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的軍事專家,在戰爭時是否具備上戰場指揮作戰的能力?

yuzuki


科班出身的軍事理論家還是教學吧,真打仗很難說,但是一線將領還是應該多瞭解這些理論家的戰略上戰術思想,和武器思路,

畢竟戰場瞬息萬變,沒有和平時期那麼充裕的時間和完備的資迅,臨場判斷直覺教授不是最擅長,蔣百里,為民國制定了幾大戰略,但真開戰時他己經老掉牙了,武器也又升級了,蔡鍔,蔣百里,嚴格說是培養了一幫學生,真正開戰時從武器到國際形勢都發生了變化,計劃趕不上變化。

幾十歲的老研究員離開了資料堆,臨時發揮能發揮多少?

戴安瀾,薛嶽,一幫青壯年將領才是真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中堅力量。

局座的海帶戰真的立功不小,但是幾年過去了,

潛艇防纏繞刀刃設計已經改進,這還能讓局座上陣嗎?

學校很多時候是在講“故”事,而歷史經常是新的。

一線的創造力是巨大的。

普京在美墨邊境弄難民衝關,這操作,除了普京誰想得出?

坦克裝空調,飛機用電池,這些新鮮操作,都是新一代才想得到。老專家不服不行。


AUTUYG


紅龍認為金一南、戴旭、張召忠、杜文龍等著名軍事專家,如果有戰爭錘鍊的機會,一定會出現幾個彪炳史冊的將軍。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名將,霍去病、戚繼光、徐達等在驅逐外族的侵略戰爭中名垂千古。當前我們所處和平年代,也是我軍多位戰功赫赫的名將打出來的。所謂亂世出英雄,沒有戰爭自然不會憑空出現一位名將。

機會從來就是為有本事的人準備的。現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的金一南將軍,長期蟄伏於基層,但他沒有灰心。第一學歷只是初中學歷的金一南,在國防大學當了十多年圖書館管理員,他讀盡圖書館藏書(這可是國防大學的圖書館)。展露頭角後,被選派赴美國、英國等著名軍事院校學習,這些經歷與我軍早期將領有相同之處。

正所謂厚積薄發,他在我軍軍史、美軍等領域有較深研究,見解獨到,往往能一語中的,領會到歷史與戰爭的必然規律。金一南將軍側重於戰略研究,研究軍史可謂知己,研究美軍可謂知彼,這兩個研究領域都是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準備的,充分展示了金將軍務實的學習與工作作風,這些都是其有可能成為一位名將應有的品質。

金一南還有兩個重要標籤,作為唯一的現役軍人,2013至2017年長期處於全國作家版稅排行榜前列,代表作是《苦難輝煌》。第二就是華為技術公司任總的座上賓,連續多年被邀去這家中國最神奇的公司演講,軍事與經濟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洞察形勢的戴旭大校,為學外語給舌頭做手術的張召忠將軍,專注於先進武器裝備的杜文龍大校,他們都是沉醉於自己的事業之中,有血性有擔當的軍人。

馬雲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一流的將軍是防範與未然,制止戰爭的將軍;二流將軍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紅龍認同這句話,和平何其珍貴,戰爭何等殘酷,備而不戰,引而不發才是上策,但願那些時時刻刻為戰爭準備犧牲的軍人們,永遠不會經歷戰爭。


紅龍軍團長


所謂科班出身,我的理解是受過正規的軍校教育。

所謂軍事專家一般包括三類人:一是軍事理論家、二是軍事指揮機構的參謀人員、三是戰場指揮員。

那麼,你所說的科班出身的軍事專家也就有三類:一是科班出身的軍事理論家二是科班出身的軍事指揮機構的參謀人員、三是科班出身的戰場指揮員。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三類人員具備怎樣的戰場指揮能力

首先分析科班出身的軍事理論家 軍事理論家是從事軍事理論研究的,本人可能具有實際指揮軍隊的能力,也可能沒有。比如,普魯士軍事理論家、《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少將軍銜,曾參加過拿破崙戰爭、擔任過參謀長、軍校校長等職務。《戰爭論》很偉大,但克勞塞維茨卻當過俘虜,說明克勞塞維茨戰場指揮能力並不是特別出色。與此相似的還有英國的富勒將軍,他是《西洋世界軍事史》和《裝甲戰》的作者,畢業於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少將軍銜,肯定是科班出身,但他卻沒有成為著名的軍事指揮員。


