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系吞噬另一个星系,吞噬后让自己变大吗?

Lost-学不会



宇宙中除了黑洞可以吞噬别的天体外在没有什么天体拥有这个本事了,星系并不会去吞噬另一个星系让自己变大,而是在引力的作用下两个星系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星系。

在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也是有近有远的,这就导致如果两个星系距离太近的话引力作用会超过空间膨胀的作用,最终结果就是两个星系在不断膨胀的宇宙空间中撞到了一起。


哈勃望远镜升空以来发现过不少星系碰撞现场,得益于哈勃的强大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宇宙深处“车祸现场”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星系碰撞融合都是十分惨烈的过程,但想象中的因为星系融合而导致恒星之间碰撞的事件其实并不会发生,两个星系最终会互相穿过而后再在引力的作用下拉扯回来,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变成一个新星系。

上个世纪初期埃德温.哈勃就断定仙女座和银河系在未来会发生碰撞融合,现代天文学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已经断定两个星系将在37.5亿年之后发生非物理碰撞。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星系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贪吃蛇

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样的现象不仅是星系的常态,更是星系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已知的最大星系是IC1101,下面的星系中最左边的是银河系,而最右边的就是IC1101。

仅仅比较直径,它的直径就比银河系要到40倍。要知道,银河系在本星系群里面已经是第二大了,仅次于仙女座星系。

那为什么同样是星系,差距就那么大呢?

实际上,无论是银河系,还是IC1101,它们起初都不是这样的,星系要想在宇宙中好好混,就得会吃,而且要专挑比自己弱的吃,否则就是被吃。银河系是这样,IC1101也是这样。说白了,宇宙中星系的游戏就类似于贪吃蛇。

不过,起初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要知道,在天文学领域,研究问题都是依靠模型的。所以,研究星系的模型也是依靠模型,这个模型我们就叫做:星系模型

星系模型

这个模型要解决的就是星系如何形成以及演化的问题。其实,一开始对于星系的形成,科学家都是一头雾水的。当时的科学家在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时,有个著名的假说叫做星云假说,被科学家们广泛接受。这个假说认为,太阳是由宇宙中的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而各个行星则是剩余的边角碎料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于是,受到这个想法的启发,有三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就提出了一个ELS模型。这个模型和星云假说特别像,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星系也是因为有一块巨大的星云,然后这块星云后来碎裂了,碎裂的星云逐渐形成恒星系。

看起来很完美,但是问题却很多。首先,按照这个模型,银河系的物质密度应该是靠近中心比较低,然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物质密度也会增大,到达极大值时,再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太阳系其实就是这样,距离达到木星轨道,物质密度最大,然后再降低。这其实是由于太阳风的影响造成的,而银河系中心也有辐射风。但实际观测时,越靠近银河系,物质密度越大,这就和理论矛盾了。

后来,有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星云假说之所以能够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阳系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都有4.22光年,这和太阳系的尺度比起来简直大太多太多了。所以,恒星之间就好比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一样。

但是星系就不同了,由于星系自身个头都很大,在引力的作用下是有可能发生碰撞的,因此,星系就不能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于是,他们提出了SZ模型来解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这个模型就认为,星系可以通过不断的吞噬别的星系来成长。

但到底对不对,不能凭着现象力,而要实际去观测。

星系合并的证据

那有没有证据呢?答案是不但有,而且还非常多。首先,天文学家确实观测到了很多很小很小的刚形成的星系。类似于下面这样,编号为NGC 3610的星系。据分析,这个星系应该是不久前才刚形成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了正在被吞噬的星系,下图这个扭曲的很厉害的螺旋星系编号是ESO 510-G13,它之所以扭曲得这么严重就是因为和另外一个星系发生了碰撞,而另外一个星系就被它所吸收了,整个过程大概要几百万年。

还有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两个星系证明相撞的景象。

当然,这都是比较远的。实际上,银河系也在吞噬其他的星系。比如,银河系旁边有个卫星星系叫做人马座,它每绕着银河系转一圈,就会有一些恒星掉落到银河系当中。除了人马座,科学家估计,另外一个卫星星系,麦哲伦云星系也会在未来被银河系吃掉。

当然,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在宇宙中,星系不是吃别人,就是被别人吃。银河系在本星系群里面并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仙女座星系。两个星系相距200多万光年,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的相互靠近,科学家估计经过40亿年左右的时间,两个星系就有可能会合并。

