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大多数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观看者


这个标题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众皇帝来说,可谓是切肤心痛、痛彻骨髓,尤其是建文帝朱允炆,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千防万防都防不住我那些个手拥重兵的叔叔,还敢奢谈什么重用叔叔?

表面上说,叔叔们夺权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没有法理障碍,跟皇帝是同姓的。

叔叔们哪怕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侄子、侄媳妇,大臣们也都能接受,江山换人没有换姓,毕竟还是在一个姓氏的老板下面当马仔,无所谓的了。

所以叔叔们一旦篡权,政权过渡都是平稳的,不会有大动荡,发动政变的叔叔们胆子也肥,一言不合就篡权。

赵匡胤儿子的江山就是被叔叔赵光义搞丢的,赵光义假借“金匮之盟”夺取了赵匡胤的江山,还让自己两个侄子不明不白地死去。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了叔叔夺权的故事发生。

那是在东晋十六国的时候,有个枭雄叫做冯跋,他在正始三年(409年),建立北燕。

冯跋有个弟弟叫冯弘,功夫了得,战功卓著,任骠骑大将军、中山公。

公元430年,冯跋病危,为了提防弟弟,他想把军权及早都交给太子冯翼。

但是冯跋有个妃子姓宋,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于是她对皇帝说:陛下还那么能干,只是偶染风寒,说不定明天就好了,不必着急交权。

冯跋的儿子也就是太子,非常忠厚老实,一见不能移交兵权,就乖乖回家了。

没几天皇帝病危,奄奄一息,宋妃封锁信息,太子不得而知。

但冯弘的卧底知道了皇帝的死讯,冯弘闻讯大喜,立马集合自己的死党,带兵闯入皇宫,哥哥冯跋见了又惊又怕,一命呜呼。

冯弘见了兴高采烈,宣布幽禁宋妃母子,自己登上皇位。

太子得知消息,带领自己的亲信前去攻打叔叔,但势单力孤,被叔叔打败,被逼自尽。

冯跋非常能干,不仅在外能征善战,在宫里也非常能干,生了百十个皇子。

冯弘把自己的侄子们全部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所以中国几千年历史,皇帝们都是防火防盗放叔叔,但千防万防也不一定防得住,最著名的叔叔还得算是朱棣朱老四叔叔,朱允炆为了削藩也是拼了,但在朱棣这里,就成了夺取天下的口实,果断“靖难”,干掉了侄儿朱允炆。

皇帝舅舅们夺权就有更多的障碍了,因为他们是外姓人,在朝中根基太浅,很难培养亲信,势力难以壮大。

此外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大臣们都是前皇帝的死党,舅舅篡权后,江山易姓,大臣情感上难以接受,无论是表面上,还是内心里,各种不服。“靖难”的名义适合同姓王叔,你一个外戚舅舅打“靖难”旗号一点用处也没有,老百姓一看你这就是造反。

所以即使篡权,政权也难以平稳过渡,大多都要经过血雨腥风,但动乱,风险很高,代价极大。

所以舅舅们篡权搞政变,成功率很低。

但成功率很低不等于不能成功,也不等于舅舅们不敢搞政变。

因为皇帝这个职位实在太诱人,一旦登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可以世世代代永远世袭,的确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史上想当皇帝的舅舅不是绝无仅有,而是不乏其人,数不胜数,比如隋朝的江山就是杨坚这小子从自己外甥手里抢夺来的。

杨坚本来是官二代,虽然老子杨忠当过北周的大将军,是开国功臣,但自己并没有多大实力,而且自己姓杨,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自己。可是改变命运的时候到来了,公元573年,周武帝让自己的儿子太子宇文赟娶了杨坚的闺女杨丽华,自己一步登天,成为太子岳父。

宇文赟死后,宇文阐(周静帝)即位,杨坚这个皇帝的舅舅终于原形毕露,窃取了宇文家的江山,建立了隋朝。

西汉时候,有个皇帝舅舅叫田蚡,他就是孝景王皇后的胞弟。此人虽然没有得逞,也非常嚣张,最后竟然敢伪造圣旨,被判处死刑,也够惊心动魄了。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

汉哀帝、汉平帝的时候,外戚王氏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最后让改革家王莽窃取了刘氏政权,也是舅舅式夺权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

汉章和二年(88)章帝死,年仅 10 岁小太子登上皇帝宝座,即汉和帝。

由于皇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她哥哥大将军窦宪把持了朝廷大权,朝中都是窦氏的人。

