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佔據蜀地,戰國時秦國強,三國時蜀漢弱,為什麼?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國情不一樣。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就是一批狼,士兵最期待的就是戰爭。有這樣子的士兵何愁不強。

三國之前戰爭不斷,人丁稀少,劉備夷陵大敗,關羽丟荊州,蜀漢幾十年的積累全沒了。

君王不同

自孝公之後,秦國代代明君。

劉禪太羸弱

人才

秦國時期,君王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不斷的選拔人才。

劉備死後,諸葛亮親事親為,下面的人得不到鍛鍊,人才短缺。

秦國著名將領無數,白起,王翦,蒙恬等等

蜀漢五虎雖猛,但也只是當將軍的料,不是當統帥的料。

諸葛亮打仗求穩

軍事實力弱的國家,打仗只能靠奇兵獲勝概率才會大。


數碼小沈


地處中原地帶的魏國,屬於比較發達地區,而蜀地蜀不發達地區。魏國既有較發達地區的中原,又有不發達的蜀地。相比之下劉備的蜀漢王朝是在欠發達地區。沒佔有資源財力優勢。先天不足,後天又犯錯誤意氣用事。孔明也無迴天之術。


天柱山旁一小草


情況根本不同啊,蜀漢的劣勢實在太大了。

1、秦國有數百年的立國根基,秦人的國家民族觀念已經很濃厚了,世代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經過數代君臣的努力,秦國的綜合國力是七國裡最強的,而且發展速度最快,給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吸引了大量良臣名將,人才濟濟。秦國人口也比較多,光是關中地區就至少有五百萬人口,秦國最大規模一次,可以出動六十萬大軍。

反觀蜀漢,就差很多了。劉備倒黴地生在一個人心逐漸不思漢的時代,自東漢後期,漢朝的權威就日漸喪失。儘管他一直努力宣揚自己到皇室宗親身份,高喊“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但並不能多得人心,對蜀人來說,劉備集團始終是外來戶,是軍事殖民政權,為了他們到私利而北伐,徒勞無功,而沉重的負擔卻攤分到當地士族豪強頭上,嚴重損害他們到利益,卻沒什麼好處,自然就沒什麼認同感,當鄧艾奇襲成都的時候,益州派官僚和益州百姓,對魏軍是很歡迎的。

2、在地理上來說,秦國地處西北,周邊都是蠻夷,為了生存,秦人也必須一直保持強悍。秦以武立國,民風彪悍,秦軍普遍耐戰,能比較承受惡劣環境,而且西北地區是比較好的養馬地,能出產比較多的馬匹,提供充足的戰馬。而且秦國有很多雄關,函谷關和武關等等,這就導致秦攻六國易,而六國攻秦難,從關中俯視中原。

而蜀漢就比較倒黴,原本佔據關中和荊州大部分,處於最巔峰狀態,很有希望統一天下,卻隨著關羽失荊州,隆中對戰略破產,後來更是越丟越多,關中也給丟掉了,地盤最後縮到四川和重慶雲南等地區,在當時來說,這些都是大部分都是未開發地區,非常偏僻落後,道路艱險,經濟落後,人口稀少,耕地又少,發展很困難,發展速度遠不如曹魏,也不如東吳。可以說,蜀漢的地盤是三國裡最爛的,兵馬錢糧都是最少的,綜合國力最弱。所謂到蜀地的地利,是利守不利攻,要進攻其他國家,也是非常困難。而且蜀漢嚴重缺少騎兵,而水軍在荊州丟失,也基本沒有了。更要命的一點是,蜀地乃是偏安之地,久居必喪失進取之心。

3、秦國已經建立一套相當完善的中央集權體制,加上商鞅的大肆改革而建立的耕戰獎勵機制,大大激發了秦軍的戰鬥慾望,有一套強大的動員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戰爭潛力。儘管有時會有內部鬥爭,但大方向

