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jianfeng_fm


文献上有关抓周的记载,对民间这一“抓周”习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元代和明代,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这时帝王家也不能免俗,而且更为重视抓周,甚至会依据抓周来培养皇子,决定谁有成为帝王的潜力。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这时康熙帝脸色大变。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来进行详解:

人物关系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现在大火的清宫影视剧中的四阿哥,当时康熙皇帝已经定了胤礽为太子。先说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与发妻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所生,因为皇后早逝,所以把对妻子的满腔思念全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对其十分宠爱。在胤礽一岁时,康熙皇帝就下诏立胤礽为太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见康熙皇帝对其何等宠爱,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继承他的皇位的。

影视剧中胤礽

影视剧中胤禛

人物性格

太子胤礽一出生就受到恩宠,被康熙惯出了一身毛病。渐渐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满意,便废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屡次点拨太子,告诫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将太子之位归还于他。可以说,康熙皇帝作为父亲还是比较慈爱的,在看见太子有悔过之意时,便又恢复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复位后的太子显然没有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废,他开始拉拢父亲身边的臣子,却不料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举,直接导致胤礽第二次被废,可见胤礽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帝二代。

四阿哥胤禛文武双全,但是当时已经有了深受康熙皇帝喜爱的太子,为了不让康熙皇帝的起疑心。胤禛平时从未表现出有干政之心,为人淡泊恬静,与妻子琴瑟和鸣,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于是,康熙皇帝渐渐放松了对胤禛的怀疑。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皇帝重新考虑继承人时,不由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

康熙皇帝

胤禛抓周写的那个字为什么让康熙帝脸色骤变?

当时小胤禛抓周时用毛笔在纸上随便划出了一个字“敕”。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敕”是皇帝每天批阅奏折,写圣旨需要写的字,也是只专属于皇帝一个人才能写的字。当时康熙帝看到小胤禛抓周写出这个字,莫不是代表小胤禛将成为帝王,但当时在他心中既定的接班人是太子胤礽,这样莫不是将预示着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惨剧发生,所以当时康熙皇帝才脸色骤变。

后面的历史更绝妙,康熙皇帝晚年时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子夺嫡还是发生了,虽然康熙皇帝在小胤禛抓周时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并一直避免这样惨剧发生,但是冥冥之中有些事像是命中注定了,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这件事为“抓周”这一中华古老文化又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魅力。


叁贰贰


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据说当初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笔,康熙很开心,因为笔这东西代表着什么呢,有才啊,会成为才子啊等等,谁知胤禛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等康熙明白过来,细看发现这笔划,竟然成了一个字,什么字?“敕”。康熙因此大惊。

  如果胤禛和贾宝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过就是让老爷子康熙怒斥为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可为这个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里,波涛汹涌了。

  敕这个字,咱们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词,原本在汉时尊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但是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康熙本人是皇帝,用这个字无可厚非,但是胤禛不过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写中也写下这么字,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这个事情呢,不知道有几分真实。但不影响咱们猜测康熙的心情,以下,说一说个人观点。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几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时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进度,胤禛注定是不会成为皇帝的,那么,他写的这个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超级漩涡——历来天降异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为皇帝,皇权是他不会舍得放下的东西。别说他和别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间,其实也很矛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与储君,注定是会有冲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对这个儿子是特别的宠,什么都给最好,一切都是顶级待遇,因为他是他最爱的女人拼了命生下来的嫡子,可是于公而言,这个孩子将来注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说把他的权力抢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脱俗,地主张三家的宝库钥匙还想一直攥到死,何况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后来两立两废,也册封了许多成年皇子,参与国政,各有属下,势力极大,目的其实不好和人明说,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说。

  此时,康熙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猜忌,后来,太子也的确很能干,很合格,可是,再能干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钉子——此时的胤禛虽然还小,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想抢班夺权?何况他连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么样的大风浪,才会应了抓周的“敕”字?

