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大研究團隊國際期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

南充新聞網訊(記者 羅琴)說起大熊貓,大家都會想到它憨態可掬的模樣。3月25日,記者從西華師範大學獲悉,近日,該校大熊貓研究團隊關於“評估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保護效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Cell出版集團旗下的 國 際 著 名 權 威 期 刊 Current Biology,證明了保護區工程建設具有使大熊貓棲息地復甦得更快、大熊貓種群更多等良好效果,對正在展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

從2018年開始,西華師大大熊貓研究團隊和來自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物種保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一起,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發揮的保護效能進行走訪調研。研究團隊用了一年多時間在各大保護區調研,通過實地走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唐家河、王朗、蜂桶寨和美姑大風頂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研究團隊發現很多地方歷史上曾有大熊貓活動的蹤跡,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大熊貓在這些區域消失了。隨著保護區的建立完善,棲息地不斷恢復,他們又在這些地點發現了大熊貓蹤跡。

據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該論文第一作者韋偉介紹,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全國每隔大約10年會對大熊貓種群進行調查。截至目前,我國共對大熊貓進行四次調查,第一至四次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個體數量分別為2459只、1114只、1596只、1864只。“這表明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經歷了急劇下降然後穩步增長的過程。近30年來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增長達67.32%,年均增長率約2.24%。”韋偉表示,這些數據反映了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野生大熊貓種群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全國第二次大熊貓調查時,野生大熊貓分佈於34縣(市、區),棲息地面積為139.22萬公頃;到第三次、第四次調查時,分佈縣(市、區)及棲息地面積分別為45個和230.50萬公頃、49個和258萬公頃。

“目前全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達67處,分佈有66.80%的大熊貓個體及53.80%的棲息地。我們最新研究表明,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大熊貓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在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增長與棲息地質量的改善密切相關。”韋偉表示,研究團隊基於全國第三次、第四次調查數據對大熊貓保護區的建設成效進行了評估,發現保護區的建立有效控制了大部分人為干擾的出現,保護區內棲息地狀況較保護區外部改善更為明顯,種群增長也更為快速。這表明,作為我國大熊貓就地保護事業的基本支撐與依託,自然保護區在總體上發揮了應有的保護效能。

■新聞延伸

1963年,四川臥龍成立大熊貓保護區, 開啟大熊貓保護事業。1978年, 臥龍晉升為首個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 建成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數量達67處。建立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種群數量、棲息地質量、人類干擾管控等情況如何發展變化?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保護到底能有多大作用? 這些正是韋偉和他們的團隊研究的重要內容。

韋偉和他的研究團隊這項“評估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保護效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回答了一些公眾關注的問題,同樣也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一些理論啟示, 可以豐富國家公園建設的理論指導。例如國家公園的建設可以延續自然保護區工程的成果, 提供更好棲息地, 防止大量的人為干擾, 讓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可以獲得更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