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數字化讓新柴日產量創歷史新高

疫情之下 數字化讓新柴日產量創歷史新高

日前,記者走進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看到多臺智能化設備正在快速運轉,工人只要在設備上輸入數字指標,就能控制整個生產流程,實現自動化生產。“原本需要七八個人的生產線,現在一個人操控機器即可,既可避免人群集聚,也能提高生產效率。”該公司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自3月18日起,新柴股份已進入滿產超產狀態,日產量達到1000臺柴油機,創下歷史新高。

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著名的小缸徑多缸柴油機生產企業,也是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復工復產後,該公司在嚴格落實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制定周密科學的生產計劃,確保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兩不誤。“疫情帶來的影響是階段性的,市場的長期發展趨勢沒有改變,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更要穩生產、搶機遇。”談到今年的銷售目標和生產任務,該公司董事長白洪法信心滿滿。

面對疫情,逆流而上,新柴股份擁有自己的制勝法寶。近年來,該公司致力於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已在數字經濟中嚐到甜頭。在該公司智能控制中心內,記者見到新柴“慧眼”呼叫管理平臺。該平臺是基於當前企業信息化平臺,整合機聯網、工業大數據、創新設計與協同製造等先進技術,形成的企業內部深度互聯、企業外部廣泛互聯的跨企業信息化平臺。平臺內的數字經整合分析可幫助企業第一時間掌握產品質量與短板,便於今後產品的優化調整。平臺還是企業的售後服務數據庫,產品一旦進入售後流程,從產品保修到跟蹤服務全過程數據一應俱全,形成閉環管理。

在新柴股份,智能控制中心是公司的“數據大腦”,而E工廠則是公司發展的“新引擎”。“E工廠應用最新工業工程和IT網絡技術,其裝配線由18個全自動工位、12個半自動工位、38個手動工位、16個預留工位和4個返修出入口組成,自動化程度超60%;總裝線有4只德國KUKA機器人,可承擔柴油機所有的內裝工序自動半自動裝配。”白洪法介紹,通過數字化改造,新柴股份生產效率提高20%,產品不良率降低15%,庫存週轉提高30%,資金佔用降低20%,大規模定製服務能力提升30%,訂單交付週期縮短15%,並帶動供應鏈集約化協同,從而為日產量創新高打下堅實基礎。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以其特有的優勢開始領跑,成為保障企業運轉的重要支撐。“疫情期間,我們充分發揮駐企服務員作用,通過全天候駐紮服務,動態掌握信息,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數字化手段加快復工復產。”縣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局積極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通過引進改造團隊、向上申報項目,會同專家上門、指導完善方案,當好“參謀”助手、解決發展難題等一系列舉措,助推我縣企業“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升,積蓄起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