會聽講的孩子能學會很多的知識!你再讀一讀吧?”

“qíng。晴天的晴。晴朗的晴。”

老師:“這個字我還沒有教,現在誰會讀?”

相信到現在,所有的孩子都已經會讀這個字了。

老師教了嗎?沒有,然而又教了!

有沒有這種情況,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認識這個字。那該怎麼辦?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猜!

猜謎,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熱衷過的智力遊戲。當我們絞盡腦汁猜對了一個謎語的時候,那種興奮、那種馬上要跳起來歡呼的感覺直到成人以後都記憶猶新。正是這種好奇讓我們從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現在就是善用人的這種“猜謎心理”。

“我猜這個字讀qīng。因為右邊是一個青色的青字。”

“我猜這個字讀qíng,因為左邊是個日字旁,說明和太陽有關,那就是晴天的晴。”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什麼?是思維,是孩子的小腦袋瓜在思考,這種思考是他主動進行的,因為他想猜出來,他想重溫那種猜對了的快感。

“恭喜你!你猜對了,這個字就是晴天的晴字!動腦筋就有收穫啊!”

“耶,我猜對了!”一定有孩子歡呼起來!那是孩子自己在品嚐思維成功的快樂!

也可以老師不揭曉謎底,而是拋出一本字典,讓孩子去“求證”。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孩子們會不遺餘力地查找。或許迫不及待地找一位其他的老師來“請教”一下,都未嘗不可。孩子終究會知道正確的答案。

這時,老師再進行總結:“看看,我沒有講,你靠自己把它學會了,智慧就長在你的腦袋瓜裡了!要是讓我講,智慧就跑到我的腦子裡了。誰動腦,誰聰明!”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慢慢地,孩子就會懂得:我自己思考,我一定聰明!

聰明是靠自己思考換來的。

孩子的主動思維就從“猜想”開始,經歷“求證”的過程,體驗了思考的快樂,這不就是“痛並快樂著”嗎?多麼痛快的事情!大汗淋漓,樂此不疲。孩子會追隨著思維的快樂一直走下去的。

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帶來的就不僅僅是學習好,成績好,而是會學習,想學習,有智慧,有頭腦。活到老,學到老,智慧的頭腦不會老!


03傾全力幫忙做好,替代孩子的動手。

孩子剛舔舔嘴唇,一杯溫度適中的水就遞到嘴邊;

孩子剛走出校門,肩上的書包就換到了奶奶手上;

孩子剛感覺到一絲涼意,一件外套就披在了他的身上;

……

這樣的事情還少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

大人這樣做,為的是孩子快點把事情打理好。

任何東西長時間不用都會廢掉的。能力也一樣!

人一出生就有尋找食物的本能,他知道餓的滋味;

人一出生就有驅寒就暖的本能,他知道冷的感覺。

然而,這些本能長期被閒置:

還沒有覺得餓,飯就來了;

還沒有覺得渴,水就到了;

還沒有覺得冷,衣服就添上了。

於是這些本能就慢慢消失了。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孩子不會自己喝水、不知道該吃飯了、不會根據天氣和感覺增減衣服。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這些大人把孩子的本能“幫”沒了。

把孩子動手機會剝奪了,讓孩子變得沒能力,沒本事,我們還要埋怨:現在的孩子能耐不大,脾氣不小。

這是我們教育的第三個弊端。

為此,我們堅定不移地落實第三句話:

還給孩子動手的機會,發展孩子的獨立生存力。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在羅浮國附,我們的孩子有生活指導教師,不是生活幫忙教師。我們有指導孩子自己做事的義務,卻沒有幫孩子做事的權利。所有孩子自己的事情,再困難都要自己搞定!

每個孩子都知道:我自己動手,我才有本事!

知識是學來的,本事是練來的。

別人幫了忙,本事就到了別人的身上。

自己動了手,本事就長到了自己身上。

再懶惰、再愚鈍的孩子一旦明白了這個道理,都會選擇自己動手做事。

他們自己盛飯、自己洗碗、自己擦桌子、自己整理衣物、自己承包衛生責任區、自己增減衣服、自己洗內褲和襪子……他們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

我們的課程設置裡有不少是孩子要親自動手的。

種樹、包餃子、做湯圓、做月餅、做粽子、種蘑菇……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見教育 · 見做人 · 見生命厚度

這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而不是需要人伺候的“廢物”。

如果是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他怎麼能是人才呢?

任何經驗都是來自親身的體驗。

豐富的體驗帶來寶貴的經驗,積累成人生的精神財富。

請我們牢記: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只有靠孩子自己的內力膨脹生長,才能真正完成成長。

還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理性選擇力;

還給孩子思考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主動思維力;

還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發展孩子的獨立生存力。

這三句話,是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實施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必須深深刻在我們的腦海裡,

融入我們的潛意識裡,

落實在我們的教育教學行動之中。

我自己選擇,我一定負責!

我自己思考,我一定聰明!

我自己動手,我才有本事!

這三句話是學生行為、學習、做事的指導思想,

必將其深深刻在學生的腦海裡,

融入學生的靈魂裡,

落實於學生行為之中,使其受用一生。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教師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只有這樣,成長中的孩子才會

理性地選擇,從而有理智;

主動地思考,從而有智慧;

動手去做事,從而有本事。

有理智、有智慧、有本事的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會走得更自信,更堅定,更長遠。


我們真正想給予孩子的是:

獨立健全的人格。

哪怕受盡挫折,也能心平氣和,

找準機會再觸底反彈;

即使師長不在,也能自給自足,

獨當一面併成家立業;

即便一窮二白,也能胸有丘壑,

遇事不驚而前程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