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七大薄弱點

疫情是塊試金石。突如其來的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一次規模巨大的實戰演習,但演習結果令人心塞:3億師生雲開學後,許多學生、老師、家長“崩潰發瘋”“跪地求饒”……

其實,多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一直在推進。從本世紀初啟動的“校校通”“農遠工程”,到近年來實施的薄弱校改造、標準化學校建設等項目,再到2018年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基礎建設、應用探索、人員培訓等一直在不斷推進。此次疫情中“停課不停學”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基礎雖然有了,但離社會的期待和師生的要求,差距仍然巨大。疫情中全國性大規模線上教學把這種差距暴露無遺,也檢驗了此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諸多不足。

身處教育變革的前夜,無論學生、老師、家長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都常常感到焦慮、被動和力不從心。但無論怎樣,未來已來。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不可阻擋,智慧教育的強優勢正在顯現。

經此一“疫”,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快速迭代,各級教育部門、各教育機構和學校做出更好的長遠佈局,使教育信息化實現質的飛躍,開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元年。

薄弱點一:硬件基礎

城鄉設施鴻溝大,維護更新資金缺,大規模線上教學讓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的短板顯露無疑。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名中學校長說,電子黑板天天用,燈泡一年就得換。一個燈泡600元,全校130多個教學班,這筆錢對於學校來說是不小的壓力,但是學校沒有專門資金。海南一所小學硬件設施已六七年沒有更新,嚴重老化、幾近報廢。

中部某省一名縣級教育局負責人說:“信息化投入缺乏持續性,今年上級強調得多,就能和縣裡多要點錢,如果說得不多,或者縣裡財政不好,就拿不到錢。”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城鄉鴻溝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存在盲點,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網絡不可靠。中部某省一所鄉村學校校長說:“現在城裡學校信息化有的硬件,我們這也有,但是用得很少,因為網速太慢。如果開了一臺機器聯網,別的多媒體機都得關掉。”

二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缺乏具體指標和明確要求,不少學校感到迷茫。部分地區對教育信息化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一些地區抱著“越高大上越好”的心態,什麼技術流行就買什麼設備、建什麼教室,重金砸來的智慧教室用來“秀”而不是“用”。

三是硬件設備存在重建設、輕應用傾向。一些校長反映,不少學校買硬件都是一窩蜂去買,資源平臺、管理平臺、錄播教室都上了,但老師不會用,企業服務跟不上,加之設備使用需要大量耗材,最後難免閒置,淪為擺設。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欽太等專家建議,當前應根據發展實際和具體項目,制定實操性發展方案,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一是繼續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建立階段性、持續性的長期投入機制和保障配套的維護維修機制。尤其要把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這既是補短板,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二是把應用效果作為重要評價與驗收指標。過往教育信息化項目,往往只驗收產品是否達到技術指標,沒有應用考核。應樹立“沒有應用一切採購都是浪費”的理念,注重應用模式和應用效果的積累。

薄弱點二:應用能力

“網絡主播”不好當,業務不熟頻翻車。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廣大教師變身“網絡主播”, 有不少老師因業務不熟悉,頻頻出現大型翻車現場。“老師聲情並茂講了一節課發現沒有開麥”“老師口乾舌燥,學生無動於衷”等尷尬畫面不時上演,一些老師將上網課視為“趕鴨子上架”。

在此次疫情中,信息素養不足問題讓許多老師深陷本領恐慌。一些老師坦言,在目前的考試選拔制度下,學校課時排得很滿,學生學習還是以應試為主,是否使用信息化技術對成績的提升影響不大。

華東師大二附中樂東黃流中學校長瞿平說,學校配有16間機房,鼓勵老師去機房上課,做翻轉課堂、試聽錄像,但老師們說,這種操作太複雜了。

“領導對信息化不重視,學校硬件和寬帶條件都跟不上,致使老師對信息化手段的學習和應用都不太熱情。”南方某省一位小學教研室主任說,學校曾連續兩年開展微課比賽,但老師們參與熱情很低,少有認真準備的,臨到頭了還在問該怎麼做。

一名中學校長說,近年來,部分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窩蜂去買設備,建錄播教室、創客教室……什麼熱門搞什麼,但教師培訓跟不上,常常有設備沒人會用。儘管針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每年都在搞,但不繫統,操作性不強。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欽太認為,應重新思考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方向、方式和內容。

