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開放銀行”了,銀行牌照會貶值嗎?

都“開放銀行”了,銀行牌照會貶值嗎?


前幾天,我們舉辦了一次關於開放銀行的閉門研討會。

後來就著這個話題和幾個朋友討論。開放銀行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對銀行的利弊是什麼。其中一個朋友說,銀行核心競爭力在於牌照和數據,開放之後,至少,牌照的價值削弱了。

他說得斬釘截鐵。理由是,銀行把很多服務開放出去之後,原來不具備銀行服務功能的公司,比如具有消費場景的電商,可以直接提供金融服務給用戶。這些用戶再也不用去銀行辦理業務,直接從電商平臺就辦完金融服務了,TA甚至都不知道是誰提供的金融服務。

於是,銀行牌照的稀缺性被削弱了,原來這些事情只有我能做,只能到我這裡做。現在,電商平臺就能做了。

我說,牌照還是銀行的,這些服務還是牌照賦予的銀行權利才能做,跟銀行合作的互聯網公司,只是在它的平臺上提供了“銀行服務”。但是通過開放,很多場景下用戶都能使用這些服務了,銀行牌照的價值自然增加了。

但是,這位朋友很堅持,他從機構主體的角度去看,原來只有在我銀行才能做的事情,現在能夠到你電商去做了,削弱了我的稀缺性。他認為稀缺性就是優勢。

開放銀行的理念,來自於開放的互聯網。如果我們從網絡效應來理解開放銀行,銀行牌照的價值是增加了還是削弱了,就會得出另外的結論。

我隱約地想起幾年前度過的一本書。從書櫃上翻出來。凱文·凱利的《新經濟 新規則》。

他是用“網絡效應”、“傳真效應”來說明工業時代的“稀缺價值”是如何失效的。

“網絡中的回報遞增是整個網絡一起創造並共同分享的。有許多網絡的代理商、用戶和競爭者在一起共同創造了網絡的價值。儘管回報遞增所產生的利益會有相當一部分由一個組織佔有,但是立意的價值卻是存在於更大範圍的關係網絡之中的。”

“這些正向反饋循環是由網絡效應(network externalties)產生的。任何無法記到個人賬戶上的增加或者損害網絡價值的事情都是網絡相應。一個電話系統的總體價值並不算在任何一個電話公司一級他們的內部價值之中,它屬於系統之外的更大的電話網絡本身。而網絡本身就是特別有效的外在價值(external value)之源……現在的顧客沒什麼可埋怨的,他們從網絡超級大贏家哪裡拿到了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一級各種特色花樣。”

都“開放銀行”了,銀行牌照會貶值嗎?

網絡效應


“就拿1965年第一臺打敗傳送帶的現代傳真機來說,儘管它的研發耗費了數百萬美金,卻還是一文不值。第二臺傳真機的出現即可就使第一臺傳真機身價上漲,傳真有了市場。於是傳真機就形成了一個網絡。後來出現的每一臺傳真機就會為之前所有已經運作的傳真機增值。這就叫做傳真效應,傳真效應蘊含的就是普及可以製造價值。”

“在網絡經濟中,數量越多越充分,價值也越高。”

“這個概念與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兩個基本公理相牴觸。第一個久遠卻仍然適用的公理:稀缺價值。工業時代財富的標誌——鑽石、金子、油和大學文憑。這些東西因為稀缺而變得珍貴。”

“網絡的邏輯顛倒了這條工業法則。在網絡經濟中,價值來源於普及,就像傳真機的普及會增加傳真機的價值一樣。能量來源於數量的充足。副本是便宜的,就讓它們繁殖吧。”

“自從古登堡發明了活版印刷,我們開始意識到無形的東西也可以輕易被複制。這降低了每一個副本的價值。而增值的是副本之間的關係,使它們在網絡中的互相關聯。即使參與者數目增長很少,關係的價值也會直線上升。”

銀行服務也有相類之處,雖然銀行的用戶之間並不一定相互聯繫,但是每增加一個用戶,就多一份用戶數據,就對銀行的數據模型多一份改善,從而對整個服務體系產生價值。銀行服務的權利是牌照賦予的,銀行服務的價值是從過用戶增加增值的,所以銀行的優勢並沒有被削弱。

凱文·凱利還舉了一個銀行封閉與開放的老故事。

“我們都知道系統的初期階段的確需要封閉和隔離,但是需要積累更多的財富是需要對外開放的。花旗銀行在20世紀70年代最先開始使用24小時自動取款機,它們憑藉自己專利的機器覆蓋了整個紐約,起初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規模較小的銀行也開始使用自己的小型自動取款機網絡,即使它們還無法與花旗銀行機器的高普及率抗衡。接著,美國化學銀行領導建立了叫做plus的自助取款機開放聯合,將這些小的銀行綁定在一起,團結的力量開始起作用了。你可以使用任意一臺自助取款機。花旗銀行拒絕了加入plus開放網絡的邀請,根據收益遞增原則,這個方便的plus系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並且很快超過了當初佔據主導地位的花旗銀行。最終,花旗銀行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利並加入了plus聯合網絡中。”

他說,“每當一個封閉系統開放,它就開始更直接的與其他系統交流,於是也得到了這些系統所帶來的價值”。銀行的封閉系統開放給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也將得到這些系統帶給它的價值。

關於開放,或者說網絡效應,我最近一週還有更深的感受。零壹智庫是新金融知識服務平臺。而知識這種東西天生具有網絡效應。

以前我們認為,如果你掌握了一門專業知識而別人不掌握,你就具有更大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你掌握了一門專業知識,而別人不掌握,你的專業知識可能是一文不值的。

還是以開放銀行為例,互聯網公司理解了開放銀行的理念、掌握了開放銀行的技能,但是銀行不掌握,這些知識一文不值。一家互聯網公司理解和掌握了,別的互聯網公司不理解和掌握,即便你讓一些銀行理解和掌握了,它可能也不感冒,因為它合作的、空間小、選擇少。

我們最近在小鵝通上線了知識服務店鋪,它有個很簡潔的功能。你購買了一份報告,或者會員權益,如果你分享出去,你的朋友也購買了,你就能獲得一定的分成,你的朋友分享出去有新的朋友購買了,你還能再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

我們把第一個比例設置未20%,也就是說,如果你有5個朋友購買了,你就免費閱讀了。第二個比例設置為5%。

這就是網絡效應的價值。

一個顯性價值:隨著網絡的擴大,其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能直接獲得經濟收益。

一個隱形價值:你和你的朋友,因為對這些專業報告的閱讀和理解,加入專業社群,你們就在這個方面建立了專業共識,能夠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而且這個專業社群的擴大,也擴大了每個節點能夠接觸的專業網絡。

同事告訴我,即使不購買,只要分享出去產生了購買,也能獲得提成。這意味著,你把專業知識傳遞到真正需要的人,讓他加入到對他有價值的社群網絡,你也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因為你的分享行為,增加了這個網絡的價值。

所謂曲高和寡,就是沒有讓你的朋友懂得你的知識和心意。

高山流水,覓呀覓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