上圖為克勞塞維茨

其次分析科班出身的軍事指揮機構的參謀人員 這方面最有名的可能算艾森豪威爾,畢業於西點軍校,算是科班出身,但在二戰期間出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之前,在美軍一直做類似參謀的工作,並沒有但任某一戰區的司令官,最後成功指揮人類歷史上人數最多的登陸戰,取得巨大的榮譽,回國後參選總結成功。當然大多數的參謀人員可能並沒有艾森豪威爾機遇和才能。

上圖為艾森豪威爾將軍

最後分析科班出身的戰場指揮員 這類人員很多,二戰期間著名的美國戰場指揮員巴頓、麥克阿瑟都畢業於西點,尼米茲畢業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都是科班出身的戰場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中的科班出身的人員也很多,比如朱德,講武堂畢業林彪,黃埔軍校畢業;劉伯承,將校學堂畢業,都是科班出身的戰場指揮員。歷史上的拿破崙,受過系統的軍校教育,史上著名的戰場指揮員。


上圖為劉伯承元帥

上圖為拿破崙大帝

總結一下,其實一個指揮員有沒有戰場指揮能力,和受過的科班教育關係不大,主要看性格、才能、機遇、學識等因素。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戰場指揮員都沒有受過科班教育,同樣成為一代名將。但是,在現代戰爭中,如果不受科班教育根本就沒有機會做戰場指揮員,畢竟草莽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戰爭更復雜,科技含量更高。


止戈軍是我


科班出生的軍事專家重在理論研究和分析研判,帶兵打仗肯定是不行的,或許不如一名普通的基層指揮軍官;主要因為理論研究與部隊實際指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眾所周知,部隊軍官分為指揮軍官和技術軍官兩種,活躍於銀幕之上的軍事專家更傾向於技術型軍官。

▲局座張召忠在退役後依然活躍於網絡,旨在普及國防教育

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擔任軍職負責理論研究的軍官存在,在我國這類科班出生的軍官主要在各軍事學院承擔教學任務,同時推進各類軍事理論研究工作,比如國防大學教授李莉和房兵、曾任海軍戰略研究所所長的尹卓、現任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和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網絡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文龍、擔任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國際軍事分會會長的羅援以及已退役的原國防大學教授局座等;近年來以特約評論員的身份活躍於我國各大軍事節目,開展國防教育、軍事知識普及以及熱點問題輿論引導等活動。

▲有“中國軍方鷹派第一人”之稱的戴旭

這些軍事專家作為國家軍事領域智囊團的存在,長期從事軍事前瞻理論研究,為國防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由於接受專業的軍事文化學習、通過國外留學、擔任武官以及參加相關國際軍事研討活動,積極與國際前端軍事理論接軌,再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情況研究創作出一系列軍事著作,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理論上的支持和建議。美國人之所以自二戰後長期引領世界軍事理論發展,最主要原因在於其有龐大的智囊團存在,比如白宮第一智囊團蘭德公司、胡佛公司等,正是這些智囊團前瞻性的研究、探索戰爭發展機理,才有了改變現代陸戰的“空地一體戰”,推動陸戰由傳統的機械化向信息化蛻變,成就了美國人世界霸主的地位,賦予美國軍隊世界各國難以望其項背的作戰能力,保持美國長期佔據世界軍事理論的制高點。

▲李莉是為數不多的女性軍事專家,常以獨特的見解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

帶兵打仗不是這類軍事專家的分內之事,他們是軍隊基層幹部培養的源頭,通過研究軍事理論,結合實際創造理論,再傳道授業培養一批有一批的符合部隊打仗要求的新型基層指揮軍官,為提升軍隊基層指揮人員綜合素質以及部隊戰術、戰法創新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作出重大貢獻;正所謂術業有專攻。

▲當前活躍度最高的杜文龍大校

此外,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始之所以讓這些軍事專家出現在銀幕之上,除了彰顯我國軍事透明度和體現軍隊建設信心之外,最更本的原因在於普及國防教育和熱點問題輿論引導;在開展國防教育的同時,積極引導國民愛國主義教育,在輿論場他們可謂是功不可沒。


鷹鴿分析


在網絡上,一直有言論表示,軍事專家就是現代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如果一旦爆發戰爭,這些軍事專家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那麼,事實真的如同網友說的那麼不堪嗎?

