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读书是自己的事,别让人牵着鼻子走


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读书是自己的事,别让人牵着鼻子走


我平生最爱的是读书。

这当然不是因为其中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缘故。

如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而读书,那书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很累。

我教的孩子们不爱上学读书,那多少是因了为“黄金屋”而读书的意思。

书要读得快乐,那必得潇洒,不要有读什么不读什么的框框限制着。

曾有人列了张必读书的单子,开列的自然都是些权威书籍,读了半年,真正的苦不堪言,别人一问,竟是什么都记不起来,那苦是白受了。

权威书籍是世界的,但,不是个人的。

就比如古今八珍:

豹胎、狮乳

象鼻、熊掌

驼峰、猩唇

犀尾、猴脑

这是举世公认的美味佳肴玉盘珍馐,可有人吃了却要反胃,要呕吐。

读书如果一定要读权威,那实在令人倒胃口。

读书不必过于拘泥,无论什么书都该翻一翻,读的方式也尽可只拣有趣的段落读,而不必通读。

老舍先生读侦探小说,是从后往前读的,这是由了兴趣的缘故。

读书而不求权威,这是读书的大气魄。

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读书是自己的事,别让人牵着鼻子走

在我看来——

写作是练脑子,

阅读是磨性子。

学生写作文不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锻炼文笔。

主要是梳理思想,寄托感情,保持清醒的头脑。

阅读则要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书,虽然有些难和累。

但每上一个高度,它是——

思想爬坡

我喜欢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比起功利性阅读,我更喜欢“漫羡而无所归心”的杂览。

所谓潇洒,那就是不拘于泥、自由自在地,不要受评论界或其他什么人的影响而读自己爱读的书。

为自己,读书方能,潇洒。

不同风格的艺术很难说有高下之分,书也一样。

记得早些年对金庸和琼瑶很是有一阵非议。

说他们的书“太滥情、假缠绵、档次低”。

可档次低又怎么有那么多读者呢?

后来找了几本一读,自己竟也被迷住了。

书而能迷人,那档次是不能说低的。

写尽狐鬼神仙、奇闻逸趣之事的《聊斋》,当年曾被文章大家纪昀批了个一塌糊涂。

纪昀作了《阅微草堂笔记》与之抗衡,但世人终究是知《聊斋》者多,知《阅微草堂笔记》者少。

春风得意、官运亨通的纪晓岚的文名,似也比一生落魄、怀才不遇的蒲松龄差得远。

究其原因?

错不在书,而在于人。

纪晓岚的长子纪汝佶原本十分聪明,21岁就中了举人,候补知县,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事情却随着纪晓岚发配新疆而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来,纪晓岚的儿女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贪污而将被查处。

纪晓岚得知消息,想通知卢家又怕引火烧身,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

卢见曾苦苦思索,从中悟出纪晓岚是在说“盐案亏空查(茶)封”。

但这点小把戏瞒不过负责查处此案的刘统勋(刘罗锅之父),事情败露后,纪晓岚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

父亲不在身边,纪汝佶变得精神颓废,整天和诗友厮混,如堕五里雾中。

后来,纪汝佶偶然见到《聊斋志异》的抄本,更是无心科举,埋头创作专讲狐仙鬼怪的笔记小说。

其实,读读“聊斋”陶冶一下情操本无可厚。

可是,纪汝佶却对“聊斋”由迷而痴,因沉迷而不悟,最终疯癫而死,郁郁而亡。

纪晓岚也因儿子的惨痛教训,对《聊斋志异》心存恶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批评。

其实——

错的并不是“聊斋”,

而是看“聊斋”的人。

只有引导孩子们用健全的心态去看“闲书”,才会发挥出“闲书”的真正价值。

可见,一部书的“档次”是应由读者来评价,而不是由某几个“权威”说了算的。

读书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牵了鼻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