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三國時期的貨幣制度,魏國的最"仁義"

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貨幣制度,現在我們實行的是人民幣制度,它的建立是以1948年12月1日的人民幣發行為標誌的。人民幣是觀念上的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三國時期的三個國家的鑄幣都是什麼樣子的。

對比三國時期的貨幣制度,魏國的最

首先是魏國。三國的錢,要數魏國的最"仁義"了。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復漢五銖錢的使用。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因谷價猛漲,客觀上造成貨幣嚴重貶值,最後漲得五銖錢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沒辦法,只得下令廢掉五銖錢,讓老百姓以穀子和紡織品為貨幣。

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產的東西作為貨幣本位,問題就出來了。問天下,誰不貪財惜財?所以,人們紛紛往稻穀裡摻水,把紡織品織薄,一有機會就製造不足值的貨幣。法不責眾,最後魏文帝只好召集群臣討論,決定重鑄五銖錢。此後,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銖錢,老老實實,沒有起過鑄大錢、將五銖錢變相貶值的念頭。三國裡曹魏的貨幣狀況也是最穩定。

對比三國時期的貨幣制度,魏國的最

再看看劉備的蜀漢。劉備收買趙子龍的人心,但對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時候,軍用不足,就開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鑄造了"直百五銖",一錢頂一百錢。這一傢伙就把軍用湊足了。

在劉備統治地區所鑄的錢中,有一種錢很有歷史意義,就是"犍為五銖"。這種"犍為五銖",也是一當百的"大錢",而且逐漸減重,越鑄越輕。鑄大錢,實際上就是將正在流通的那些貨幣貶值。

可是他在鑄錢時,還是感到原料嚴重不足,於是就下令把民間的銅床架子也都毀了,統統拿來鑄錢,老百姓可是越變越窮了。

對比三國時期的貨幣制度,魏國的最

最後看看孫權的東吳吧。東吳就更厲害了,孫權鑄的錢,叫"大泉五百",一錢頂五百錢!當時鑄錢也是銅不夠用,孫權就命令民間獻銅,酌量付給報酬。後來越搞越厲害,又出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滿手都是大錢,找零都沒法找。

再說,好好的五銖錢,卻換成這些"冤大頭"回來,東吳的百姓堅決抵制。孫權還算明智,見此情況,下詔不再鑄大錢。但政府有時候也會裝聾作啞,實際上有很多大錢並沒有被收回。給出的理是,小錢不值錢以後,用起來太不方便了。經過黃巾、董卓之亂,處處經濟凋敝,五銖錢隨之狂貶,百姓去買一點東西,要背上一麻袋錢。哎!

什麼叫好的貨幣制度?就是錢的成色足,形制統一,不要老變。蜀五兩國改變的初衷除了想搜刮點民財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卻嚴重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在這裡看來,還屬魏國的最"仁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