碰撞之后,两个星系会在引力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大星系。

所以,关于星系的模型,SZ模型是目前的主流理论。这个模型告诉我们,星系并不是封闭的系统。它们在宇宙混,就好像玩贪吃蛇一样,不是被吃,就是把别的星系给吃了。


钟铭聊科学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由引力构造的,无论是星系,恒星还是一切。那么引力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质量越大引力就会越强,因此质量越大,它所承受的引力也会越大。这个原理就好比做事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是一样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它以每秒钟16.8km的速度可以飞离太阳系,而我们的地球以每秒30km的速度,依然围绕着太阳运转。

在宇宙中大吃小是自然生存的法则,而星系之间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宇宙在不断的膨胀,随着时间的关系,它的膨胀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星系是很难发生融合的。但是一旦两个星系质量差距过大的时候,就会造成星系合并。这个原理就跟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一样的。

40亿年后,银河系就会和仙女座星系发生合并。由于仙女座星系它的质量要比银河系大很多,简单的说就是仙女座星系在未来40亿年后它将会吞噬掉银河系。虽然我们知道,星系在融合之初,它的结构会被打散,因此大量的物质会抛飞出去,但是通过计算你会发现,获取的物质永远要大于抛飞出去的物质。简单的说,如果4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发生了融合,等融合完成后,仙女座星系将会变得更大。

所以星系融合在宇宙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已知最大的星系ic1101,他就是典型星系的融合代表,至于它吞噬了多少个星系?我们暂且未知,但是我们捕捉到最大的星系碰撞是两个星系团发生的碰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星系碰撞在宇宙中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事件!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宇宙V空间


迄今为止在理论上和实际观测中都只有黑洞这一种天体能吞噬物质


其他天体只不过是在引力作用下互相拉扯乃至碰撞罢了,构成它们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变得不可见,而进入黑洞的物体却永远“消失”在了宇宙中。

星系吞噬星系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它们只会在引力作用下靠近而后产生非物理碰撞最后融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的星系,哈勃望远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升空以来就为我们拍了很多宇宙中星系碰撞的照片,由此可见星系间的碰撞融合在我们的宇宙中是很常见的天文事件。


然而有一定宇宙学知识的人可能会对星系之间的碰撞融合产生疑惑,因为早在上个世纪初埃德温.哈勃就证明了宇宙空间处于膨胀之中,再后来更是观测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目前认为引起加速的元凶是暗能量)

按理说在宇宙空间加速膨胀的过程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应该越来越远才对,那为什么星系之间还会产生碰撞融合现象呢?


这是因为宇宙空间本身的膨胀速度在小尺度上并不是很快,普朗克卫星的最新数据表明空间距离每增加326万光年其膨胀速度才增加67.3km/s,而星系之间的距离如果只有几百万光年那么它们的引力会压过空间膨胀的速度,从而导致这两个星系越来越近最后碰撞融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星系。

和我们人类文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星系碰撞事件将在37.5亿年后发生,主角是我们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起因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254万光年,强大的引力压过了宇宙空间的膨胀效应。

但前文也说过,星系之间的碰撞是“非物理碰撞”,因为构成星系的恒星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远到那怕两个星系完全接触也不可能撞上任何一颗恒星,所以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最后会互相穿过彼此然后再在引力作用下拉扯回来,如此反复直到成为一个更大的星系。


宇宙观察


星系不会吞噬星系,那是黑洞才会具备的能力。

不过星系由于宇宙超光速膨胀与引力作用而使某些星系相互碰撞是时有发生的。科学家预估银河系与仙女系在37.5亿年后会发生碰撞。

宇宙的膨胀

1922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观测到星系红移现象后,宇宙膨胀理论开始形成。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无意探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后,宇宙经过了由炽热到寒冷的冷却过程。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了“宇宙是由137亿年前的奇点爆炸而来”的结论,并且宇宙一直在以超光速膨胀。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

由于宇宙不断的膨胀,数千亿个星系在膨胀的力量、引力以及暗能量的各种作用力下,星系之间的距离会逐渐拉近而发生碰撞事故。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星系会被撞得四分五裂,几千、几万、几亿年后由于引力又会再次相撞…撞击力度越大,星系的破坏性越大,十几亿年后合并成一个全新的庞大星系。


如果撞击力超过了星系间的引力,那么就可能直冲而过,直冲的星系破坏度会小于被撞上的星系,甚至有可能被撞得粉身碎骨了,一个星系撞成了几个星系。

星系是不会像黑洞那样吞噬其它星系的,各星系会发生碰撞现象倒是时有发生,多数碰撞过后的星系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哈勃望远镜观测并拍下大量星系碰撞的奇观。


