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陽:創新機制模式 探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金鑰匙”

山東海陽市把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工程,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工作理念,搭建平臺,創新模式,凝聚合力,實現了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機制創新。

山東海陽:創新機制模式 探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金鑰匙”

建立中心平臺,構建系統治理新格局

出臺《關於深化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實施意見》,統一規劃建設五個服務管理中心,為特殊人群提供一站式管理、一體化服務。建立社區矯正服務管理中心。由司法局主管負責,下設法制教育室、檢察工作室、遠程監管室、心理諮詢室、技能培訓室,對矯正人員實行統一接收、建檔、監管、安置、培訓,實現了矯正交接、教育監管、心理矯治、技能培訓、安置幫教等的科學化設置、法制化教育、專職化管理。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服務中心。在全市36所中小學校,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心,開闢成長課堂、德育長廊、法制園地、健康心苑等園地專欄,以傳統文化、中華美德和法制教育為切入點,為青少年提供思想感化、法制教育、心理矯治等法德教育服務。建立殘疾人員服務管理中心。設立了治、護、養於一體的殘疾人員託管康復中心,由衛健、殘聯等部門組織,聘請醫師、精神病治療專家和社會志願者,對重度殘疾、精神病患者予以集中託管、統一收治,加強治療和康復鍛鍊,實現可控可管可治。建立重點人群法制宣教中心。建立集法制科普、思想引導、心理矯治於一體的宣傳教育中心,由市委政法委、公安、文化、科協、教育等部門共同參與,加強法制教育,鞏固幫教成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由檢察院負責,建成集傳統美德、法律知識、自護常識、法治實踐於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內設教育展廳、多媒體功能廳、模擬法庭、一站式詢問室、心理疏導室等多種功能區域,利用霧幕成像、全息投影等信息科技手段將“體驗式”教育貫穿始終,以靜態展示和動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觀摩者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達到觀有所學、觀有所悟、觀有所得的教育目的。

山東海陽:創新機制模式 探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金鑰匙”

創新工作模式,增強綜合治理新成效

堅持社會化服務,創新心理矯治模式。在市鎮兩級綜治中心和城市社區開設25個“陽光心苑”心理諮詢服務室,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編派71名心理諮詢師和12名社會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到各級綜治中心、學校和社區定期坐診,對有不良心理傾向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危機干預和行為矯治,幫助他們強化道德養成、樹立健康心態、塑造良性品格。今年以來,共開設心理講座4場次,為242人提供了個體心理諮詢和矯治服務。堅持專業化指導,創新就業培訓模式。強化就業技能培訓服務,確定7處安置和就業培訓基地,由市委政法委牽頭,人社、司法等部門聯合參與,及時解決安置就業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分期分批開展就業指導、技能培訓、資金幫扶。去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800人次,落實幫扶資金20餘萬元,幫助532人重新就業。堅持全覆蓋投入,創新救治救助模式。設立120萬元醫療救助資金,對重度精神病患者進行集中收治,為居家治療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費藥品。落實專項資金30萬元,對三級以上精神障礙患者家庭提供以獎代補資金。通過應治盡治、應管儘管、應助盡助,為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提供了有力資金保障。

山東海陽:創新機制模式 探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金鑰匙”

強化制度措施,凝聚齊抓共管新合力

健全定期排查機制。建立定期篩查、流動排查制度,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抓手,對矯正人員、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等特殊群體建立了檔案臺賬,落到網格實施統一管理。強化動態管控機制。按照“社會、單位、家庭”三位一體的原則,對重點人員逐人落實教育幫扶責任,按照顏色管理法實行動態管理,及時做好思想引導、法治教育、困難幫扶、就業安置、救助救治工作,做到了動態監控、跟蹤管理、全員覆蓋。嚴格主管責任機制。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模式,在鎮區街道和職能部門設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機構,把特殊人群監管治理責任落實到部門單位,列入綜治工作考核,加大獎懲措施,對因監管不力引發重大穩定問題的,予以一票否決,有效促進了監管治理措施落實。完善聯席協作機制。建立季度調度例會制度,由政法委牽頭,定期分析研判工作形勢,安排部署任務措施。(海陽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 姜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