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祕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鬆,怎麼沉?聽到問題

恩師顧留馨拳照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恩師趙芝麟與師兄羅基宏推手照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恩師楊廣源傳授學生推手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恩師傅鍾文拳照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宗師和大師們的拳照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

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這個問題使我非常的感慨,其中有不少練了十幾二十幾年的人在問這個問題,為何?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楊金龍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本傳人和學生合影留念

大家都在論誰才是真傳,誰是跟那個名師學的等等......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改變,甚至同門師兄弟中幾十年後拳路也會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會改變,至於真傳不真傳的問題,在以前學藝的過程中師父會因學生的狀況調整教學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套路流傳的原因,以陳式來說;流傳的老架打起來近於楊式太極拳的味道,而發勁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於纏絲勁的圈則在腰,所以彈勁難出來,其因有一,因為楊式流傳出去的較早較廣,修改成接近楊式的動作也較好練,而壓箱的功夫也不易外傳,除了少數的入室親近弟子外則不外傳。過去的師父多以教學為生計多少都會留幾手,如果留在師父的身邊不夠久是很難學到上乘功夫的,有些以為拳式學完了練練推手就可以,那就太天真了,因此有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成為名師,而他的學生也理所當然的又成了名師,至於拳藝的部份也就理所當然的一代少於一代,因此就成了現在的太極形而已。

練功時總會碰到一些人好奇來問練的是什麼,一般很少看過太極拳發彈抖勁,所以看的人總覺得像太極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會直接認為這不是太極拳,最後都會問一句話;為什麼沒有看過這種太極拳,為什麼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極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評,我說;這沒什麼,練就會,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遇到過很多內外拳術功夫不錯的武術界朋友們大家曾相互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長,傳承其優點,當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賣老的一大堆,我常說練功像賺錢一樣,還是得靠自己去練才能累積功力,用說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時候恩師常對我說;你的拳頭怎麼那麼忙,(意思是怎麼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頭不再那麼忙時,功夫才能算得上還可以,這個意思後來才明白,因為功夫不須要賣弄,但也不能流於花拳繡腿,真正須要用的時候還是要能用的出來,練功夫先要對自己誠實,一點一滴的累積,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話,如何練出功夫呢?

很多人用說的很厲害,不論其功力如何,這樣的人,我都只想問一個問題,你練功的時間多,還是說功夫的時間多,一天練多久,一星期練幾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兩位恩師到老還是每天老老實實的練功,小時候曾問過恩師一個笨問題,問;師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為什麼你還是每天都練完全部的功,恩師拍了拍我的頭,說;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門而已,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實實練功的話,再好的功夫也會變成花拳繡腿,以後你就知道什麼是年輕靠身體,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肩是松沉的第一關卡, 沉肩墜肘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就是(沉肩,墜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勁透指,為何呢?因為手掌是上半身勁的出口,如果肩沒有松透的話勁就無法貫串出去,如此就會僵硬,一般為了要掩飾此一缺奌變成了慢慢來,比手劃腳的太極拳,這是錯的,太極拳要能慢能快才對,(練習或要用甩勁時就要快得起來)即使不發勁也會有勁的延伸,綿綿不斷的感覺,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軟當中,當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不一定練習的過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絕對正確的,但其結果才是重要的,一樣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對,現在大家學習的內容實在偏離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練了很久練不出什麼東西來,現在流傳很廣的一種太極拳將很多的內在簡化,(招式上的多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美其名是為了推廣太極拳,但是少了那些內在的功夫以後,這種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劃腳,如以養身,健身來說的話,還比不上去跑跑步還要來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極練了十幾二十年的人練來練去還不是那一副樣子,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自以為很鬆,以為來幾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極,那就太好笑了,實戰當中那些把戲是用不出來的,能看不能用,其實這連最初級的都排不上,為何?不管怎麼練,不外乎一個通則,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墜,墜能蓄,蓄要圓,圓要撐,撐能滿,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小細節如果不一一的詳解很難體會其間的道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比對法,就是實際動手試看看正確的動作跟不正確少個不起眼難以察覺的細節其結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師父教拳的時候總要詳細的拆練講解這樣才能真正的練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劃腳的擺招式而已。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現在來談沉肩墜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關係和相對性,勁起源於腳底,而手,這是生,生是由下而上,松沉是瀉,也要由上而下才對,有人強調美人手的太極拳,說對它也算是對,但只對一半而已,這起因於在尚未出掌之前是要放鬆沒錯,當然不可能還在蓄勁的時候就坐腕,讓力抗在肩上,然而再出掌,勁到腕時身體一個松沉,腕就會坐下來,勁就會自然而然的順著手指頭貫串而出,所以會有勁透指的現象出來,如果只是為了一個手勢,肩就無法松沉下去,有多松?不過是皮的松而已,如果真的有勁的話勁還在手上,假設真要打人豈不是沒有真正的把勁全送給對手嗎?可是話又說回來,沒有松沉,勁從何而來,一些人練久了有點松,自然而然有些上身的柔勁,表演起一些發勁的"表演"這些演出,推的人都是輕推,慢來,配合表演者,太極拳不是隻有練一些表演性的東西而已,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太極拳練的是內在的功夫,試問實戰當中這些把戲還能用嗎?太極拳能快的起來的關鍵在於松沉,松沉為的是蓄勁,蓄勁在根,而根要深,試想樹的根若不深則不穩,相對的根若深則能穩,再大的風吹也會經由眾多的旁枝分散掉來力,而不是隻用松胯向來力的另一方去化勁,那是對來力慢,來力輕有用,來力快,重的時候就用不出來了,有些人表演起發勁的把戲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時襠不圓撐,移重心時後腳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沉不下去,前傾,後仰等等,老是把聽勁掛嘴上,聽的了勁是因為來力慢,來力輕,真正聽勁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極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動手的,我常跟學生們說,忘記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沒有關係,手只是一個傳達,接觸的點而已,更何況身體的任何一個點,只要接觸到對方都可以是勁的出口,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單鞭照片

這個觀念是建立在松沉勁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勁就自然會跑出來了,有這個松沉勁就無須理會手勢如何,上半身的形體,它自己就會就定位,形成了沉肩墜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狀態,如果意念還在手上的話,身子就無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勁就沒辦法貫串而出,這也就是很多練美人手的拳架一個比一個高,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強練低一點的拳架,襠也無法圓撐,以至於身體歪一邊,重心都落在腰與膝蓋上,這些問題同樣也出現在一些練陳式太極拳的人身上,正因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麼練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卻出不了勁,對於拳論中快慢相間,剛柔並濟,後發先至等等,當然就無法練出來,最大的因素是誤解了方向,因為學這種路子的人太多,教這種調子的太極拳又太多,以至於太極拳流於比手劃腳,失去了真正太極拳武術層面的東西。

太極拳家解密“太極秘法”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