汉和帝羽翼渐丰之后,对舅舅独断赶感到不爽,与宦官郑众密谋,逼迫舅舅窦宪兄弟自杀。

汉宣帝时期,有个非常有名的大司马叫霍光,也是皇帝舅舅。此人的跋扈也是登峰造极,甚至他死后,皇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他还非常惧怕。

所以说,并不是舅舅们天生有不臣之心,就是想造反,而是皇帝之位太诱人。

对于皇帝这个职位,野心家都是有条件要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当。

只有能不能当,没有敢不敢当的。

用一位哲学家的话说,在权力面前,人人都是禽兽,哪有什么人情和亲情。

因此说,叔叔要防,舅舅也要防,不防叔叔舅舅的皇帝,那都是没有当皇帝命运的傻皇帝。


历来现实


这个问题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国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还是先帝的亲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时,极有可能当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机会,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对皇权的威胁要大于舅舅!皇帝要时刻提防。另外从外甥和舅舅的情感关系来说,我感觉还是舅舅亲。下边就说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平时来往很多,小时候,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事情时,会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仅次于父母的亲人,而我的父亲,有两个兄弟,但是因为挣爷爷的财产,兄弟之间一直不和睦,虽然住的近,却很少来往,兄弟之间甚至会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别人过的好……所以,我自己和两个叔叔来往也比较少,几乎不来往,当然,我是个普通百姓,是个小家庭,但是,皇家虽然是个大家庭,可兄弟之间和睦的估计也没几个。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间挣财产,皇家,兄弟之间挣皇位……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演绎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爷在临死前,还鼓动弘时和弘历挣皇位,谋害弘历,最后导致弘时被雍正赐死,多好的叔侄关系[呲牙]。而舅舅,是外姓亲戚,由于距离和叔叔比起来远些,矛盾会少很多,俗话说:“远了亲”,“距离产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间关系融洽也是常事,历史上,叔叔害侄子,抢占侄子皇位的时情时有发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抢了,也会弄的名正言顺。但是,舅舅害外甥,夺占外甥皇位的事情却少有听说,王莽的失败结局就是个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怀着一种攀附心理,所以会竭力辅佐,因为外甥好了,他也会好起来,但是,叔叔,却时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会这么做。




赵氏子方


叔叔是父亲的兄弟,舅舅是妈妈的兄弟。两者的亲疏关系都是一样,但为何皇帝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娘亲舅大

娘亲舅大这个说法源于母系社会时候,一直传承至今,到现在很多地方还都是这种习俗,在古代当然也是这种习俗。

在古代封建社会,男人一般都三妻四妾,孩子生下来跟母亲最亲。特别是在皇宫的明争暗斗中,生下来的皇子是生母最大的寄托。生孩子之前,女人的寄托是男人,生了孩子之后,寄托就变为孩子。母凭子贵,皇子要是被封为太子,他日继承皇位,母亲就会尊显。



作为自己的骨肉,作为自己唯一的依靠,母亲会无微不至的对皇子好,也只有母亲会对皇子好,因为别的妃子、皇子都是竞争关系。很多事情只有母子两人商量。

而舅舅作为跟母亲有着确定亲属关系的男性长辈,自然也对这个外甥有感情。而且舅舅会更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个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外甥。从这亲疏关系来看,皇子成为皇帝自然会重用舅舅。



竞争关系

叔叔作为父亲的兄弟,跟叔叔的关系自然是跟舅舅等同的,但是亲疏却不一样。且不说宫廷之中,一般家庭之中,兄妹的关系都会比兄弟的关系来得亲,因为兄弟之间存在争夺遗产等竞争关系,而兄妹就纯属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就会影响下一代,自己的父亲跟叔叔是竞争关系,而自己的母亲跟舅舅是亲近关系,那么自己自然对舅舅会更亲一些。

在皇室之中,这种竞争关系会被无限的放大。因为他们竞争的可是九五之尊。皇子的叔叔当年可能跟父皇竞争过,今后可能还会跟自己竞争,毕竟他们是拥有同样的权力去继承皇位。因此,皇子在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就叔叔们抱有戒心,当上皇帝之后这种戒心也不会消除,毕竟叔叔们还是可以造反当皇帝的。



