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40岁评上副高后,怎样避免职业倦怠?

油腻小男生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活力和热情,对工作敷衍了事,创新性不够。教师职业倦怠有其形成的内在因素,值得探讨。

一、职业倦怠不分年龄。工作三至四年的青年教师如果失去所追求的目标,或是受到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的否定,工作长期不被认可,也会产生职业不认同,消极工作,缺乏工作乐趣和兴趣,严重者自暴自弃,形成职业倦怠。

二、工作多年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又分两种情况:1、长期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由于工作方法单调,工作效率低下,不被学校和学生认可,工作成绩一般,待人处事方式不能融入大众或同行,同时自我否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久而久之产生不求上进之心,形成职业倦怠。2、一些评了副高职称的教师,岁到中年,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分心的事儿增多,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会对曾经的追求有所妥协,工作不再期望卓越,中庸思想就会占道,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领域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身心疲惫,人际关系淡漠,生活缺乏情趣,精神满足感越来越低,工作就会倦怠。

学校应该多研究,社会应该多关注,领导应该多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找准职业的兴奋点,让他们有被认可的成就感,有奋斗的快乐感,有精神的满足感,就能避免新入职不久的职业倦怠。多年奋斗评上副高的教师,自我价值追求在琐碎事务撞击下支离破碎,学校应该生活上多体谅体谅,工作上多关心关心,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传帮带上下下功夫,帮助他们走出这段低谷,走向新的柳暗花明,重新为教育事业播散余辉。


瑞云飞1229


每年考核,不达标,就取消他的职称资格


我是心理咨询师


跳槽[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袁本淼


副高都评上了,老老实实安安稳稳上班,等着退休吧


小佛fo


个人观点:找到职业兴趣点,不问结果,只求过程,享受过程。


欣雨65682606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还很遥远。我40了,今年才评上中级,副高对我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教师,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

职业倦怠什么时候都有,尤其是没有评上职称的人,想努力工作,感觉干再好有什么用?前面排了一队人呢,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但反过来想,不努力更没机会不是。总之,一想到职称就各种糟心。

能在40岁评上副高职称,的确不容易,说明本身能力很强。这时候没有职称的糟心事,更能专注于教学了。当然,如果你能更有心些,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下来,或者提携一下年轻人,为学校培养几个优秀教师。

真的倦怠了,可以想想还未评上副高的人。我们还在路上……


心宝的爸爸


疫情之下,邢台一小学指定书店购买教材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位于邢台沙河市的二十冶第二小学,在疫情期间,学校教师让学生家长到指定的沙河市觅璞恋书店购买教材,用于学生做作业。

网友介绍,自己孩子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曾多次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家长们购买教材。网友说,由于疫情防控,他和孩子居住在离市区较远的农村,外出购买教材不便,孩子作业不能按时提交,老师便在群里点名,并让家长想办法解决问题,“家里有打印机还好,能打印给孩子用,没有打印机的家长只能手抄,真是敢怒不敢言。”

另一网友说,这些教材在网上或其他地方根本购买不到,只能在指定的书店购买到。教材共三本书,需要花费70元,与同类教材每本要贵5元到10元,这种做法纯粹给学生家长制造困难。另外,学校不只是一个班级有这种情况,其中涉及到4年级2班、5年级1班等。“目前,学校已开通直播课堂,希望能合理安排学生做作业,不要再折腾家长了。”


锦上添花的人不多


评上副高后,作为教师的发展基本到头了,毕竟校长也不哪个老师都有机会当的。这样也好,认真教书,与教书无关的事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比如写论文啊,研究课题啊,班主任啊,如果校长不是提出要求,可以不做了。当然如果要做也可以,毕竟也是做过的。心情放松,反而会更加喜欢教书了,我就是这样的。想想我一肚子的历史知识,如果不当历史老师,谁听我讲历史啊😄


哈尼姑白相相


个人认为,职业倦怠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话题,要从自己的生活,身体,工作,情绪,爱好,习惯,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综合做出改变。

具体来讲,生活节奏适当,身体健康,不要超负荷,管理好自己情绪,情绪稳定,爱好广泛,社交正常,工作中不要有很大压力,适当接受或者主动寻找工作挑战。

工作生活身体情绪,人是一个综合体,不能单独分开讨论。

有时候所谓的工作倦怠,往往也并非工作本身的原因所致。

所以,建议健康生活,开心工作就好!


