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引言:公元1175年,经吕祖谦出面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寺会面,就双方各自的学术观点展开了一场辩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学术公案鹅湖之会。许多人都觉得,朱熹与陆氏兄弟之间争论的主要是哲学层面上的东西,并一致认为,这场辩论始终笼罩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之中,最终结果也是不分胜负,朱熹与陆氏兄弟还因此惺惺相惜成了知己。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实际上

朱陆之争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哲学层面,而是涉及到儒学道统这一根基问题,最终结果也并非不分胜负,而是朱熹赢了当下,陆氏兄弟赢了未来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朱熹像

争论的根源——儒家道统之“明道”与“传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这几句话,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但其实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所有儒生的使命——传承道统。

所谓的道统主要包括“明道”和“传道”两个方面,明道就是要弄清楚正确的道是什么,传道就是要把正确的道传承下去。(此所谓道,非道家之道,乃儒家之道。)

“任重而道远”,儒家学者之“任”就是传承“道”,孔子之道即为“仁”,无论后世儒家学派关于“道”的解释如何演变,但“明道”和“传道”的任务始终没有改变。秦汉以降,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实施,尽管实际上政府施行的是外儒内法之策,但儒家和儒学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拔高。

两汉之际的儒生们,无论是古文经学也罢,还是今文经学也罢,都是对儒家的古籍经典进行诠释,这正是所谓的“明道”。因此,两汉之际的儒学道统传承,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对经学的传承。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汉代独尊儒术政策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在这数百年时间内,佛学和玄学兴起,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虽然儒家内部的道统传承仍然存在,但其正统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

一直到隋唐时代,中国重新统一,儒学,或者说经学才重新获得了正统地位,因此又有“汉唐经学”的说法。都说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儒生们也不例外,经学经历过数百年时间的衰微,这时候重新取回了正统地位,他们自然更加重视道统的传承。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写这首诗之前,唐宪宗在位,唐宪宗信仰佛教,要迎佛骨入皇宫供养,韩愈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写下了《谏迎佛骨表》,大力反对,唐宪宗看后大怒,直接把韩愈贬到了岭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所谓的“除弊事”,指的就是迎佛骨,反对迎佛骨只是表象,韩愈真正的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经学)在朝廷内部的正统地位,维护儒家道统的传承。

事实上,韩愈专门写过一篇叫《原道》的文章,里面指出:最本源的道,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韩愈始终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一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被韩愈放在首位的。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韩愈

争论的双方——理学与心学

虽然晚唐不少皇帝信奉佛教,但此时儒家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无可撼动,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儒学内部开始出现了分歧。进入宋朝以后,一方面经学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需要扫清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影响,于是儒生们也开始从意识层面上寻求突破,力图打造出一套完善的理论,这套理论不仅要听起来很全面很完善,还不能悖离原本的儒家学说,更要能压制住佛学和玄学。

汉唐经学,主要围绕六经文本做文章,而发展到宋朝,当六经的文本已经被研究了无数遍之后,儒生们就开始寻找新的方向,上升到更加形而上学的层面,于是,儒家的“明道”,就从经学演变成了理学与心学。

  • 程朱理学

提到程朱理学,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存天理, 灭人欲”,斥之为封建糟粕。实际上,理学固然是旧时代的落后思想,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将其妖魔化。程,指的是北宋程颐程颢两兄弟,朱则是指南宋朱熹。理学由程氏兄弟创造,到朱熹时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将传统儒学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等诸多理论统一起来,加以修饰、润色,构成一个完善的理论系统。

理学的大成,不仅在哲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对行政施政、行动指导中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理学认为“理”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起源,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必须遵从于理。理既是本源,亦是准则。

  • 陆王心学

除了理学之外,宋朝的儒学还衍生出了另外一支学派,那就是陆王心学。陆,是指南宋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王则是指明朝的王阳明。而鹅湖之会的辩论双方,正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与心学开创者陆氏兄弟。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陆九渊

其实严格来说,理学也好,心学也罢,他们的本质都逃脱不了儒生们“明道”与“传道”的道统观。两个学派都是为了儒学道统的传承,只不过他们在对“道”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那双方具体的分歧在哪里呢?

