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学会拒绝外界的“标签”

“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传习录》


王阳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学会拒绝外界的“标签”

针对王阳明曾说的“圣人可学而至”,门人蔡希渊认为,伊尹和孔子的智慧、贡献皆不可等量齐观,如何能将他们都放在同一条圣人的“起跑线”上进行推崇?

对此,王阳明先以纯金比喻圣人,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就像没有掺杂铜铅等元素的金块都能称为“纯金”,所以,伊尹和孔子都是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圣人。但是,正如纯金有重量体积上的不同,圣人的才力亦可以有大小之分,所以“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有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


在上面的那段对话里,王阳明虽然承认圣人才力有大小之分,但却极不倡导“比较分两”之心,因为修行只是自家事。个人资质当然有高下之分,资质高者可修成较高的圣人才力,资质较低者也有其圣人才力可以达成;无论高低,只需于良知上着实用功,自会修成个人的“圣人之心”。


王阳明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在某一个时刻,总是容易被世俗的眼光套上种种物质性的“标签”。这会让个人本来内在的品质因为外在的一些“标签”而产生改变,失却“纯乎天理”的良知本体。所以,当弟子德章又执着于“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时,王阳明只要他除去“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其实,王阳明真正想说的是,在试图给成功套上一种物质性的“标签”之前,它本来是内在品质的一个结果,就好像太阳因为内部的核聚变才释放能量一样。如果当一个人仅仅用物质标准去衡量成功时,他感到的不会是快乐,只会感到无止境的郁闷和狂躁。

王阳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学会拒绝外界的“标签”

成功固然是外部的物质条件,但必定源于内在的精神品质。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得到完善,它所投射出来的成功才是健全长久的,也是真正值得拥有的。而一旦品格出了问题,成功的性质也会跟着变化,并且反过来也会伤害主人。所以,成功就是人格的“镜像”。

正如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道就是做人的品格,术则是做人的技巧。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更注重做人的技巧,希望通过技巧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忽略了做人的品质。而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求道不求生计;真正的君子考虑的是个人品格是否完善,而不会为了填饱肚子就出卖自己的品格。

诚然,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如果连生命的正常维系都成问题,那品格修养也只是“空中楼阁”。但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后,当你拥有不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生活保障后,就应该注重自我的人格修养,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大的物质成功。

事实上,当你开始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时,你会发现生活质量也在随之提高,你自身也越来越有幸福感。如果能越来越有精神上的满足感,此时再取得外在成功,也会同时获得内在的一种幸福和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