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先秦时代的姓氏起源是怎么样的?

橙子成长记


前言:先秦时代是以女性中心的母系社会,后代随母姓,随时间的推移,一个姓氏的子孙后代增多,且逐渐散居各地,为方便做区分,各分支后代给在姓的基础上自己又取了一个氏。

先秦时代素来注重礼仪,具有一套严格的礼仪限制,例如,古人称呼一个人时候只能喊名,而不能加姓或者氏,否则是很不礼貌的表现。

秦始皇名政,为嬴姓、赵氏,名字为一个字,那个时候称呼秦始皇的名字出于礼貌则只会称呼为“政”,由于后世姓氏的发展,摒弃了姓氏的礼节束缚,『政』叫起来又不太顺口,后人则为了代表称呼为嬴政或赵政。

而扶苏和胡亥,作为秦始皇后代,均为嬴姓,赵氏,但两人名字均为两个字,叫起来朗朗上口,后人称呼时也就只是喊名子。

秦统一后,姓和氏合并,统称姓氏,后代随父姓。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麻烦,这和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那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代的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古代姓氏文化蕴籍丰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最早姓氏代表着贵族身份,只有贵族才有姓,因此早期的姓很少,这些姓的后代也不断增多,且迁移不断,为了便区分,人们又给自己取了一个氏,同氏族之间不得通婚。

到了商周时期,社会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赐姓制度,逐渐丰富了姓氏种类。

顾炎武的《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姓》中记载:“尧姓者,本于王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里指出,早期的姓氏大都和三皇五帝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奶、虞姓出自于颖须帝分封在“陈”地的诸侯国;姬、周姓出自于黄帝分封在管、蔡、、霍、鲁、卫等封地。

姓氏一般以国号或官职命名,姓一般不会变动;氏则可能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秦汉之际,姓与氏逐渐混为一谈,没有了明显区分,如“ 以氏代姓”的现象普遍出现, 姓氏慢慢发展成固有的模式,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的历史我来评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始皇在当时叫赵政。

先秦时期,姓氏有着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血缘,来源于母族社会,所以上古的姓氏,如姬姓、姜姓、妫姓,多是女字旁,并且同姓不婚。氏代表分支,同时氏可以是地位、地名,甚至官职。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商鞅是卫国人,卫国是姬姓卫氏,所以商鞅可以叫卫鞅,等到他到了秦国,秦国人看他是卫国的公族,就叫他公孙鞅。在商鞅获得“商”这块封地后,便被称呼为“商鞅”或者“商君”。

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成人加冕仪式,并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亲理朝政”。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说文》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这些皆可以进一步佐证“姓”即“女所生”,也就证明了“姓”确实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姓”字演变

在母系社会中,逐渐产生了八大姓,也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现在中国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上古八大姓。(见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第四篇:上古八大姓——华夏民族的祖先,查查你的祖上是哪位王侯将相

祝融八姓演变表

根据现有的资料,周代以前的古姓并不多。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另见于史书者,如《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谓祝融之后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8姓;又《晋语四》司空季子称,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计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据《左传》所载,西周也只有20姓:姬、姜、子、姒、芈、嬴、己、偃、姞、祁、隗、风、曹、厘、任、姚、妘、董、归、允。这里面还包括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如赤狄之隗、西戎之允在内。顾炎武《日知录·姓》谓春秋时代,本于五帝的姓只有22个:妫、姒、子、姞、姬、己、任、风、嬴、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添、允。近人梁启超另举出姚、戈、庸、荀、嬉、嬛、伊、酉等姓。

如果上面没有你的姓的话,你今天的姓很可能是后来的氏。

【氏的起源】

“氏”字演变

“氏”的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随著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氏”演变为姓的分支;到了夏商周三朝,“氏”成为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在周朝尤其盛行。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称“氏”。如此一来,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那么氏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有几种情况:

一、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齐、鲁、晋、宋、郑、吴、楚、卫、韩、赵、魏、燕等。

二、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薛、苏、屈、鲍、商等。

三、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郭、北郭、东门、西门、南宫等。

四、以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上官、侯、帅、尉等。

五、以先辈名字字或谥号为氏,如公子、公孙、庄、康、武、恒等。

六、以职业为氏,如陶、屠、庖、蒲、弈、巫、卜等。

七、以次第为氏,即以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商鞅画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姓与氏的作用】

在先秦既有姓又有氏的情况下,男子都称氏而不称姓,妇人都称姓而不称氏。先秦氏的作用,除了表出身地位外,还有限制婚姻对象范围的重要作用。《韩诗外传》:“周公制礼,百世不通。”《礼记·大传》:“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项制度规定: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百代,均不准通婚。为什么同姓不可通婚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郑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病了。

周制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反之,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如齐国栾氏姓姜,晋国栾氏姓姬,两族就可互相通婚。正由于周制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的“姓”就成了可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

周代同姓不婚之制,除了“优生优育”外,更有巩固宗法制度的作用。《国语·晋语四》曰:“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在同姓与同姓、异姓与同姓之间,只有通过同姓不婚并以族外婚的形式才能建立与维系同姓与非同姓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如姬姓的周王室及鲁、晋等姬姓封国一直保持与姜姓的齐国世代为婚的传统。

由于同姓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周天子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在国内也称异姓卿大夫为舅子。这样,整个国家都由宗法关系联结了起来,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宗法血缘等级制的封建统治网络。对此《诗经·大雅·板》曾作过这样形象的描写:“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邦就是国屏障,同姓就是国栋梁,施德就使国安宁,宗子就是国城疆!