而蜀漢長期北伐,徒勞無功,統治層嚴重忽視了完善自身體制和提拔人才,而且派系林立。


藍色背影


奏國佔居蜀地,蜀地不僅是糧倉,也是富強之地。奏國與齊.楚.燕.韓.趙.魏相比,無論國土還是軍事自然是強國。但蜀漢就不同了,曹操據中原,孫權獨霸江南,曹吳天時地利皆超蜀漢。三國相比蜀漢最小,實力不及魏國東吳。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主要有下面三點原因:

第一,秦朝是集幾代的積累,厚積薄發而出。相比較蜀國的根基就太單薄了。

第二,相當關東各國的各自為政,蜀國對手魏國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在調動物資戰略安排上要給蜀國更高的難度。

第三,還是看人口。始皇帝統一後全國有2000萬人口,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有200萬,經過幾年發展,有文獻說到始皇帝時秦國有500萬人口,相當於關東六國的總和的1/3,這個真的是太誇張了簡直不敢相信。再看蜀國,《晉書》裡提到章武元年蜀國有戶20萬口90萬,一共才90萬人,對比魏國,曹叡時期全國有戶240萬口443萬,蜀魏的人口差距遠大於秦國和六國的差距。打仗就是人口的比拼。


甲申十七年


戰國時,蜀地只是秦國的糧倉,後花園,不是劉禪的國都,秦軍有了這個糧倉,成為一統六國的要素之一


我愛糖酒會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國的士兵論砍敵的人頭數論賞!所以個個秦軍都是殺人魔王!蜀漢?不注重選拔人才,導致後繼無人!一個國家和集團光靠哪幾個人打拼是遲早完蛋的!


天外客


蜀地可以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那時的蜀地基本上是蠻夷之地!


清廈肅雍


劉備版圖最大的時候也不過佔有益州和不完整的荊州,秦國不但有益州更有關中在手,進可問鼎中原,退可堅守函谷關。

地理位置優勢有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於不敗之地。

自商鞅變法以來國立大增,地處西戎民風彪悍,秦人善戰,商鞅變法中實行軍功爵制,不管文官武官還是平民或者奴隸都可以通過打仗獲取軍功來獲得官爵。

秦國人才輩出,戰果四大名將他就佔了二位,白起、王剪。文臣商鞅、張儀、范雎都有治國之才。

秦國自嬴渠梁一直到嬴政都是極具野心的君主,才有了後來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壯舉。

自古以來,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因其處於亞熱帶地區,尤其是成都平原擁有千里沃野,氣候溼潤溫暖,土壤普遍肥沃,水系十分稠密,終年雨量豐沛,物產極其豐富,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這就使得四川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都非常發達,巴蜀民眾自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人壽年豐,安居樂業,是歷朝歷代重要的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來源地區。

益州優渥豐裕的自然和物質條件讓益州人民自給自足、生活舒適,無需對外擴張融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蜀漢民眾大多對自己的生產生活狀況樂天知命,普遍厭煩戰事。這戰使得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不但沒有在民間建立起統一天下的思想基礎,反而為蜀漢的覆滅埋下隱患。

諸葛亮北伐中原無功而返,歸其緣由其主要原因是益州交通閉塞、信息落後,是以後來李白才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浩嘆。從軍事角度來看,這種地形在冷兵器時代,因其易守難攻,就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反之出川的路線就那幾條,魏國只要休養生息以守待攻不出10年蜀漢自然滅亡。

其次漢集團最重要的軍事人才,大多是劉備在稱帝之前招募的,而且包括劉、關、張、諸葛、趙、馬、黃、魏、姜等在內的核心成員,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巴蜀人。

魏、蜀、吳鼎足之勢既成,三國進入相對穩定的相持階段,人才跨“國界”流動的現象就極少出事,各地培養出的將領謀士只能為當地政權服務,因此,本來就佔地最小、人口最少的蜀漢,必然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難題。因此,“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絕不是偶然的,就連勉強做先鋒的廖化也不是土生土長的蜀國人。

從版圖、文化、風俗、尚武、人才這些方面看蜀漢和秦國之間差距較大,它不可能像秦國一樣一統天下。


幾世浮沉幾飄零


戰國時期中原還是多國爭霸,而三國時期中原已經被統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