一是在培訓方向上,應該支持有條件的學校主動應用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跨學科教學、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學新模式,提升教師面向未來教育的教學創新能力。

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可以嘗試以校為單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師特點開展針對性培訓

。同時,培訓評價應重點評估教師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實效,而不是單純的為技能測試而培訓。

三是在培訓內容上,要有教育理論和觀念、平臺技術功能、教學模式方法的系統性考量。教師信息素養提高,既包括思想觀念轉變,也包括教學設計、組織教學、開展評價、實施管理等實操問題。

還有專家提出,除加強培訓外,還應想方設法激發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內生動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方面為老師創造條件,讓其學有所用;另一方面,在教師評職評優方面,也應將信息化應用能力考慮其中。

薄弱點三:專業人才

地位邊緣待遇低,技術人員多兼職,“教育信息化最大問題是技術人才缺乏。”採訪中,一線教育工作者普遍提出這個問題。

海南三亞市吉陽區教育局長侯雪華說,該區聘請了3個老師作為智慧校園的顧問,這3個人中,有兩個是自學成才,其中一個是體育老師,一個是英語老師。黑龍江哈爾濱市奮鬥小學校長苑麗紅說,學校有一個美術老師,兼做網管員。

待遇少,平臺低,沒有職業發展空間,是教育領域信息技術人才匱乏的主要原因。一名省級電教館工作人員說,大部分學校沒有網管、信息系統維護等專業人員的崗位,更不能評職稱;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真正的信息技術人才不願意來,或者來幾天就走了。

不光學校,行政管理部門也是如此。負責信息化工作的電教館,有的市區就一兩個人,且工作基本是文件的上傳下達,專業性差。一名電教館工作人員說,現在不少信息化項目都是依託公司在做,招投標,誰價格低誰中標,許多企業賣了設備就不管了。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欽太說,我國學校的信息化力量還很薄弱,結構存在缺陷,地位相對邊緣化,缺乏參與學校發展規劃的話語權和建議權,學校對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的活力釋放和良性發展。

華東師大二附中樂東黃流中學校長瞿平說,即便在教育信息化走在前列的上海地區,人才問題也很突出。比如,上海新高考改革需要構建選課系統,學校為此換了5家公司,沒有一家能夠徹底解決選課的基礎問題,因為這需要校內技術人才的合作,可是這類人才太少。

侯雪華說,未來的教育模式,線上線下肯定是互動的、融合的,學校必須有一定的技術人才儲備。如果僅僅購買服務,而學校沒有人才對接,校長一點不懂,效果可能不會太好。

胡欽太認為,學校有待於建立起信息化教學創新團隊。在這次疫情中,讓所有老師都上陣直播或錄播的做法並不現實,每個學校的老師個體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學校平時的信息化人才建設,要以打造教學創新團隊為抓手,整合各學科和技術人才,形成團隊合力。

業內人士建議,可學習國外高校先進經驗,設立CIO(首席信息官)機制;完善信息化隊伍的人員結構,建立合適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薄弱點四:課程儲備

只管錄製不管播,海量課程成擺設。一邊是老師們用衣架、小板凳改造手機支架,用襪子、紙盒自制錄課神器給學生做直播;一邊是製作精良、高清錄製的名師講堂被塵封在網絡一角……

近年來,在教育部門激勵下,從國家到地方,從大學到小學,由名師講授的海量優質課程被錄製下來,傳送到多個平臺,上萬門課程免費開放。然而,在此次疫情期間,許多學校仍不約而同採取由本校老師赤膊上陣、各自為戰的做法。

為什麼花費巨大人力物力錄製的海量優質課程在關鍵時期用不上?