首先,在筆者看來,這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要知道,古代趙括雖然是名將之後,並且熟讀兵書,但其是真正的缺乏戰場經驗,從來沒有結合戰爭分析過書本中的東西。

也就是說,當時的趙括實際上和書呆子沒什麼兩樣。只是讀書人專研的是儒家或是道家的知識,而趙括專研的是兵書。其次,再回到現代軍事專家身上。

作為科班出生的軍事專家,首先受到過軍隊的相關教育,然後才投身國防事業的。而且,作為軍事專家來說,他們通常對於國家局勢的分析,顯然要比一般人看的深遠。

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一旦爆發戰爭,雖然說他們剛開始的指揮,可能不如一個出自基層的指揮官,但筆者相信,只要稍加磨練,必然能夠在戰場上發揮極大的作用。

這就如同《亮劍》中李雲龍和趙剛的關係。李雲龍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作為粗人的他卻十分懂得帶兵打仗。這點,以趙剛優柔寡斷的性格還是很難學的。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反過來李雲龍還要向趙剛學習。

筆者此前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軍事專家不一定必須是指揮員,但是指揮員要努力成為軍事專家”由此可見,掌握理論知識有多麼重要。更何況,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軍武視界


任何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都是空洞的,題主在提這個問題時其實答案可以參照秦趙常平之戰中趙國指揮官趙括。趙括自幼天資聰穎,很有軍事天賦,不但能將各類兵書戰策倒背如流,還能提出大膽的見解。

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卻對此很不以為然,對趙括的評價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他的意思是,兵書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種關係到國家、軍隊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當作兒戲輕易隨便分析、指點江山,將來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趙國一旦用趙括為將,把趙軍帶向死地的必然是趙括。

這就是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趙奢已經對趙括的未來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奈何趙王急於求成,趙括又投其所好,結果這君臣二人就生生的將六十萬趙軍葬送了。

所以,科班出身的軍事理論家和戰場上憑戰功殺出來的軍事實戰家是兩碼事情,在我軍的機制裡有著明確的人才培養、鍛鍊機制,一般科班出身的都是先在基層帶兵,或者先搞政工工作,再或者做一做參謀,在這個過程中去考核他們的軍事指揮才能,如果確實獲得了一定經驗,具有相當領悟力、軍事指揮才能,才會逐步把他們推到一線去指揮。

總之,套一句外交語言,叫做聽其言、觀其行。人們解放軍是在血與火的鍛鍊中成長起來的,有過太多血的經驗教訓,絕對不會允許把國家、人民、軍隊的未來交給趙括似的理論將軍手上。

那麼這些軍事理論家是不是沒有用處呢?也不是,他們的任務就是設定、推演各種可能,預測各種軍事動態或者動向,做出軍事行動方案,呈遞于軍委或者軍事指揮機構,作為一種頭腦風暴的參考意見。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人才和機制還是非常必要的。


謝金澎


軍校裡的老師和在媒體上指點江山的軍事專家能不能在戰時披掛上陣,親自率領一個單位的部隊去作戰,並且戰而勝之呢?

當然有很多類似紙上談兵的失敗案例。比如《亮劍》中的常乃超,就是留洋歸來後又長期在軍校任教的教員,解放戰爭後期才得到出任師長的機會,因為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比較差,打法機械代辦,結果部隊被李雲龍的部隊全殲,他本人也成了李雲龍的手下敗將,並且當了俘虜。而當解放戰爭結束後,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奉命去軍事學院學習的時候,昔日的手下敗將和俘虜卻成了李雲龍他們的老師,導致李雲龍等人非常不服氣,在課堂上大鬧一場。

但並不是所有的軍校老師都是如此機械呆板,只會紙上談兵,一到戰場上就打敗仗,也有些人表現是很不錯的,而且每個時期都有。比如北洋軍初建時,袁世凱聘請的教官就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並且由他們起草編寫了北洋軍的操典,也就是訓練和作戰的條例。而在北洋軍形成戰鬥力之後,他們這些人也都是能夠帶兵打仗的,北洋系不少後起的軍閥就都是他們的學生,比如吳佩孚就是段祺瑞的學生輩。

黃埔軍校更是如此,黃埔軍校當時網絡了不少各種人才擔任教官,其中一些人後來就成了黃埔系軍隊的將領。比如國軍中所謂的八大金剛,除了張治中到黃埔三期才擔任軍事教官之外,其他的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劉峙、陳繼承、蔣鼎文這些人,都是從黃埔一期就開始擔任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了,所以輩分高,資歷老,後來的地位也很高。劉峙雖然戰績不行,但在中央軍中其他黃埔系的將領至少面子上還是要尊重的。

我軍這邊,也有不少人曾經在軍校擔任過軍事教官,有些人還曾經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負責任,比如肖勁光、羅瑞卿、宋時輪,都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幹部,羅瑞卿曾經在抗日軍政大學擔任教育長,紅軍到陝北後,肖勁光和宋時輪曾在慶陽步校工作過,而後來隨著戰爭發展的需要,他們也都奔赴前線,成為重要將領,肖勁光在東北是全軍第一個兵團司令,宋時輪更是在華東戰區打出了“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名聲。

