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墨家(上)


歷史上的墨家(上)


孔子之後下一個主要的哲學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記》上沒有說他是哪國人,關於他的生平也說的很少,實際上等於沒有說。因而關於墨子是哪國人歷來有意見分歧。有些學者說他是宋(今豫東魯西)人,另一些學者說他是魯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內。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資料是《墨子》一書,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後學的著作總集。

墨子創立的學派名為墨家。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學的影響也不亞於孔學。把這兩個人進行對比,是很有趣的。孔子對於西周的傳統制度、禮樂文獻,懷有同情的瞭解,力求以倫理的言辭論證它們是合理的,正當的;墨子則相反,認為它們不正當,不合用,力求用簡單一些,而且在他看來有用一些的東西代替之。簡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辯護它是合理的,正當的,墨子則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戰鬥的傳教士。他傳教的目的在於,把傳統的制度和常規,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學說,一齊反對掉。

墨家的社會背景

在周代,天子、諸侯、封建主都有他們的軍事專家。當時軍隊的骨幹,由世襲的武士組成。隨著周代後期封建制度的解體,這些武士專家喪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誰僱傭他們就為誰服務,以此為生。這種人被稱為"遊俠",《史記》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遊俠列傳》)。這些都是他們的職業道德。大部分的墨學就是這種道德的發揮。

在中國歷史上,儒和俠都源出於依附貴族"家"的專家,他們本身都是上層階級的分子。到了後來,儒仍然大都出身於上層或中層階級;而俠則不然,更多的是出身於下層階級。在古代,禮樂之類的社會活動完全限於貴族;所以從平民的觀點看來。禮樂之類都是奢侈品,毫無實用價值。墨子和墨家,正是從這個觀點,來批判傳統制度及其辯護者孔子和儒家。這種批判,加上對他們本階級的職業道德的發揮和辯護,就構成墨家哲學的核心。

墨子及其門徒出身於俠,這個論斷有充分的證據。從《墨子》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文獻,我們知道,墨者組成一個能夠進行軍事行動的團體,紀律極為嚴格。這個團體的首領稱為"鉅子",對於所有成員具有決定生死的權威。墨子就是這個團體的第一任鉅子,他領導門徒實際進行的軍事行動至少有一次,就是宋國受到鄰國楚國侵略威脅的時候,他們為宋國準備了軍事防禦。

這段情節很有趣,見於《墨子》的《公輸》篇。據此篇說,有一位著名的機械發明家公輸般,當時受楚國僱用,造成一種新式的攻城器械。楚國準備用這種新式器械進攻宋國。墨子聽說這件事,就去到楚國,要對楚王進行勸阻。在那裡,他和公輸般在楚王面前演習了他們的進攻和防禦的器械。墨子先解下他的腰帶,用它擺成一座城,又拿一根小棍棒當作武器。接著公輸般使用九種不同的微型進攻器械,九次都被墨子擊退了。最後,公輸般用盡了他的全部進攻器械,可是墨子的防禦手段還遠遠沒有用完。於是公輸般說:"我知道怎樣打敗你,但是我不願意說出來。"墨子回答說:"我知道你的辦法,但是我也不願意說出來。"

楚王問墨子這是什麼意思,墨子繼續說:"公輸般是在想殺我。但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早已手持我的防禦器械,在宋國的城上等候楚國侵略者,就算殺了我,你也不能滅絕他們。"楚王聽了這番話,嚷了起來:"好啦好啦!我說不要攻宋了。"

這段故事若是真的,倒是為當今世界解決兩國爭端,樹立了良好榜樣。戰爭不必在戰場上進行。只要兩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把他們實驗中的攻守武器拿出來較量一番,戰爭也就不戰而決勝負了!(感覺這段對現在中美之爭很有意義,不要熱戰和冷戰,大家來一場棋戰)

這一切表明,當初組成墨家的人是一群武士。可是,墨子及其門徒。與普通的遊俠有兩點不同。第一點,普通的遊俠只要得到酬謝,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論什麼仗他們都打;墨子及其門徒則不然,他們強烈反對侵略戰爭,所以他們只願意參加嚴格限於自衛的戰爭。第二點,普通的遊俠只限於信守職業道德的條規,無所發揮;可是墨子卻詳細闡明瞭這種職業道德,論證它是合理的,正當的。這樣,墨子的社會背景雖然是俠,卻同時成為一個新學派的創建人。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悅"。(2)儒者堅持厚葬,父母死後實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財富和精力都浪費了。(3)儒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後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運,造成人們懶惰,把自己委之於命運(《墨子·公孟》)。

這些批評顯示出儒墨社會背景不同。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飽學深思的人放棄了對天帝鬼神的信仰。下層階級的人,對於天鬼的懷疑,通常是發生得遲緩一些。墨子所持的是下層階級的觀點。他反對儒家的第一點,意義就在此。第二、第三點,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至於第四點,則是不相干的,因為儒家雖然常常講到"命",所指的並不是墨子攻擊的那種前定的命。

兼愛

儒家的中心觀念仁、義,墨子並沒有批評;在《墨子》一書中,他倒是常講到仁、義,常講仁人、義人。不過他用這些名詞所指的,與儒家所指的,還是有些不同。照墨子的意思,仁、義是指兼愛,仁人、義人就是實行這種兼愛的人。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概念。墨子出於遊俠,兼愛正是遊俠職業道德的邏輯的延伸。這種道德,就是,在他們的團體內"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這是後來的俠客常常說的話)。以這種團體的概念為基礎,墨子極力擴大它,方法是宣揚兼愛學說,即天下的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地、無差別地愛別的一切人。《墨子》中有三篇專講兼愛。墨子在其中首先區別他所謂的"兼"與"別"。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別的人他名之為"別士"。

然後墨子用他的"三表"來判斷兼與別(以及一切言論)的是非。所謂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墨子·非命中》)"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後一表最重要。"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標準。

墨子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辯論,證明兼愛是絕對正確的。仁人的任務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他就應當以兼愛作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動標準,這叫做以"兼"為"正"。

"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誨,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同上)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過實行兼愛而創造出來。


摘自《哲學簡史》(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