一是教材版本、學生基礎各異,難以資源共享。一線老師表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科統一了部編版教材,其他如數學、英語科目教材版本有10餘種,這導致部分課程難以“拿來就用”。另外,對農村學校學生而言,他們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需要老師慢慢講、反覆講;一些優質學校卻覺得國家課程主要起保底作用,希望給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課程。

二是技術迭代更新,單一的視頻錄課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基層教育工作者反映,以教育部“一師一優課”為主的視頻課程是在教室裡有學生的狀態下錄製的,時長大約40分鐘,主要是呈現教師授課實錄,旨在運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師分享教案和協同備課。但這樣的課程中,畫面不是一直停留在黑板內容上,難以供沒有課程基礎的學生直接學習。

三是許多課程尚未形成體系化。比如有高校表示,之前只為“嚐鮮”錄製了一兩門慕課,而現在基礎課、專業課都要線上授課,此前錄製的課程杯水車薪。據介紹,網絡平臺的慕課一般都是名師經典課程,普遍是按通識教育的角度設計並錄製的,達不到不同專業所需的課程深度和符合度。

為進一步廣覆蓋、保公平,當前不少地方採取區域和學校在線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由教育部門統一組織優秀一線教師錄製課程,通過電視、手機、電腦多個終端開展網絡教學,實現中小學“同一年級、同一課表、同一授課教師”。

專家認為,國家必須出臺課程資源建設的標準,這樣才能系統化、規範化錄製,實現更大規模應用。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未來的網絡課程錄製,要有系統性,把靜態的課程變成動態的課程,不僅有在線視頻,同時應該有網頁插入式測試、即時反饋、學生分級問答、在線實驗室、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助學習討論等。

“應儘快建立國家教育資源庫,國家可以邀請最優秀的老師來講課,並由專業團隊來負責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與考試測試。”朱永新認為,這樣每個學生分擔的受教育成本極低,國家可以真正實現以低成本提供優質教育。

薄弱點五:平臺建設

系統不穩功能少,崩潰頻發互動難。近年來,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下,全國多地建設了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平臺,各種“雲課堂”“雨平臺”紛紛登臺亮相。疫情期間,這些被寄予厚望的平臺卻因上手太難、系統不穩定、交互功能匱乏,讓學生老師直呼:上網課太難了。

——平臺承載能力弱,頻繁卡頓甚至崩潰。2月中旬,部分高校積極籌備在線教育復課。但令準備充分的老師、學生始料未及的是,各個直播授課平臺陸續崩了。有學生表示,一上午轉戰各個平臺,從學習通到課堂派,再到雨課堂,均未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之前學校在線上給老師培訓了一週雨課堂如何直播,結果真到用時,登錄兩個小時沒上去,最後只得轉戰其他平臺。”遼寧一名高校老師說。

——平臺功能有限,多平臺切換逼瘋家長。採訪中,家長反映最大的困難莫過於聽課平臺、交流平臺、交作業平臺等不同平臺的切換。蘭州市一名小學生家長李巖說:“微信發語音,QQ發視頻,每個老師方式都不一樣,還要花式打卡,真是弄得手忙腳亂。”蘭州市一名三年級學生家長劉先生表示:“我一邊盯著孩子看電視上課,一邊盯著老師在微信、QQ、釘釘等平臺發佈的內容,根本跟不上節奏。”

為確保播放平臺穩定,多地教育部門採取電視播放錄播課程的方式給學生上課。“17年前非典時我們用歌華(電視)給學生上課,現在還得用歌華給學生上課。”一名教育部門負責人說。

前不久,教育部提出實施“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建設教育雲資源平臺,包括2萬門優質網絡課程及資源。

許多一線教育工作者認為,平臺建設容易,確保順暢使用是難題。三亞市吉陽區教育局長侯雪華打了個生動的比喻。“種莊稼不是說施了多少肥就成功了,而是要看莊稼有沒有長,孩子這棵苗有沒有從中實實在在地受益,如果孩子這棵苗沒有得到好處,甚至已經被齁到了,那就是捨本逐末。”

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表示,實施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數據平臺建設是基礎,可充分利用一些業已成熟的數據平臺,互聯互通,加快教育教學平臺建設。還有專家建議,儘快建立國家級的網絡教育協調機構,全面系統規劃國家網絡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制定國家教育資源平臺的戰略規劃。

薄弱點六:家校共育

家校互動很忙亂,老師家長多不滿。疫情擋住了“小神獸”們開學的腳步。當“停課不停學”成為共識,線上教育從教學輔助手段變成非常時期的主要手段,本就緊張的家校矛盾更加凸顯。

