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閱讀推廣大使董正鋒:讀書是自己的事,別讓人牽著鼻子走


廣州閱讀推廣大使董正鋒:讀書是自己的事,別讓人牽著鼻子走


我平生最愛的是讀書。

這當然不是因為其中有“黃金屋”、“顏如玉”的緣故。

如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而讀書,那書讀起來會讓人感到很累。

我教的孩子們不愛上學讀書,那多少是因了為“黃金屋”而讀書的意思。

書要讀得快樂,那必得瀟灑,不要有讀什麼不讀什麼的框框限制著。

曾有人列了張必讀書的單子,開列的自然都是些權威書籍,讀了半年,真正的苦不堪言,別人一問,竟是什麼都記不起來,那苦是白受了。

權威書籍是世界的,但,不是個人的。

就比如古今八珍:

豹胎、獅乳

象鼻、熊掌

駝峰、猩唇

犀尾、猴腦

這是舉世公認的美味佳餚玉盤珍饈,可有人吃了卻要反胃,要嘔吐。

讀書如果一定要讀權威,那實在令人倒胃口。

讀書不必過於拘泥,無論什麼書都該翻一翻,讀的方式也儘可只揀有趣的段落讀,而不必通讀。

老舍先生讀偵探小說,是從後往前讀的,這是由了興趣的緣故。

讀書而不求權威,這是讀書的大氣魄。

廣州閱讀推廣大使董正鋒:讀書是自己的事,別讓人牽著鼻子走

在我看來——

寫作是練腦子,

閱讀是磨性子。

學生寫作文不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和鍛鍊文筆。

主要是梳理思想,寄託感情,保持清醒的頭腦。

閱讀則要學會“連滾帶爬”地讀書,雖然有些難和累。

但每上一個高度,它是——

思想爬坡

我喜歡不動筆墨不讀書,但比起功利性閱讀,我更喜歡“漫羨而無所歸心”的雜覽。

所謂瀟灑,那就是不拘於泥、自由自在地,不要受評論界或其他什麼人的影響而讀自己愛讀的書。

為自己,讀書方能,瀟灑。

不同風格的藝術很難說有高下之分,書也一樣。

記得早些年對金庸和瓊瑤很是有一陣非議。

說他們的書“太濫情、假纏綿、檔次低”。

可檔次低又怎麼有那麼多讀者呢?

後來找了幾本一讀,自己竟也被迷住了。

書而能迷人,那檔次是不能說低的。

寫盡狐鬼神仙、奇聞逸趣之事的《聊齋》,當年曾被文章大家紀昀批了個一塌糊塗。

紀昀作了《閱微草堂筆記》與之抗衡,但世人終究是知《聊齋》者多,知《閱微草堂筆記》者少。

春風得意、官運亨通的紀曉嵐的文名,似也比一生落魄、懷才不遇的蒲松齡差得遠。

究其原因?

錯不在書,而在於人。

紀曉嵐的長子紀汝佶原本十分聰明,21歲就中了舉人,候補知縣,前途一片光明。

不過,事情卻隨著紀曉嵐發配新疆而悄然發生了變化。

原來,紀曉嵐的兒女親家、兩淮鹽政盧見曾因貪汙而將被查處。

紀曉嵐得知消息,想通知盧家又怕引火燒身,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一點食鹽和茶葉封在一個空信封裡,未寫一字星夜送往盧家。

盧見曾苦苦思索,從中悟出紀曉嵐是在說“鹽案虧空查(茶)封”。

但這點小把戲瞞不過負責查處此案的劉統勳(劉羅鍋之父),事情敗露後,紀曉嵐被髮配新疆烏魯木齊。

父親不在身邊,紀汝佶變得精神頹廢,整天和詩友廝混,如墮五里霧中。

後來,紀汝佶偶然見到《聊齋志異》的抄本,更是無心科舉,埋頭創作專講狐仙鬼怪的筆記小說。

其實,讀讀“聊齋”陶冶一下情操本無可厚。

可是,紀汝佶卻對“聊齋”由迷而痴,因沉迷而不悟,最終瘋癲而死,鬱郁而亡。

紀曉嵐也因兒子的慘痛教訓,對《聊齋志異》心存惡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批評。

其實——

錯的並不是“聊齋”,

而是看“聊齋”的人。

只有引導孩子們用健全的心態去看“閒書”,才會發揮出“閒書”的真正價值。

可見,一部書的“檔次”是應由讀者來評價,而不是由某幾個“權威”說了算的。

讀書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牽了鼻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