  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皇帝,他或许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可是,这么多的孩子,都和他争这个皇位,康熙的心里,估计也矛盾得很,儿子厉害吧,自己危险,儿子懦弱吧,天下危险,皇太子和兄弟争斗出最强吧,又要伤天家感情,他们不争吧,又不可能,这个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给了老父亲太多的感慨和担忧了呢。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水生慕夕


古代圣人出生大凡都是有异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里,都能看到带有神话色彩的正史记录。

比如努尔哈赤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怀胎10月生下的,努尔哈赤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3个月。


因此很多历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识的,也不必见怪。目的其实就是告诉你,有些人生出来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况《清稗类钞》这等野史?这里有一个关于“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满月抓周这是汉人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留见于史料记录了。“抓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俗,他寄托了大人们对一个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


大人们会在孩子满周岁会爬的时候,给他准备了一堆有着象征含义的物件,比如毛笔、算盘、剑、鸡蛋、橘子、梳子、尺子、铜钱,等等,让小孩爬着去抓。小孩拿了毛笔不撒手,大人就会说,这孩子以后是个考状元当宰相的。其实每个物件都代表了一个未来职业方向。但是那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祝愿而已。

话说康熙18年(1679年)农历10月份,康熙也心血来潮,参加了胤禛的抓周仪式。


结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笔,大家都挺开心。这孩子以后是抓笔杆子的。但是胤禛拿着毛笔在哪胡乱画了起来。康熙贴上去一看,画出来的像极了一个字,顿时脸色骤变,摔袖子离开了,从此对胤禛留较为冷淡。

那么胤禛究竟写了啥,让康熙如此忌讳?原来胤禛写了一个“敕”字。这个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因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这也就意味着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来皇帝。可是在当时,对于未来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着的嫡子胤礽在四满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胤禛不过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乌雅氏当时甚至都没有资格抚养胤禛。


所以康熙对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天命属实,他未来会挑战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夺嫡,对于做父亲的那就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个预言故事,而是一个后人穿凿附会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些观点罢了。



炒米视角


胤禛是谁?大清王朝第五位帝王,也就是雍正帝。他在位期间,“朝乾夕惕”,勤于政事,算是清王朝早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只是夹在康熙和乾隆的“康乾盛世”之间,雍正的成就显得似乎不太显眼,但事实上,正是他的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为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说,他在一岁的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几下,就写出了个“敕”字,让康熙变了脸色,这是真的吗?

  • 中国历史上有个现象,大凡帝王,特别是有为之君,史书上总有他出生不平凡的记载。

汉高祖刘邦,《史记》中记载,他母亲刘媪曾在湖边歇息时,做了一个梦,梦到遇着了神仙。然后就雷电风雨大作。刘邦父亲去看时,见有蛟龙伏在刘媪的身上,醒来后就怀有了身孕,然后就生下了刘邦。

所以,刘邦常自称自己是“赤帝子”,因为按史记索隐的解释,那条龙是赤龙。又在刘邦斩白蛇起义故事时,白蛇母亲也说,是赤帝子斩了他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也说,他出生时,有两条龙在门外嬉戏,三天才离开。李世民四岁时,又有个算命的来说他有龙风之姿,到二十岁左右时就能济世安民。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奇异的香气一个月才散,他自己则满身金色,直到三天后再褪去。

宋太宗赵光义则是他母亲梦到有神仙捧着太阳送过来,才怀上他的。生赵光义那天,红色的光芒像火一样闪耀,街巷都能闻到异香。

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母亲孝庄文皇后怀了他十三个月才生。刚怀上时,就有红光在身体周围盘旋,像龙一样。在生他之前,又梦到有神仙抱了个孩子放在孝庄文皇后怀时,说是能统一天下之主。生下他后,又是红光满宫,香气不散。

就举这几个例子,实际上,你翻开历史会发现,很多皇帝出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奇异现象。

从我们今天来看,显然这些异象是假的,虽然他们都记载在所谓的正史上。这些都是封建帝王要宣示他们是天子,不是平凡人,显示出他们的帝位是上天授与,标榜其统治万民的合理性罢了。原就当不得真的。