抗戰時期,日軍將領中有些人也曾在中國的軍閥部隊中擔任過顧問,比如關東軍的本莊繁就曾經在東北軍中擔任顧問,岡村寧次曾在孫傳芳的軍隊中擔任顧問。還有些人曾經在中國的一些軍校任教,比如侵華日軍第十三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也曾在國軍的陸軍大學任教過,國軍一些高級將領曾經是他的學生,而在武漢會戰中,他所率領的十三師團在大別山地區遭到宋希濂和孫連仲部隊的重創。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黃維是一個失敗的典型,其實也不盡然。黃維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一直是在部隊工作的,而且長期擔任軍事主官,在抗戰中表現突出,只是到了1944年,他受到排擠,才不得不離開前線,到軍校擔任校長,搞軍事教育工作去了。到了淮海戰役之前,國軍整編部隊,將華中主力部隊十八軍、第十軍和第十四軍編組為十二兵團,本應該擔任兵團司令的胡璉因為白崇禧反對,最後經過各方協調,改由資格較老的黃維擔任,結果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了。

而黃維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被俘,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的戰術打法比較代辦所導致的,而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結果。其中尤其不能不提的是,在他發現有掉進中野袋形陣地被包圍的趨勢的時候,曾經主動向國軍統帥部提出,要求改變前進方向,不再繼續向宿縣方向前進,改為向尚在國軍控制下的固鎮方向轉進,以擺脫解放軍的包圍圈,但這個想法被國軍統帥部否定了。因為國軍統帥部認為,黃維遭遇的是解放軍地方部隊,並非主力,黃維應該抓緊擊潰解放軍,繼續向宿縣前進,增援徐州。

至於盛傳的所謂的黃維的呆氣,也並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呆板的意思,而是曾國藩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意思,用四野的戰術的講法,就是經常打死打硬拼仗。曾國藩初起兵時,清軍士氣很低,遇敵輒潰,以自保為主,所以曾國藩強調要結硬寨、打呆仗,就是要在一些關鍵時刻能守得住,需要強攻的時候又能打呆仗,能攻得上去。黃維的呆也是在抗戰中多次這樣打呆仗得來的名聲,因為當時很多部隊都不願意和敵人死打硬拼,而黃維卻經常不顧傷亡的硬打硬衝。

也就是說,那些後來為人所知的所謂書呆子型的將領,雖然確實在軍校工作過,但他們能夠調任部隊主官,或者是到前線工作,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工作中表現優秀,精通理論,而是因為他們之前就在部隊工作過,而且表現也很好,所以才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如果只是純粹的軍校擔任普通的教官,沒有在前線部隊的實戰經驗,一般是非常難得到這種機會的。畢竟戰場形勢千變萬化,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可能千篇一律的按照教科書來。

今天的情況也同樣如此,雖然很多專家在媒體上或者在軍校的課堂上侃侃而談,頭頭是道,但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在部隊工作的經驗,也是很難得到直接在部隊或者戰爭中得到太多機會,尤其是比較高級的職務。當然,這並不排除有些軍事專傢俱備一定的圖上作業能力,可以在戰時充當參謀的可能。比如在延安時期,毛主席曾經組織過一個讀書會,堵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之後,他就說,克勞塞維茨不一定是個好將軍,但是當個參謀還行。


蕭武


軍事家,也就指揮欲定,決戰千里,臨陣應變,立於死地而後生,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把握形勢,以少勝多。在歷史有很多軍事家,象孫臏,諸葛亮,岳飛等等,就是在先秦也有白起,廉頗等,不過縱觀歷史能說上最英明的軍事家,唯有毛主席了,從學歷上,毛主席只讀了師範。而同期的委員長,則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委員長每次都敗在毛主席的手下,對於委員長的軍事著作設有看過,但對毛主席的著作則是看了不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論持久戰》以及從毛主席選集第四卷中對三大戰役的命令,計劃,方法以及前因後果的判斷,都是非常英明的,毛主席的軍事才能不但表現在軍事方面,而是把軍事與人心,與社會政治結合起來的,所以才能無往而不勝。便那些熟讀兵書的望塵沒極。


安徽巢湖記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到戰爭真正來臨的那一天,誰也不能絕對肯定哪位軍事專家是否具備戰場指揮作戰的能力。