弄潮科学


不会,因为这样两个星系会相撞,会同归于尽



星系间的碰撞可能是宇宙里最壮观的景象之一了。


以亿年为单位,两个星系的距离不断减小,最后撞在一起。恒星组成的海洋翻滚着,打乱了原来的组合。有一部分恒星会被甩出去,而剩下的部分会成为一个新的星系。


南城WJ


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在引力作用下倾向于变得更大,无论是恒星、行星还是小行星,都是如此,其变大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与其他天体合并。而合并则无非是吸收其他天体或者被其他天体吸收,如果自己的质量较大而其他天体的质量较小,那么合并就是吸收其他天体,而如果自己的质量较小,而其他天体的质量较大,那么合并就属于被其他天体吸收。

在我们太阳系中,太阳就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物质才成为唯一的恒星的,它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可见物质的99.86%,质量相当于地球的33万倍,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足以激发氢核聚变,因此成为了可以发热发光的恒星。




不仅是太阳这样的恒星,象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也是如此,银河系直径约16万光年,包含1000~4000亿颗恒星,总质量约为太阳的1.5万亿倍,但在银河系刚诞生的时候,它的质量和规模并没有如今这么大。

没有人说得清银河系诞生于什么时候。但如果从银河系的中心黑洞诞生时间说起的话,那么银河系诞生的时间几乎和宇宙一样长,因为银河系中心黑洞是一颗质量巨大的星系级黑洞,如今的质量约为太阳的431万倍,这类黑洞不可能是恒星爆炸后形成,它只能是诞生于宇宙之初,由宇宙大爆炸时部分区域中高密度物质直接形成,接着它便开始吸收周围的物质,并且在其引力和旋转势态之下形成了一个初级星系。



这个初级星系也就是最原始的银河系了,那个时候它的质量远没有如今这么大,只是它聚集的物质越多,那么它的引力就越强,就越能吸附附近的物质加入进来,因此这个星系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形成至今已经吸附了几百个小星系,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即便在今天,它也在不断吸附着其他的小星系,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银河系及其附近的空间,发现时至今日仍然有近50个小星系在围绕着银河系运行,它们都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而有些卫星星系正在被银河系吃掉,处于融入银河系的过程中,距离较远的星系则在奔向银河系的合并过程中,比如著名的大麦哲伦和小麦哲伦星系,它们终将也会被银河系兼并,融入银河系之中。

而银河系未来也终将融入别的星系之中,这个兼并银河系的星系就是仙女座星系了,仙女座星系比银河系的规模又大了一倍,目前两者正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大约在40亿年之后,这两大星系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银河系也终将被仙女座星系兼并吸收,而在此之前,著名的三角座星系也将被仙女座星系兼并。



科普大世界


一个星体吞并另一个星体在今天稳定的太空中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两个星体的距离太遥远了。它们谁也没有引力把彼此吸引在一起。因为距离越远互相之间的引力越小。在太空中,任何一个物体的定向运动,都需要有一个力在起作用,而每一个遥远的星系对另一个遥远的星系都没有这个力能够起作用。

但是,绝对的事情是没有的,银河系中心的涡旋力量,在遥远的未来,会把这些星系斡旋在一起,而越缩越小,最后缩小到一定的限度,溶化,最后产生大爆炸,从新诞生一个新的星系。


云天广阔


一个星系吞噬另一个星系的过程,较科学的说法是,两副牌合并,重新洗牌的过程。但是,在这激烈的宇宙活动中,不是简单的星系兼并,而是毁灭和新生,包括向周边的空间,释放巨大的碰撞能量。结果可能会生成另一个新的星系,也可能只是交换一部分物质后,再分裂为两个彼此远离的星系,是否会形成黑洞,需要合适的质量叠加和碰撞烈度。


S星99


两星系相遇,一般很少会用“吞噬”、“吞并”的说法,用“相撞”会多点,但其实也不贴切的。

因为星系是一个概念上的整体,一个星系里面包含很多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天体,彼此之间相距遥远。两星系相遇,绝大部分都是被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而改变了自身运行的轨道,有的被对方星系里的某些天体引力俘获、有些仍保持在自己星系里,更有甚者被抛出两星系之外,但真正能撞到一起的极少极少。

就像两盘散沙泼向空中,你说说看有谁吞并了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