争论的焦点——封闭与开放

朱熹与陆氏兄弟到底在争论些什么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从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理念说起。

简单点说,在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中,“理”是一种永恒不灭、亘古不变的存在,它既囊括了万事万物,也是所有社会关系都应该遵守的至高准则。所谓“理在天地之间”,理是封闭的,不容更改、不容增删的。人们只能通过“格物”去感知天理。

而在陆氏兄弟的心学中,“理”或者说“道”,是一种存在人心中的东西,一个人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自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道德观。因此,理是开放的,是可以由人自己创造的,人们可以通过“格心”去创造理。

用陆氏兄弟自己的话来说,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在于“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这么看来,理学与心学是完全对立的。

《陆九渊集》记载:

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这一段记载,很好地阐明了朱熹与陆氏兄弟之间的争论焦点,会中,朱熹一再强调“格物致知”,格物才能致知。而格物包括读书、观察事物等多个方面,人们应该多格物,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鹅湖旧址

陆氏兄弟则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所谓的格物不过是探明本心的手段,“发明本心”才是最终目的,只要本心已明,那么自然就通晓“理”了,读书、格物,都不如尊德性、养心神更重要。

争论的结果——朱熹赢了当下,陆氏兄弟赢了未来

史载,鹅湖之会后又过了六年,也就是公元1181年,陆九龄因病去世,陆九渊想请朱熹为兄长撰写墓志铭,于是前往南康拜访朱熹,到南康之后,陆九渊与朱熹携手泛舟于湖上,双方并未因鹅湖之会心生嫌隙,反而成了朋友。

后世人据此认为,鹅湖之会虽然双方观点不同,但气氛友好,并非一定要分出胜负。这种说法不能说全错,但确实有点想当然了。固然,双方都是心怀磊落之人,但胜负是一定要分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问题,更涉及到儒学的道统传承。

正如前文所言,因为魏晋儒学的衰微,唐宋以来,儒生们对儒学道统的传承尤为偏执,再加上此时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然十分稳固,“明道”与“传道”两项任务中,“传道”的压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那么“明道”就成了重中之重。

朱熹与陆氏兄弟之争,就是“明道”之争,是无论如何也要分出一个胜负的,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中世纪欧洲大陆教派的正统之争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中世纪教廷之争更加直接、更加凶狠,而朱陆之争则偏于温和。那双方最终胜负如何呢?

其实答案不言而喻,当时在朱熹的手中,理学的理论已经大成,而心学尚处于一个新生的阶段,虽然在鹅湖之会上朱熹没能说服陆氏兄弟,但理学毫无疑问胜了心学。就连豪气冲天的辛弃疾也对朱熹表示了无限的尊敬,说他: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认为朱熹是数千年以来屈指可数的伟人,可见朱熹的学说在当时影响之深。

这么一看有些不公平,毕竟心学还没发展成熟,那当心学发展成熟之后呢?那还要等到三百多年以后了,一代大儒王阳明横空出世,把心学理论加以完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影响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儒家文化圈,被尊为儒家最后的圣人。

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究竟在争什么?朱熹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王阳明

可以说,鹅湖之会,朱熹的理学赢了陆氏兄弟的心学,但三百年后,王阳明完善了心学,卷土重来,终于反败为胜。

结语

鹅湖之会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儒学公案,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那之后到现在八百年的历史。我们在批判封建糟粕的时候,往往把朱熹与理学妖魔化,一味批斗,未免显得有些矫枉过正了。就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这里所谓的人欲指的是一些超出限度的贪欲、色欲、私欲,并非要扼杀人的天性。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审视,都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错误的观点,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吸收的菁华思想,去芜存菁,而非一味排斥,这才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之道。




参考文献: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宋史》

《中国哲学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