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提到密写术,绝大多数书籍都将公元前470年左右,波希战争(波斯和希腊)中那件头皮刺青的故事开始(之后会详细介绍)。实际上,中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类似的智慧,并几乎在同时出现了关于密写故事的记载。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作为一门饱含人类智慧的技巧或学问,密写的智慧与所有中国古典文化一样,起源于中国最神秘,最经典的《易经》。《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你说它包含一切也不过分。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易经》共分为三部,《连山》、《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不幸的是,前两部都已失传,仅留下《周易》,因此很多人也将《周易》称为《易经》。我们不敢妄想通过几千字来描绘易经的大智慧,但依然可以窥探易经核心思想对密写这件事的启示。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有关《周易》的历史模糊且复杂,《周易》最早出现在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著作《左传》中。《左传》则是为另一本关于鲁国历史的《春秋》进行注解的书,因此也称《春秋左传》。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可是《春秋》和《左传》到底是何时由何人写,到现在依然是个谜,更别说《周易》了。《春秋》这部书据说大概率是孔子写的,他秉承着“微言大义”的理念,着手撰写《春秋》。

孔子惜字如金,“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在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奥意义。这难道不是一种密写或信息隐藏的方法吗!

现在,我们把那些用极简的文字曲折而又有深意的写作方式称为“春秋笔法” ,这种方法通常在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明显的发表议论。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例如《春秋》中一句:“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这是齐国的大事,齐国公子无知杀掉齐襄公,篡位当上国君。不久之后,无知被另一个人杀掉。孔子记录时并没有在无知前面加上国名或是公子,是想说这个人死有余辜。同时用了杀而不是弑,表明孔子也不认可无知的国君身份。


《周易》在《左传》中最早的记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孔成子(不是孔子)以《周易》筮之。”等语。《周易》与其记录者一样,也不知何时何人所著。但这些模糊的历史都不妨碍我们理解《周易》中最基本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变易:所谓变易,就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连易经的英文名称都是“Book of Changes”,特别是对于密写这件事来说,玩的就是“变”本身。我们不仅需要将秘密消息变成普通不起眼的消息,同时还需要将不起眼的东西再变回消息。变易在密写方面的指导思想就是,关于密写的一切东西均可变,身份可变,通信方式可变,消息可变,隐藏方法可变。甚至密写本身也要变,为了达成某个目的,密写将化身“七十二变”,我们今后也将看会到这种变化是多么的奇特。 “变易”刻画了密写最基本的特性“变”。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简易:“简易”之理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概念,它告诉我们,尽管天地之间的看起来有无穷的奥秘我们都无法弄懂,但这些奥秘的产生都是有其自身的原因。我们现在搞不懂这些奥秘,是因为我们的智慧、经验不够,一旦掌握了知识技巧,解开了答案,就会觉得简单的不得了。就像一种典型的隐形墨水那样,用它书写的文字是透明的看不到的,但一旦加热或被某种光照射,它就会展现出神奇的蓝绿色。这种隐形墨水的奥秘曾经让无数人痴迷,被称为“远距离作用的魔力之水!”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最终了解这种神奇墨水无非是一种简单的化学反应罢了。实际上,密写这件事本身乍看起来非常神奇,但是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你会发现它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本系列就试图使密写让人觉得”简易”才出现的,就像所有那些科普文章一样。“简易”让我们有信心了解密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不易: 尽管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某种根本性的东西,老子将其称为“道”。南怀瑾先生说,“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就是不易,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对于密写来说,保证消息隐蔽性而不被发现是它的核心功能,也是它的“道”。无论密写的方法再怎么变,它的功能目标使命不能变,如果功能被破坏的话,密写就不能称之为密写了。“不易”使我们能够专注密写功能而不偏离“初心”。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可以说,密写就是在《易经》的大智慧指引下开展的一种活动。理解了易经的三原则基本上也就能够把握密写的基本原则,那些所有关于密写的故事无非都是在践行这些原则罢了,我想这就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的威力吧。


有意思的是,《左传》里也首次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典型的密写案例,公元前597年《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公元前597年的冬天,楚国攻打宋国的萧邑。楚国的人马很快把萧邑城包围起来,形势危急。楚国有位大夫叫申叔展,和萧邑的大夫还无社是好朋友(春秋时期的人名总是那么有趣)。申叔展认为萧邑必败,出于友情,申公子很担心城中还无社的安全。申叔展就在城下冲着城上的还无社喊道:“还无社,你那有没有麦曲?”麦曲是一味中药,他是在暗示好友,意思是说你们撑不住的,赶紧找办法保命要紧。可还无社没明白就回答道:“没有啊。” 申叔展又问:“那你城里还有没有山鞠穷?”山鞠穷也是一味防寒的中药。“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还无社回答道。很明显,还无社并没有搞清楚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申叔展急得不行,又赶紧问:“河鱼腹疾奈何?(河里面的鱼从腹部开始坏了怎么办?)”这是在暗示还无社:“你们要败了怎么办?” 还无社这下才听明白了,赶紧回答说:“那就在井里呆着。”申叔展说:“还得在井上盖点草。” 不久,楚军破城,申叔展找到了盖着茅草的枯井,把还无社救了出来。


这应该是应用暗语(密语)最早的例子,尽管没有“写”这个动作,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可能更早,只是没有被记载或流传罢了。现在的成语“河鱼腹疾”即来源于此,通常用来指人的腹泻!河鱼腹疾的故事反映的并不是战争中的阴谋,也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友情。对于暗语使用的双方来说,心里没有一点灵犀,是不可能进行隐蔽通信的。

密写故事 :《易经》的启示

就在“河鱼腹疾”的故事发生60多年后,公元前532年,一位齐国武将由于内乱,不得不去往南方的吴国。他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借助这部兵法,密写才真正找到了它在战争中的用武之地...

未完待续...

图片转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