一邊是家長怨聲不斷。網課打卡簽到全程陪伴、每節課要記不同的課堂密碼、家裡電腦手機電視平板全部佔用、二孩家庭網課負擔“雪上加霜”……採訪中,家長吐槽不斷。“我徹底變成助教,分身乏術了。”一名家長說。

另一邊,老師也是有苦難言。“每個班都有線上群。我要教5個班的英語,每個班級群都得進,給每個班發幾條通知,再回復一些家長的疑問,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湖南湘潭一名英語老師對半月談記者說,現在網課時家校互動很忙亂,不僅拖累了家長,也綁架了老師。

一些老師反映,課堂上的實時評估和交流互動是教學的有效手段,改為線上教學後,以前的手段都不能用了,只能藉助家長。“不是我們想偷懶,而是我們也無奈啊。”

隱藏更深的弊端,在於家長的深入參與導致孩子主動性下降。湘潭一名英語老師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從開啟網課後,老師會把作業發到微信群,由家長負責記錄,抄在本子上交給孩子,再一項項檢查打鉤。這就讓讀三年級的孩子有了個“新毛病”——不會自己記作業了。

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給家校共育帶來一系列新課題。“未來教學變革中,教師的角色將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引領者,家校共育的生態也會發生改變。”長沙市教育局副局長繆雅琴說。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信息部主任金惠良說,“我們不強調、不鼓勵家長全程參與,只是引導家長配合我們一起加強學生的習慣培養,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如何指導自主學習?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認為,學校應有配套的教育教學方案,與家長充分溝通,給家長提供科學指導,引導他們以科學、適度的方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則應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線上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學習興趣。

還有教育專家提出,未來可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形成管理報告,從中可以瞭解學生的優缺點、家長的疑問類型等,學校再根據報告,對家長學生進行個體化指導。

薄弱點七:教學模式

新瓶難以裝舊酒,教育機制須重構。

全國多地一線教師及教育局長指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諸多弊病,其根源在於順應信息化規律、釋放信息技術活力的教育管理機制和模式還遠未確立,教育管理者們更多的時候是在用信息技術來鞏固原有的管理邏輯,老師還是採用多年的老辦法進行教學,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變化。

一名中學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疫情下的網課,大多數老師仍是滿堂灌,信息化至多成為老師們的教學輔助手段,做做課件、使用PPT等。老師仍在唱獨角戲,我講你聽,這種教學方式,老師們得心應手,但並不符合網上教學的特點,更沒有體現出教育信息化的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教育信息化實際上是一場教育領域的顛覆性變革,如果僅僅把原來的管理機制、教學方式、評估辦法等搬到線上,新瓶裝舊酒,出現各種問題、各種不適是必然的。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真正的網絡教育應該是一種全新的、互動式的、融入了很多網絡遊戲成功因素在內的新教學模式。比如,由於學生在網上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每堂課只有10多分鐘,課後還要馬上測驗,不拿滿分不讓看下一節,稱之為“滿十分過關”。

如果說這樣的設想過於超前,那麼一些市場化教培機構的在線教育探索則切近得多。

業內人士表示,早期的在線教育只是把老師授課錄音、錄像直接搬到網上,近年來在線教育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已經有了跨越式發展。從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反饋到教學評估,線下所有的教學環節都能在線上得到充分呈現,並使之符合在線教育的特點。

在學而思一個在線課堂上,20名學生分成4組進行PK。過程中,選擇題可在學生屏幕上彈出,即時作答,回答提問像微信傳語音一樣便捷,“拍照上傳”功能還可把學生作業即拍即傳。“通過這些互動設計,課堂氛圍不比線下課差,有些呈現比線下還要直觀和迅速。”學而思瀋陽分校校長李響說。

不少公辦學校教師認為,在線教育機構普遍運用的電子白板分享課件、共享屏幕,點名提問、在線出題,彈幕互動、舉手發言,課後作業批改系統等應用都模擬了線下教學的場景,互動界面具有更好的友好性和及時反饋性,值得學校學習和借鑑。

受訪教育界人士表示,未來將是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共存、共生、共促進的時代。一方面,學校管理者、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和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也應更多地藉助外力,提升在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真正按照在線教育的規律,重構未來教育的管理機制和教學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