小乌龟爱读书


让行路变作旅行,在旅行中发现风景,在风景中焕发精神,在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中完善自我,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找到幸福的源泉。以我的教学为例:

我从事中职教学。因为幼教班部分学生被学校派到幼儿园见习,我们这班主任也必须抽空去巡查指导。骑着个电瓶车,挎着相机,去时急急匆匆,总想着快点儿到那儿完成任务,感觉上总觉得路途十分遥远。

回来时心情就不一样了,完成了任务,虽然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也不着急,慢慢吞吞地绕道而行,企望能在郊区小道上碰着个奇怪的树根,捡回来做根雕;或是撞见一片有趣的风景,拍下来赏析。这时候,反而感觉幼儿园离家太近,走得太快了而不尽兴。

两点之间的来回,心情却大不相同。前者是行路,心情急躁,希望走直线直达目的地;后者却像旅行,心情悠闲淡定,希望走曲线能够有更多的发现。前者是现实的心态,后者是超越现实的审美心态,两者境界不同。

李白在《行路难》中描述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便是焦急万分的行路人的心态,所以他才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最终吟唱出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若换作旅行者,能遇着“黄河冰塞川”和“太行雪暗天”的情景时便会大感赏心悦目,饱了眼福实属机会难得。如毛泽东在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依然兴致盎然地欣赏“五岭逶迤腾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这是何等豪放的浪漫主义情怀。

行路,仅仅就是走路,心中空空如也;旅行是旅行游览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放松活动,心中装满风景。所以同样的翻山越岭,行路者感觉疲惫不堪,旅游者却感觉心旷神怡。

不热爱教育的人,时时为如何尽快完成任务而焦虑。学生不听话,他会看作难管教;学生考砸了,他会看作没希望;学生课间打闹,他会看作太调皮;教学任务多了,他会认为出力不讨好;教学负担重了,他会认为吃了亏、上了当……他们为眼前的困难而烦恼,为利益的得失而纠结,因此身心总是摆脱不了“累”的纠缠,行走起来自然步履维艰,精神上也容易萎靡不振。

热爱教育的人,善于在教育劳动中能够处处发现美丽的风景。学生不听话,他会觉得有个性;学生考砸了,他认为多一次挫折多一次磨练;学生课间打闹,他觉得活泼可爱有活力;教学任务多了,他会觉得锻炼的机会多了;教学任务重了,他会觉得有挑战性……他们为发现而快乐,为挑战而快乐,在自我价值的不断发挥和创造中享受了自己的风景,愉悦了心情,振作了精神,脚步自然轻松起来。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有收获就有快乐,就能享受课堂。

本地有位美术教师抱怨,说他教书十几年,从来没有学生喜欢他的课。没教出东西,学生当然不喜欢;学生不喜欢,教学的快乐又从何而来?正巧他的学生升学读职教又变成了我的学生,谈到这位老师的课,学生说:“他从来不教我们画画,把书读一遍就让我们自习。” 一个人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上十几年都找不到快乐之感,这个人的人生能说是幸福的吗?

“幸福了吗?”——白岩松的追问。谁不想做个快乐、幸福的人。在美术教学上,很多教师抱怨学校没兴趣、家长没兴趣、学生没兴趣,不作为的理由很多。 但学生真的没有学习兴趣吗?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新生教室,我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那一双双陌生的眼睛在诉说着什么?学生手捧着新书面对着一个新老师,难道都是冷漠和拒绝的态度?我的体会正好相反:他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眼睛里写的是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写的是对新老师的信任和期盼,写的是对艺术美的向往和追求。几十双纯真的眼睛释放着的热情,在教室里营造的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情境?

因此,我提倡在教育人生中,把行路变作旅行,在旅行中发现风景,在风景中焕发精神,在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中完善自我,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找到幸福的源泉。

身边的人都说我做的事太多,但我没觉着累。也许我和很多热爱教育的同道一样,是教育的旅行者,我们的眼中和心中有着看不完的美丽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