  • 现在再回到雍正身上,一岁(抓周)时就能写出“敕”字,显然也是显示其不平凡,当不得真的。

胤禛并非皇长子,连嫡子都不算是。他生母是德妃乌雅氏,出身很低微。在皇宫里,子以母贵,乌雅氏当然不能给其儿子在后宫中带来特殊的地位。

在大清初年的后宫中,不让皇子的生母亲自带孩子,于是胤禛被交给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还好,这佟佳氏出身较高贵,又没得儿子,这小胤禛也知道皇后比他生母高贵,所以时时讨好佟佳氏,很得其喜欢。

不过,不管怎样,他非嫡子这点还是不能改变。因此,胤禛一直都比较低调,从小就性格稳重,谨守礼仪。极力搞好和其他皇子关系,对父皇也十分尊敬。

当恃宠而骄的太子胤礽被废后,其他兄弟都拉帮结派争夺皇储之位。在这个过程中,胤禛的不争(应该是看似不争)的稳重,反而让康熙皇帝看重,皇位竟然阴差阳错的落在了胤禛头上。

按照封建王朝的看法,胤禛做了皇帝,那就肯定不是平凡人了。可是,他的出身并不引人注目,想来出生时也没人注意有没有异象。于是,就在他周岁时作文章,让他在抓周时写出这个“敕”字,由此来说明,他注定是皇帝的命。

(康熙)

总而言之,不管是汉高祖、唐太宗还是宋太祖、清太祖,还是本文的主角雍正,他们出生时和小时候应该都不会有那么神奇,但却记载得那么神奇,只不过是封建社会愚民的需要罢了。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呵。我是挚守静笃,一个专注历史领域的答者,欢迎关注。

挚守静笃



胤禛在抓周仪上抓了一支笔,康熙很是开心,以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着笔写了一个敕字,康熙就无法淡定了。

因为这个敕字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胤禛的举动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经立下他和赫舍里的儿子为太子了,有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对于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开心胤禛还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后的胤禛的确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与世无争,对太子很恭敬,对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欢他这样的友爱恬静的态度。在觉得太子荒诞无法继承皇位,其他皇子也无法与胤禛比的时候,就真的立了胤禛为接班人。


胤禛的确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没有选错人。胤禛勤政爱民,有过很多举措,让人叹服,并且对于太子等人,他也没有大开杀戒,这点应该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愿意看见兄弟相残的局面。


故事讲完了,但是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了?这事应该是胤禛为了自己的皇位来的更正统而杜撰的一段历史。胤禛说自己刚满周岁就有了天子之相,会让更多人认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鱼


胤禛何许人也,就是清剧中最忙的那个四爷,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后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先从太子胤礽说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难产,生完胤礽后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为太子,以怀念对赫舍里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导太子完全亲力亲为,完全把胤礽当做大清的继承人来培养,这就引出后来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惊的事件。

在胤礽5岁的时候,胤禛刚好满周岁,康熙照例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因为当时都有抓周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仪式上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么,用来初步判断以后他是从文还是从武。

然而小胤禛却抓取了一支笔,在纸上胡乱的画,康熙看到颇为高兴,认为胤禛会在文学上发展,可是当他把纸拿过来看脸色大变,因为纸上乍眼一看写的很像一个“敕”字,这可是皇帝批阅奏折用的专用字。康熙认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气,那么不就意味着胤禛有可能会向李世民那样杀哥夺位么,这就是康熙对胤禛抓周事件大惊的具体原因。

先不讨论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后来胤禛真的做了皇帝,并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靠造反多权,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废除,太子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丢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这真认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谈古今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飘雨石花


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从古至今都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因为这种期许之心而衍生出了抓周的风俗,想在孩子幼时就能预料他的未来,并对期加以针对性培养。事实上,这种殷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情,非独平民百姓具有,帝王将相亦不能免俗。

