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社科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几个注意事项


干货:社科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几个注意事项

引自网络

近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互联网上组织举办了一场教育学研究生的论文预答辩会。会后,高金岭教授就社科类研究生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性指导。立哥觉得很有学习借鉴意义,现将其讲话大意整理如下,供各位同好参考:

一、“选题”

“选题”可谓“研究之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选题将决定论文的一切。不论作硕士研究、博士研究,选题永远都将是一个值得不断审思的话题。要做好研究选题,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问题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审视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好问题还是坏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还是多个问题?

二是专业相关性。

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要学以致用,通过自己的专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提出问题是否与研究领域相关、是否与学习专业匹配,力求避免出现研究不深、研究不通的情况。

三是可操作性。做研究立戒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光有科学性,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可操控性,要注意审视研究基础,要多看看研究者自身是否能够较好地驾驭问题的研究,避免制造“空中楼阁”,出现“问题大研究小”无法支撑的情况。


二、“方法”

“方法”如同“研究之手足”,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顺利开展研究,如期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完成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来讲尤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层次体现:

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来构建方法体系,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来探讨选取合理的研究策略。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要根据问题实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把握好研究方法,比如上位的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下位的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逻辑”

“逻辑”犹如“研究之血脉”,体现出论文内部结构以及论证关系,要力求有理有据,科学严密。在这其中应注意三个层面的要点:

其一是核心概念。如果把研究论文看成一张网,核心概念则是这张网上的关键节点,节点不明则“网将不网”,就无法实现研究意图。

其二是理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究论文更加强调学理基础,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文献积累,为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其三是问题推理。总体上看,研究就是问题推理解决过程。一般来讲,由研究者通过现状调查、推理发现等方式去发现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因果不分,将问题当成归因,将归因写成问题等情况。


四、“观点”

“观点”(结论)仿佛“研究之首脑”,是研究智慧、研究精华、研究价值的最高呈现。

研究中,我们要关注研究结论的独创性、新颖性、科学性,既要善于开拓创新,在未知领域中发掘新问题,也要善于大题大做、旧题新做,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提炼总结出有价值、有内涵、有支撑的新观点,为推进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参考。

同时,研究观点表达过程中也要虚怀若谷、心怀感恩,注意尊重意识形态要求、尊重前人贡献和已有规则,在措辞上体现出研究者应有的修养。


五、“规范”

“规范”好比“研究之脸面”,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不仅要问题合理、内容丰富、论述完备,还应在此之上更深一层,达到“规范之美”的境界。

一是要追求行文之美,在用词精炼精当上下功夫,杜绝错别字、错别符号,使研究论文具有求实、求真的语言美感。

二是要追求学术之美,要充分运用好学术语言和学术概念,充分体现出研究者的应当的学术修养。

三是要追求排版之美,要注重论文格式文字、图表及排版的各种细节,使人有“拿起来爱不释手,放下去怅然若失”之感。


(大意如上。囿于记录及立哥水平,个中演绎成分不一定合乎原意,敬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