远近关系

皇帝的叔叔辈的一般都被封为王爷,早在叔叔他们还是皇子的时候,一旦成年基本都被封到远离京城的封地去,只有太子才能呆在京城(有些朝代皇子也可以呆京城)。所以新的皇子出身以后,有些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这些叔叔们。但舅舅作为外戚,他们呆在哪里都可以,他们可以从小就呆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有些舅舅可能凭借母亲和自己的关系获取一些权力,舅舅因为外甥而享受荣华富贵,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会毫无保留地为外甥做事。因此皇帝对这个舅舅是放心放权的。


博古论今天


叔叔是所有兄弟们的叔叔,而舅舅往往只是自己的舅舅;另外舅舅作为外戚一般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叔叔作为皇室一脉,从立法制度上来讲也具有继承权。这就是古代皇帝为何重用舅舅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作为普天之下地位最尊贵的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要驾驭万民,统治着整个天下。

古人云:独木难支。封建帝王亦是如此,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皇帝无论个人能力多么突出,都没有办法做到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因此皇帝们都需要依赖于一批忠诚于自己的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那么为什么许多皇帝更喜欢倚重自己的舅舅,而非自己的皇叔呢?

首先,许多皇帝的舅舅之所以能够位高权重,全是因为自己的亲姐姐或者妹妹嫁入皇室,并且为皇帝诞下皇子。从此以后舅舅及其背后的家族都与这个皇子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二者之间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舅舅都会忠心耿耿的辅佐自己的亲外甥,更是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其登上皇位,并且辅佐外甥处理在位期间的国家大事。

而且舅舅作为一个外姓之人,一般不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毕竟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认定皇帝应该从皇室宗亲中选出,皇位只能由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皇室宗亲的人来做。

正是因为如此,皇帝的叔叔作为先皇的兄弟。从法统上来讲也具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另外皇叔并非只是皇帝一人的皇叔,而是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同父亲兄弟们的皇叔。

因此皇叔一旦得势,既有可能直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另外还有可能间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扶植自己的其他侄子,也就是皇帝的亲兄弟夺权篡位。这样的结果显然都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因此皇帝一般都会重用自己的亲舅舅。而对于皇叔和自己的手足兄弟则弃之不用,或者说给予其可控权力下的任用。否则一旦失控,皇帝自身难保。


珞珈山的猫


叔叔篡位比较容易,不用改朝换代,容易为国民接受。舅舅是外人,要篡位有点难,阻力比较大,反对的人多,成功了得重新建国号。赵匡胤拼了多大命才把天下给抢过来了,但赵光义一把斧子就搞定了,还名正言顺


烟雨苍茫3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这种道理类似于用人要用外人。古人眼里,舅舅属于妈妈家的人,为异姓。叔叔是父亲家这边的人,属同亲。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王位继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一种是兄终弟及。叔叔也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之一,如果皇帝重用叔叔,往往会导致功高盖主的后果,而且叔叔又属于长辈,皇帝最后会受制于人。

而用舅舅则不同,舅舅和自己不属于一家,为外戚,但是大家知道自古舅舅疼外甥,所以啊,当舅舅的没有真正的实力,也不敢篡位,否则会背负千古的骂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舅舅干政的情况一般发生在皇帝突然驾崩,皇帝年幼的情况,这个时候一般都是皇帝的母亲去求助,自然会去找娘家,难道去找婆家的叔叔吗?


文史工作坊


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人之上的人。但是治理一个国家,一个人是不够的,往往皇帝用的“助理”不是身边的太监,就是自己的舅舅。

为什么不用关系密切的叔叔呢!

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话虽然是这么讲,但从血缘上来看,叔叔和舅舅都差不多亲。古代的帝王家中,从皇家来看,舅舅确实更亲一点。这个亲不是说关系上的亲,因为舅舅属于“外戚”是外面的人。这样重用舅舅就不具有威胁自己正统地位的可能性,除非是篡位。而叔叔却是有可能继承帝位,因为古代的宗法制度,承认叔叔而不承认舅舅。

在古代的皇朝中,很少有皇帝用自己的叔叔当权臣。因为作为皇叔的人,一旦他手握重权,很有可能架空皇帝,那么对皇帝来说,处境就非常的危险,因为皇叔随时都有可能篡位。所以一般皇帝的叔叔都被皇帝排斥的远远的。

而舅舅他并不是皇室中的人,他并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他一旦向谋权篡位,就会遭到来自皇室众人的抵抗。当然,皇帝也不会放重拳给舅舅手里,任由外戚家族的发展。