【秦汉姓氏合一】

根据考证,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古姓不过30个左右。但经春秋战国之后,短短的四五百年时间里,中国的姓就骤然大增。仅据汉代史游所撰《急就篇》这份极不完备的资料统计,汉代已有单姓127个,复姓3个,共130姓。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而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两千多年以来,姓氏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化,我们现在使用的姓氏与秦汉时期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竞鉴历史


我们知道中国在上古时候是有过一段时间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因此那时候的人们是普遍跟母姓的。流传下来又上古八大姓的说法,分别为: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这里面,为黄帝的姓,为炎帝的姓。这二位可是中华的人文始祖。大家看这八个姓是不是都带有“女”字旁?


赢是秦始皇的姓,赵是秦始皇的氏。先秦时期,人们都称呼别人的氏,而非姓。比如屈原其实叫芈原,因此,秦始皇应该为赵政。嬴政是后来的叫法。


秦国和赵国其实是同宗。

这里面有什么渊源呢?秦赵的祖先伯益,也叫大费,因为帮助舜驯鸟兽,所以被舜赐姓为嬴。


伯益有一个后代叫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一个叫季胜。


季胜有一个后代叫造父,因为擅长驾车助周缪王平定了徐偃王之乱,周缪王就把赵城封给了造父,造父一族以后就称赵氏,造父有一个后代叫叔带,离开了周国,前往晋国,这个就是后来的赵氏家族。


而恶来一系呢,因为沾了造父的光,所以,他们也姓赵氏,这个就是他们都是嬴姓赵氏的由来了,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离得最近的祖先是飞廉,飞廉的儿子恶来是秦国的祖先,飞廉的儿子季胜是赵国的祖先。


至于我们现在所称的姓,那是汉朝姓氏统一以后的叫法了。


任十三读史


现在我们说的姓氏其实就是姓的意思,而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


在先秦时代,男子既有姓又有氏,只不过按照当时的惯例,男子只称氏而不称姓,也就是说,你称呼一个男子,只叫他的氏就行,不用称呼姓。而女子只有姓,没有氏。


之所以先秦男子有姓又有氏,是因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母系社会的影响。姓表示该男子的母系祖先是谁,氏表示该男子的父辈从这支母系祖先分化出来的不同部群。

氏的出现也表明了时代的转变,即从母系社会发展演变到了父系社会,女子地位逐渐下降,而男子地位逐渐上升。同时由于姓已经难以承担起区别不同族群的作用,所以才会逐渐把氏的功能激发出来。


那么姓氏在先秦时的作用是什么呢?很简单,“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即在当时如果男子的姓和女子的姓相同,则他们是不能成婚的,这就是“同姓不婚”;氏的作用就是区别你的出身是否高贵,是否有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父系祖先。

那么秦始皇到底叫嬴政还是赵政呢?秦始皇是嬴姓赵氏,所以按照先秦的叫法,他应该叫赵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他“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的说法才是准确的。


我们现在有关秦始皇到底叫什么的疑问,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姓氏在先秦之后逐渐合并,因此姓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个动词,用以表明无论男女的名称,这是姓词义扩大而氏词义缩小的结果。


而姓氏的起源,则源于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比如上古八姓的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印证着我们先人对自然、天道等深奥现象和真理的思考和推崇。


强哥说文史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赵是他的姓 ,嬴是他的氏。政是他的名。在汉以前,是士大夫及以上是不称姓称氏的,氏一般指封地名称和官职名称。比方鲁班,他姓公孙,鲁是氏。廉颇姓嬴,你没看错。廉是氏。汉以后没有了贵族也就没有了氏,大家只称姓。


一夫壹历史


我很反感連名帶姓地稱呼人,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禮貌的,偏偏現在時興這樣。一般說,姓隨母(從女),氏隨父(古為封地)。趙國君主氏趙,不應再稱姓,姓只是出處,氏才是生長、經營、永居的地方。秦王政生於趙國,隨國姓趙,歸秦本應隨秦,只是後人斤斤計較秦國原始姓贏稱其贏政而已(立國之後再拿母姓說事本是多餘)。


順便扯一下: 古人成年後起字,就是為了讓人敬稱的,你若憎惡對方,或者仗著官勢地位比人家高,連名帶姓叫人,那叫呼喝,若是友善,是稱字,最多是姓帶字。閱讀前人文章或書信之類,這點常識應該知道,否則搞不清楚雙方之間的關係和態度,社交上對人也要稱呼注意,你自己不知道,對方或者會反感,否則連人家怎麼討厭你都不知道原因,尤其是對海外華人、華僑等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人,一定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