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起義,為何從開始到滅亡只用了幾年時間?派系林立,組織渙散


捻軍起義,為何從開始到滅亡只用了幾年時間?派系林立,組織渙散


清朝有四億人口,一旦天災人禍並起,則無數百姓就會挺而走險,為了生存下去而起兵反叛。

1852年皖北大旱,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魯南、皖北、蘇北大批災民流離失所。

清朝南方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外部遭到西方列強入侵,內部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無數。

在這種情況下,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饑民或主動加入捻軍,或被裹挾加入捻軍,最盛之時捻軍有二十萬之眾。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捻子相當於幫派成員。

捻子最初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斂財的捻子,這類捻子與盜賊無異。

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

捻軍建立了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每一總旗下又有大旗、小旗之分。

捻軍起義,為何從開始到滅亡只用了幾年時間?派系林立,組織渙散


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個以宗族、親戚、鄉里關係結合起來的領導集團。

捻軍內部派系林立,彼此互不統屬,組織罐不完善,紀律作風不嚴密,這是導致捻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1857年春,捻軍首領張樂行率領捻軍渡淮河南征,與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軍會師霍丘和正陽關。從此以聽封不聽調為條件,接受太平天國領導,配合太平軍作戰,但不接受改編。

藍旗將領劉餓狼等一批將領要求迴歸淮北,張樂行要求繼續在淮南作戰,捻軍內部分裂,張首領殺劉將領,之後捻軍各自為戰。

清朝為平定捻軍動用湘軍、淮軍及數省八旗兵,其中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亦死於平定捻軍的戰鬥中。

清朝利用地形之利,"畫河圈地",將捻軍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的湘軍所平定,東捻被李鴻章的淮軍所滅。

1863年3月,清僧格林沁親王攻下亳州雉河集,張樂行被叛徒俘送至清營遇害。

1864年6月1號,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將餘部太平軍和捻軍合併為聯軍,賴文光被推為首領。

1868年1月,東捻在山東膠萊河壽光戰鬥全軍覆沒,賴文光遭俘虜後被殺。

捻軍起義,為何從開始到滅亡只用了幾年時間?派系林立,組織渙散


同年8月西捻軍在魯西北被圍困,全軍覆沒,捻軍起義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