在封建王朝中重用舅舅等“外家人”,是多少朝代以来长期总结出的经验,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皇帝之位的安稳,又可以保证皇朝的安定。如果把大权放在皇叔手中,那么整个皇朝可能会频繁地出现大的动荡。


笑猫历史


首先要说明一下,皇帝是从秦始皇才有的称谓,也是从秦始皇之后,皇帝更喜欢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在秦始皇之前,其实君主(不能称皇帝)还是很喜欢重用自己叔叔的。

这里也多说几句,秦始皇前后差距这么明显,根本上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变迁。秦始皇之前分封制是主流,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国家的统治靠的都得是自己的兄弟,一子继位,余子分封,虽然也有很多争夺君主位子的事情发生,但是不管夺位的有几位,继位的是谁,凡是没有夺位的兄弟,都是要分封的,治理国家还是要他们的参与,其实说白了那个时候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普通的人家是一个儿子几亩田,而皇家是每个儿子一个封国。比如很有名的周公,召公都是皇帝的叔叔,比如也很有名的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春秋战国其实就是一群子侄兄弟,叔伯大爷在打架(除了齐国等几个非姬姓国家)。

而秦始皇之后则变成了郡县制,后面虽然有行省制等,也都是郡县制的演变发展。和分封制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郡县制的长官不再是皇帝(这个时候可以称皇帝了)的子侄兄弟,叔伯大爷了,而是皇帝任命的人。任命的人也不再是终身的了,可以随时罢黜换人。另外长官也不再是世袭的了。这样,皇家那么一大家子人,如果不当皇帝,就很有可能不再拥有权力了,可能也会富贵一生,但也可能是战战兢兢的一生。

另外皇帝喜欢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大致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1.       舅舅大多情况下只能是舅舅,而叔叔很可能就成了继承人

首先皇位太诱人了,一旦坐上那个位子,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但是一般都有一个传统,皇帝必须是一个姓传下来的,如果换了姓就会改朝换代,例如武则天当了皇帝其实那段时间国号已经不是唐了,而是周。不过呢,改朝换代很困难,例如吕后权势熏天,还封了自己的子侄兄弟为王,但是最后还是被灭了。舅舅和自己虽然是亲戚,但是他是异姓人,不是天家的人,自己去当皇帝太难,而且他的权力很容易被制约,他只能依附于自己,相对好控制。而叔叔就不一样了,他和自己同姓,也就是说他当起皇帝来阻力不会有那么大。太重用他,一旦他拥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势力,极有可能就把自己踢掉自己当皇帝了,那时候王叔就会成为皇叔了。

2.       一些叔叔是失败者

失败者的叔叔当然很好理解了,就是当年和自己的老爹争夺皇位的人,这样的叔叔肯定对失败心有不满,一旦有机会,肯定是要东上再起的,用周润发的话说就是:我失去的,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这样的人不杀了就不错了,还重要,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1.       一些叔叔就无心参与朝政

皇家少不了的就是皇子间争权夺位,而经历了这些的皇子,虽然可能自己没有参与,但是依然会心有余悸,那是手足相残,你死我活,没有亲情,没有兄弟,只有成王败寇。看看九王夺嫡之后雍正对兄弟的处置,没有参与夺位而活下来的皇子,谁还愿意再参与朝政?

2.       真正参与朝政的叔叔,也都是谨小慎微

不多说,就一句话,伴君如伴虎,知道自己处境尴尬,还没有自知之明,那就是在找死。有人会说杨家将里的八贤王,那我告诉你,那是故事,是演艺,历史上的八贤王赵德芳,早早就被宋太宗给弄死了。即便是演艺中,你看八贤王有多大权力?皇帝重用的是自己的老丈人潘仁美!

