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適不適合買房?

冰上行者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要問自己的真正需求和能力範圍。

最近幾天關於2020年房價走勢的問題在網上搜索的關注度上了800%,說明了大眾對房價的關注度很高。但是,就像很多不炒股的人每天熬夜等著看美股熔斷一樣,看熱鬧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並不能說關注度高樓市就回暖,因為很多人並不是樓市的“參與者”,那都是哪些人關心房價呢?

一、有且僅有一套房的人

行為金融學有個概念叫“損失厭惡”,有且僅有一套房的人其實很多,房價漲到天你也不會賣,房價跌到地下室你更不會賣。漲了心情舒暢,跌了也跟著鬱悶覺得財富縮水,其實大可不必。房子現在迴歸住的功能本質,住了、舒服了就不虧。尤其是前兩年高點入市的人,放寬心那個時間點買房的人肯定不是你自己,能買就說明在自己承受的範圍內。就像股市一樣沒人真的有則時的能力,運氣是主要成分。

二、準備買房的剛需

對房價盼跌怕漲,被這種心情反覆折磨。一旦買貴了不但自己難受,還可能被家人埋怨。房子是我國第一大資產,就像股市是美國第一大資產一樣,國家不會讓全民第一大資產崩盤。你會說美股不是連續熔斷崩盤了嗎?你得考慮我國政府和美國政府一樣嗎?我國銀行和美國銀行一樣嗎?我國百姓和美國百姓一樣嗎?強力政府+大量國有銀行+溫和的大眾基本=100%政策市場。全民財富的70-80%都在房子裡,能暴跌嗎?我們也不是日本,現在也不是那個年代。有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按市場規律,政府就是要干預,比如養老金,比如樓市,比如超大規模國企……,所以真需要買房,再看看錢包,就決定了,誰也沒能力保證自己買在最低點。

三、可能會買房的非剛需

什麼是剛需,什麼是非剛需,其實很模糊。我覺得主要是你的意識決定的。影視劇也經常有這類描述,有些人結婚必須有房子,有些人一輩子夢想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我覺得如果不是這類人就不算剛需,而且剛需與非剛需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有些事件就會促使人轉變觀念。

對於非剛需建議自己評估一下自己的能力圈,和現在國內外所有可以投資的品類,也就是投資界經常說的“資產配置”。因為對於非剛需來說讓財富保值增值才是目的,因為你不在乎住的是不是自己的房子,所以租房是完全可以解決住的問題。

資產配置主要大類:股票(A股、港股、美股等)、對沖基金(其實也是以股票為主)、房產(也可以投資房產信託基金)、黃金、大宗商品(農產品、能源、金屬等)、債券(主要是安全的國債、抗通脹類)、外匯、保險、藝術品或者只存銀行。如果對主要資產的特性(收益、最大回撤、週期、音響因素)很瞭解,也有相應的操作渠道和控制能力,目前情況看房子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如果不太瞭解,房子還是可以考慮的,能住、抗通脹,兩條硬道理應該夠了。

四、多套房的包租婆

咱們普通老百姓不應該幫人家操心,這部分人買房時間的成本之低是你我看了能氣死的!你現在北京買房一個月還貸2萬,人家還貸2000/月,房租絕對cover掉貸款,還有大量剩餘。所以好多人說怎麼不見房價跳水?怎麼不見炒房客拋售?拋售個頭啊!這麼好的收入人家又不急用錢,為什麼殺雞取卵?換你呢?

五、完全沒能力買房

洗洗睡吧,明天還得努力工作賺錢呢!

總結,反著說。

第五類:同上~

第四類:根本不會看這類問題。

第三類:核心問題是投資,長期看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和能力範圍內的錢,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錢包、能力、市場,認真想清楚,哪怕最後決定堅持存款,也是自己靠譜的選擇,別跟風,別人不是你,別人有很大的“陰影”(隱形能力、資源、關係、信息)是你不可見的。

第二類:慎重選擇靠譜的房子是重點。

第一類:投資界真理,賣出一項資產的理由和買入價格和現在價格無關,合理的賣出理由如下:1、買入時的理由不存在了或徹底改變了;2、找到了更好的投資標的。

所以如果沒有更好的投資標的,踏踏實實住自己的房,反之也可以賣掉,但是要慎重,你的新投資判斷是否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