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格局迎大变,土地审批权下放只是长期调整过程的开始


​城市格局迎大变,土地审批权下放只是长期调整过程的开始

这两天,接连有大政策出台,又是金融放水,又是土地放权。


昨天,央行公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虽然是定向放水,但山路十八弯,左拐右拐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会流到房地产。等到20号,本月LPR利率下调几乎板上钉钉。


前天,也有一则波及全国的政策出台,却没引起大家的注意:国务院下放用地审批权。核心有2点:


1.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2.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


​城市格局迎大变,土地审批权下放只是长期调整过程的开始


以前的城镇化思路是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受限于土地不足,大城市过去都是控制人口规模,尤其是北京、上海,还要将人口向外疏解。


现在土地审批权下放,相当于打开了城市扩张的大门。各省可以自主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解决建设不足的问题。而试点城市更是连永久基本农田都可以自主农转建。


永久基本农田不是永远不能占用的基本农田,加上“永久”两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农田的高度重视,体现的是严格保护的态度。


这意味着不再追求城市平均化,对城市规模的抑制得到解放。


自主权下放最多的8个试点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这里面,有四个直辖市、四个省。这些省市,无一例外,全是经济发达、用地需求大的省市。


四大直辖市以及广东、江苏、浙江,全是城镇化率最高的省市,同时也是经济大省,只有安徽弱一些。


​城市格局迎大变,土地审批权下放只是长期调整过程的开始

安徽是怎么挤进来的?


观察这些试点省市的分布,你会发现一个共性:都和中国最大的城市群紧密相关。


北京、天津:京津冀城市群;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城市群;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

重庆:成渝城市群;


4大城市群全部覆盖到了,这几乎是赤裸裸地表明要扶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发展。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了建设用地向发达地区倾斜的苗头,出台了建设用地指标调配的政策,给予更灵活的用地指标。这次的土地权下放,更是大大地扩展发达地区的建设空间。


18年3月,国务院出台《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


《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由于实施重大建设项目造成补充耕地缺口,经国务院批准,在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省份落实补充耕地任务的行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水平较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确有不足的,可以使用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少量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去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就已经提到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说白了,不管是资金也好,人才也好,还是建设用地指标也好,都要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这是发展的趋势,由它们承担经济引擎功能。


而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外的广大地区,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就安心种粮食,生态重地就安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负责守卫边疆的就守卫边疆。


八大试点省市,将基本农田转换成建设用地用来支持城市扩张,但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必然要由另外的省市来承担更多的农田指标。


看似简单的一个土地审批权,代表的是城市间土地供给格局的改变,代表着土地资源配置理念的转变。作为试验田,首批试点省市只有8个,如果能取得预想中的结果,那么必然也会有更多城市加入进来,譬如成渝的另一核心成都、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几个城市。


城市格局正在迎来大变,土地审批权下放不过是长期调整过程的一小步而已。更重要的是以小观大,城市群、大城市化已经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

版权说明:部分内容、图片和数据来源于网络且已注明来源!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