3.       重用舅舅其实和重用太监是一个道理

舅舅和太监有一点是很像的,那就是他们的权力都是皇权的附庸,都是皇权的外延,皇权是树干,他们的权力就是叶子,没有了皇权的支撑,他们的权力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用着放心。

开始为什么喜欢用叔叔舅舅,因为这些人亲呐,都是自家人,在没有合适通道选拔官员的时候,没有合适制度制约丞相的时候,用他们放心。其实说过来,说过去,喜欢用谁不仅仅是谁的才能更大,更多的是谁对自己的威胁更小。你看后面几个朝代主持朝政的都是谁?舅舅少,叔叔也少,都是科举选拔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威胁更小,而且有很多制度和方法去制约和防范他们对自己产生威胁。

一句话,都是为了权力。



阿欢的史记


确实,排除舅家无人可用的案例。大多数情况都是更重用舅舅而非叔叔辈。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舅舅容易在皇帝登位事上立大功:一般来说,不管皇帝登位前是太子还是一般皇子,舅舅都会或多或少的起到拥立的功劳,而他的叔辈,则一般都有觊觎之心,真心拥戴的情况不多,特别是近支叔辈。有拥立从龙之功,自然容易得到重用;

2,私人关系:不同于清朝,大多数朝代的皇子都是亲生母亲抚养,舅舅由于和母亲辈的天然亲密关系,一向是经常往来探望问候相互支持的,关系更好。叔辈则不然,除非必要的宫廷宴会或者私人宴会事情,一般很少碰面。

3,风险:似乎还没有一起舅舅成功篡位的案例,叔辈成功篡位或者造反可是司空见惯,毕竟叔辈也是在正儿八经的继承人之例。

4,皇太后的因素:很多皇帝是冲龄继位,皇太后辅政,自然要重用娘家人,舅舅年富力强,正是强有力的外戚助力。同时,皇帝登基后出于孝道和提升自身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尊母为太后,母家舅舅很容易得到尊赏赐爵进去朝廷中枢,叔辈一般爵禄已定,很难调动。

5,最根本的原因:利益捆绑关系上舅舅比叔叔辈更紧密,外戚的利益捆绑核心在皇太后在皇帝本人,叔王的利益捆绑核心在上一任皇帝,亲密关系一目了然,重用更亲密圈层的人(舅舅)很正常。


梵天一页书


自古皇家多事端,除了子嗣夺嫡外还有外戚干政的祸乱。外戚指什么呢?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既然任用外戚多会造成祸乱,为什么帝王还会重用舅舅而对自家的亲叔叔敬而远之呢?


其实这和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关。所谓嫡长子是指嫡妻,即结发妻子、正妻(正房、正室)、元配(原配、第一个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古代帝王三宫六院,子嗣自然不止一个,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太子只能立一个。那么其他的儿子就会甘心屈居人下嘛?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太子的其他兄弟真的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王爷,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起为了皇位兄弟自相残杀的事件了。

虽然儿子多,但位置只有一个,当一任太子成功当上皇帝后,那些兄弟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只能暂时冰封起来,却也不会轻易打消。所以为什么古代会重用舅舅等外戚而不重用叔叔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舅舅是外姓。如果他有谋反的想法是不被传统道德礼教所接受的,所以在原则上舅舅这些外戚是完全支持自己的,而叔叔是本家,还是在上一轮争夺皇位中输掉的一方,如果在给予他过多的兵权地位,难保他不会重新燃起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如果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贸然处置自家亲叔叔,传出去只会让人觉得皇帝太过狠辣,不顾亲情,那么皇家的颜面何存。

其次,叔叔是皇帝(先皇)的亲兄弟,是被皇帝忌惮的对象。如果贸然和叔叔走的很近,也会产生误会。古代帝王的疑心病都是很重的,对亲近之人也不例外。一方是自己的儿子,另一方是自己的兄弟,不接触自然相安无事。一旦二者过于亲密,就会令皇帝产生反感。比如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佐与自己的叔叔赵廷美关系比较亲近,这就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满,最终导致赵元佐失去了太子之位,而叔叔赵廷美也被贬到了房州,抑郁而亡。所以,不能太亲近叔叔,免得遭受无妄之灾。

当然,还有些人只是单纯的喜欢舅舅,珍惜这段血脉相连的感情。例如北魏的宣武帝元恪,他在外祖父高扬死后,开始思念起自家舅舅来,派人把舅舅们都征召入宫,封舅舅高肇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显为澄城郡公。之后高肇又担任尚书左仆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还娶了北魏公主为妻,后来更是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

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其实在血脉关系上,叔叔和舅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样亲的,但重用舅舅的原因多源于皇位的世袭制,叔叔是上一辈夺位的失败者,是潜在的篡位野心家,而舅舅是外姓,是能给自己势力添砖加瓦的人,所以皇帝大多数时候重用舅舅等外戚,而非自家的叔叔。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叔的野心夺权,却同程度上使外戚做大,祸乱朝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