一、因為,真實戰爭的複雜性及殘酷性遠比軍演要真實的多,因為那是真正的你死我活。你的敵人是不會對你手軟的,因為對對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誰不想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陪著父母老去,看著孩子長大。

二、趙括式的紙上談兵之流還是存在的,平時誇誇其談,真正到戰場上時就慫了。這是國家要特別注意的。要真正培養能打,敢打型人才,在國家真正需要時,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多實幹,多練軍事本領,少浮誇。

三、很多在戰場上指揮作戰能力一流的將軍哪一個不是在長期的實戰中鍛煉出來的?在和平時期只有接近於實戰的演練才能培養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在教室和沙盤上就能輕易獲得的。

所以,面對國家的日益強大,有的國家的紅眼病又開始了。各種陰招、損招使出來。看不得別人過得比他好、別的國家發展比他好。這種唯我獨尊的病態心理不知哪來的底氣?豈能和我這泱泱大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相媲美。

國家的強大更有賴於我們有強大的軍隊保障,能力是需要苦練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希望有一天如果真的戰爭來臨,當祖國和人民真正需要我們的軍隊來保家衛國時,能夠做到讓祖國放心,讓人民安心。


魚滿溪


要搞清什麼是軍事專家,什麼是戰場指揮,軍事專家與戰場指揮的關係,最後才能瞭解軍事專家能不能擔任戰場指揮。

一、軍事專家是個寬泛的概念,通常指在某一軍事領域有專長的軍事人員,比如:軍事歷史、軍事理論、軍事裝備、軍隊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專業研究人員,但在軍隊內部一般不太使用這種稱謂,主要還是稱職務或職稱,如:某軍事學院戰役戰術系主任、軍事戰役學博士,某軍事學院作戰仿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等,對外介紹時就簡去繁,統稱為軍事專家。軍事專家廣義上也包括各級中高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如軍、師、旅(團)長、參謀長等,但在軍隊內部一般不稱其為軍事專家,主要在對外參加活動中,不便暴露具體身份時,也可統稱為軍事專家。

二、戰場指揮一般來說指的是聯合作戰指揮和合成作戰指揮,是軍事實踐活動,即根據敵情、我情、戰場環境等,對軍事理論、軍兵種知識、軍事地形、戰役戰術、兵力火力和武器裝備的綜合運用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分析判斷情況、定下作戰決心、組織作戰協同、組織作戰保障和後勤裝備保障等組織作戰能力,以及對戰場出現的情況進行判斷和作出處置的指揮控制能力。包括很多類型,如:陸海空軍火箭軍的作戰指揮、後方勤務指揮等,具體到陸軍還有聯合(合成)部隊作戰指揮、兵種戰鬥保障部(分隊)的指揮、後勤裝備保障部(分)隊的指揮。

三、軍事專家能否實施戰場指揮。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沒有在軍師旅團主要軍事指揮員(包括參謀長)崗位鍛鍊過,一般來說受到這方面的訓練較少,缺乏實際指揮經驗和指揮技能。戰爭時期,戰場是最好的檢驗,和平時期要靠貼近實戰的指揮訓練。部隊演習,期中重中之重就是訓練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如果沒有實際組織過首長機關戰役戰術作業、指揮所演練、實兵實彈戰役戰術演習等,很難擔負起指揮責任。

但軍事專家中也有些是從部隊師旅團長轉行的,某陸軍指揮學院就有曾任某師師長後到院校任少將教授。也有團參謀長到某研究機構從事專業研究的,這部分人如果脫離實際指揮崗位不長時間,一般來說可以勝任。也有院校科班出身教員後來到野戰部隊任職,走上中高級指揮崗位的。由於我軍科技水平不斷提開,很多部隊軍官都具有很高學歷,指揮員本身也來自不同專業的科班出身,後來經過實際崗位鍛鍊,成長為軍師旅團合成軍隊的指揮員,如:有的師長最初是某大學數學系的學生,有的是工程系的,還有是水利工程、交通運輸的。

我軍部隊將來的指揮員必將是全面發展,並顯專長的複合性人才。

至於電視上的軍事評論員能否實施戰場指揮,那也要看他們的任職經歷,年輕的還要看今後的培養和發展。軍事評論是他們的兼職,他們本身在軍事院校、軍事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一般都有某一軍事領域的專業知識,水平高,視野廣,有些還擔負作戰重難點問題研究攻關項目,廣泛參與部隊訓練演習活動並提出專業意見建議,編寫合成軍隊戰鬥條令和司令部條例等工作,作用極為重要。合成指揮員在某一專業方面要向他們多學習多請教,結合崗位鍛鍊提高組織指揮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