▲儿童抓周用品

不过在胤禛一周岁抓周的时候,康熙皇帝却突然变了脸色,这是为何呢?说起此事,先得从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说起。首先得说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与发妻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所生,因为皇后早逝,所以把对妻子的满腔思念全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对其十分宠爱。在胤礽一岁时,康熙皇帝就下诏立胤礽为太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从不假借他人之手。

▲康熙皇帝读书像

在康熙皇帝眼里,胤礽是未来要继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他要努力把太子培养合格。然而,因为太子早早就受到恩宠,被康熙惯出了一身毛病。渐渐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满意,便废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屡次点拨太子,告诫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将太子之位归还于他。

▲太子胤礽剧照

可以说,康熙皇帝作为父亲还是比较慈爱的,在看见太子有悔过之意时,便又恢复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复位后的太子显然没有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废,他开始拉拢父亲身边的臣子,却不料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举,直接导致胤礽第二次被废。

太子被废后,其他皇子开始蠢蠢欲动,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九子夺嫡”。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日后坐上龙座却是看起来最清心寡欲的四皇子胤禛。至于胤禛得以坐上皇位,细说来,跟他当初抓周还有些关系。

▲四皇子胤禛剧照

在太子胤礽5岁时,胤禛刚满周岁,康熙皇帝照例为其准备了文房四宝、马鞭、弓箭等物用于抓周,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四儿子是从文还是从武。结果小胤禛径直抓过了一支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康熙皇帝见状略喜,暗自觉得未来四子定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然而待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纸上画的东西后,却当即脸色大变,这不就是他平时批改奏折写的“敕”字吗?四儿子竟有为帝之征兆!康熙皇帝顿时有些不喜,毕竟此时他已册立太子,如此征兆岂不是意味着四子将来要夺嫡吗?

▲雍正皇帝剧照

因此从这次抓周之后,康熙皇帝一直对胤禛抱有警惕之心,想要防止其日后夺嫡。然而,胤禛从未表现出有干政之心,为人淡泊恬静,与妻子琴瑟和鸣,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于是,康熙皇帝渐渐放松了对胤禛的怀疑。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皇帝重新考虑继承人时,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不知是康熙皇帝跟着抓周预言指引,还是康熙皇帝成全了胤禛,让其未来跟抓周的预言重合。总而言之,一位大清王朝的杰出皇帝就此诞生了。

参考文献:

《清稗类钞》


古今历史观文


说起抓周,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想通过周岁抓周的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所以“抓周”在古代是一家人重要的一个仪式。且这不仅是老百姓们的专属,就算是帝王家也都十分的重视“抓周”,甚至连皇帝本人都对“抓周”十分的重视,毕竟皇子们的将来关系的是皇室乃至王朝的未来。


但清朝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在抓周仪式上的一个举动,却让康熙皇帝脸色骤变,甚至心里面对这个胤禛这个儿子生出了隔阂,这是什么情况呢?

胤禛在周岁的时候,康熙皇帝依照惯例为其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皇四子的抓周仪式,以此来预测未来胤禛是从文还是从武,好对其加以培养。


一岁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过了前面的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这让康熙十分的满意,想着这个儿子未来一定能辅助太子成为一治世之能臣。不过当康熙看清胤禛在纸上写的内容后,脸色骤变,原来小胤禛写的是一个“敕”字。这个字康熙在熟悉不过,这是皇帝批改奏折所写的。



难道自己这个四儿子有为帝的征兆?这不就意味着夺嫡么?毕竟自己早已立了太子,这让康熙心理有点不悦。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后,康熙对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亲近自己的这个儿子,也不疏远,有点让人抓摸不透。

不过胤禛从没表现出干预政事的心理,为人也是淡泊名利,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渐渐的康熙也对胤禛放松了警惕。

在后来太子被废,或许是康熙想起了当日抓周的情景,又或许是其它的原因,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胤禛小时候抓周就有成为新帝王的预言,最终也成为了帝王,二者重合也算是一件趣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