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魏国的最"仁义"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货币制度,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人民币制度,它的建立是以1948年12月1日的人民币发行为标志的。人民币是观念上的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三个国家的铸币都是什么样子的。

对比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魏国的最

首先是魏国。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了。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

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最后魏文帝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三国里曹魏的货币状况也是最稳定。

对比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魏国的最

再看看刘备的蜀汉。刘备收买赵子龙的人心,但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于是就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老百姓可是越变越穷了。

对比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魏国的最

最后看看孙权的东吴吧。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

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却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东吴的百姓坚决抵制。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给出的理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哎!

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蜀五两国改变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却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在这里看来,还属魏国的最"仁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