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戳右邊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最新娛樂八卦等你批閱!

春晚語言類節目中各個時期最紅的小品演員有哪些?

初期的陳佩斯朱時茂,擅長跨界的趙麗蓉鞏漢林,爭議頗多的趙本山,戲劇界新“扛把子”沈騰。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這些人有的已經功成身退培養接班人,有的還屹立在舞臺上努力創作,但是無論怎麼變,每年春晚節目單出來的時候,都會有人問一句:“今年還是沒有趙本山嗎?”

本山大叔人不在江湖,但江湖處處都有他的傳說。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今年年初,《鄉村愛情故事12》和《劉老根3》接連上映,趙本山和他的徒弟們再次引發關注。

在不久前收官的《劉老根3》中,趙本山時隔多年迴歸電視熒屏,和範偉、閆學晶等人再次演繹了自己的經典作品。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但在這部劇中還有其他不少亮眼的配角,其中很多都是趙本山的徒弟出演。比如飾演劉大奎的王小寶、飾演二柱子的張小飛,還有臨時換成孫小飛出演的“劉二奎”,他們都來自“趙家班”。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劉老根3》都是自己人出演,《鄉村愛情故事》更是如此。裡面大部分演員都是趙本山的徒弟或者徒孫,他們都是學習二人轉或雜技出身,後加入“本山傳媒”。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本山傳媒”的核心就是“遼寧民間藝術團”,這個藝術團成立於2003年,最開始團裡只有28個人,趙本山任團長。

當時的遼寧民間藝術團主要的舞臺還不在影視劇,而是在二人轉劇場裡。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依託《劉老根》這部電視劇,遼寧民間藝術團開辦了第一個“劉老根大舞臺”,為二人轉演員提供一個專門的演出場地,隨後“劉老根大舞臺”在東北多地落地生根,而且每場演出都爆滿,一票難求,看二人轉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這期間,本山傳媒除了運營傳統二人轉劇團,還將視線放在了影視產業上。

本山傳媒接連拍攝了《鄉村愛情》、《馬大帥》等眾多連續劇,尤其是《鄉村愛情》這個IP,不僅連續播出了十多年,甚至帶動了拍攝地的旅遊業,讓象牙山成為了一個景點。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本山傳媒還和地方衛視合作推出了自己的固定綜藝,《本山快樂營》、《明星轉起來》都是當時收視率很高的綜藝。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本山傳媒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趙本山個人的名氣,當時的趙本山還活躍在小品舞臺上,他在春晚連續11年奪得“小品王”,影響力巨大。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但隨著趙本山離開春晚,東北小品被批低俗、缺少藝術價值,逐漸離開了公眾的視野,趙本山和他的徒弟們經受了一次不小的考驗。

這時出現了一個名叫《歡樂喜劇人》的節目,小瀋陽和宋小寶再次把東北小品帶回了觀眾面前。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但是這兩個新星並沒有從根本解決東北小品的頑疾,隨著開心麻花等喜劇藝術團體的崛起,遼寧民間藝術團似乎再也拿不回“小品王”的稱號。

傳統的二人轉小品漸漸式微,本山傳媒在影視行業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鄉村愛情》變成了看膩的家長裡短,輝煌不再。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2019年9月,由趙本山擔任法人的本山傳媒有限公司更名為遼寧民間藝術團有限公司,開始去“本山化”。

在這之後,趙本山旗下的藝人開啟了另一種“謀生方式”——當主播。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你幾乎在每個直播的平臺都能找到幾個前綴是“劉老根”的藝人,仔細一看長得都還很眼熟,不是《鄉村愛情》裡的老宋,就是《劉老根》裡的小飛,就算你不認識,也能從他們的口音和id前綴分辨出這是趙本山旗下的藝人。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一到晚上,這些“劉老根”前綴的主播就會出現在各大平臺的直播廣場,他們的粉絲多則上百萬,少的也有十幾萬,只要你經常看直播就一定能刷到。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這些人裡粉絲和收入最多的就是宋曉峰,入住某短視頻以來,宋曉峰收穫了七百多萬粉絲,收到的打賞摺合人民幣376萬,即使和平臺五五分成,宋曉峰也能拿到一百多萬元。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而他們直播的內容和一般主播並沒有什麼區別。

無非是一邊放著節奏強烈的歌,一邊和粉絲聊天講笑話、和其他主播PK刷禮物,一場兩個小時的直播能賺上萬甚至十幾萬元。

趙本山的生意經:從二人轉小劇場,到2小時狂攬數萬的直播間

不少人都認為“本山傳媒”發展至今依舊是低俗文化,讓自家演員去當主播更是自降身價。

其實這也是“本山傳媒”面對市場需求的轉型,無論是集體直播,還是推出“鄉愛F4”,你都能看到這個老藝術團在努力迎合市場,只是方式有些太過“接地氣”,讓人一時間難以接受。

去“本山化”後的“遼寧民間藝術團”更像一個商人,他們的確漸漸遠離了主流喜劇的舞臺,但也順應趨勢找到了新的生財之路。

也不必否認趙本山式小品在喜劇舞臺上的成績,畢竟“小品王”時代,他的確給觀眾帶來了歡笑,童年記憶中模仿“本山小品”的你是真的,就夠了。


更多娛樂資訊,都在會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