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向外擴張不是能得到更多土地嗎,為什麼要內鬥呢?

劉露濤


在三家眼裡,這絕不是內鬥,而是證明自己才是正統的正義之戰!

首先三國時期魏蜀吳不是沒有對外征戰,向外擴張的動作,曹魏,北征烏桓,驅逐鮮卑,降伏南匈奴,後期還平定遼東!揚大漢餘威!孫吳也發動過征討山越,平定交趾,甚至還中央政權第一次到達臺灣!就連綜合國力最差的蜀漢,也七擒孟獲,征服南中!

所以,不能說魏蜀吳不向外擴張,在有限的國力情況下,做到這步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從秦始皇開始,逐鹿中原才是王者必須面對的,華夏正統在此,三國只有消滅彼此才能再談開疆拓土!所以才有蜀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再看地理位置,蜀國向西是高原,自古人煙稀少,佔領代價太大,孫吳向東是大海,向南是蠻荒之地,連交趾都是在東吳治理下才慢慢繁榮!曹魏向北是遊牧民族,很難立足,向西是西域諸國,不來騷擾已然是好事!在三家逐鹿中原的情況下,怎麼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這些沒那麼重要的位置?



雪流星落


不能脫離當時的具體情況,當時有的是地!沒有人。為什麼劉備要帶十萬人南下逃跑,他的至理名言是什麼?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例如:“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三國志·張既傳》;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三國志•杜襲傳》;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先主傳》;

黃龍二年(230年)正月,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上萬士兵出海尋找夷洲、亶洲,想要俘獲那裡的民眾以充實東吳的人口,陸遜和全琮都諫言反對,孫權不聽。

230年諸葛直和衛溫一起登上臺灣(當時的臺灣叫做夷洲),他們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登陸臺灣的人。衛溫和諸葛直花費了約一年時間行軍,士兵們因為疾病死去了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因為亶洲太過遙遠,衛溫和諸葛直最終沒能到達那裡,只帶了幾千名夷洲的人返回。

😄😄😄,這麼大的歷史貢獻者,下場之悲哀無以復加!!!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認為諸葛直違背詔令,勞財傷民,無功而返,和衛溫一同入獄被處死。

漢中都不要了,要人口。人力資源都歸曹操了!劉備帶走的十萬人和輜重也都歸曹操了。可憐魏庸奴,掛著漢中太守,與狼共舞。


公明淏


一 統一

首先我們中國都有統一的執念,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一個朝代都會先統一天下,統一中原為目標,九州一統是每個梟雄的夢想,都想問鼎中原

二 地理位置

我們可以看看三個國家的地理,魏國統一了北方,在往北就是草原,是匈奴的地方,關鍵是沒有城池,無法佔據,往東也是蠻荒之地,氣候條件惡劣,蜀國,降伏了孟獲,穩定了少數民族,其他地方西藏,高原,氣候更惡劣,並且諸葛亮的目標一直是恢復漢室,東吳呢,往東是大海,去海外成本太大,佔領了,不好管理,遠離本土

三 物產豐富

古代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且中國物資豐富,資源,地大物博,歐洲人為什麼去海外建立殖民地,是因為本國物資少,必須向外要原材料


小民學歷史


我認為義氣生變,起始孫權的行為是和劉家拉關係,想著劉備擴展後(後關羽果然逼得曹差點遷都)孫劉共扶漢室搞一統,老理上講,都光彩。也是為孫家扶獻帝成功後再對"隱患"對手″拉進一步",鋪路。為什麼說他現在還沒"野心"還沒魯肅告訴他的讓他自立稱帝之心哪?因他同魯肅談話起始表態.,也是輔助漢室而努力為目標的,只不過擴大勢力保住父兄基業,並沒代漢的想法。嫁妹給"皇叔"也能表示他當年的心跡。多年後劉禪稱帝,眾臣下也勸他孫權稱帝,他又等了好幾年,看著孫禪扯諸葛亮的後腿,難成大事,才在眾臣的催促下稱帝,他也感嘆到;沒想到大漢真得無望了。稱帝之前又叫群臣義務勞動,不動用民間勞力給他改修老舍建皇宮,有點勉強吧,亮也心知肚明。話回到孫劉大戰前,加上孫妹已結親嫁劉,當時又與關羽要求結親,無非想要個定心凡,不想日後背個負大漢與劉家對打的″黑鍋"。(他常講."當前天下奸逆摸行......."他要帶著除奸職責,自己不便對自說反作吧,打自己得臉?)所以最終因為一句話反臉了,奪荊州,撈麵子也在其中。


用戶9450977780495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攘外必先安內啊。

老子在外拼搏,後院著火了咋辦。


歡迎炮哥


土地貧瘠你拿來幹嘛?那時不知道地底有石油啊。


東方陽光007


我認為那時代的人眼睛只看到中原以及黃河兩岸,和長江兩岸的地方。沒有後來的歐洲殖民者那樣的野心,發現一個地方佔一個地方。


用戶9104508907699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一句真理


茁眾農業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神板經典劇場


明明都沒什麼可擴張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