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由来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

上巳节的由来

上巳

所谓水边饮宴,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此风在唐尤甚,至宋则渐无闻,今更无人有此雅兴了。

宋时又以这天为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各地于这天举行迎神赛会。《梦梁录》云:“土庶烧香,分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国泰,下保民安。诸军寨及殿司卫 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会,结缚台阁,迎列于道,观睹纷纷。”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又各地妇女有于这天带荠菜花的,据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上巳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兰或是杜若。相传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时候, 东瓯越族献来两位女子,一个叫延娟,一个叫 延娱,皆美丽纤巧,能言善辩,而且会唱会笑。她们走路不留脚印,太阳下没有影子。一次,她们陪昭王游览长江和汉水,不幸全都随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汉一带,至今人们还怀念她们,并修祠堂立于江边。十年之后,人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戏于水边。到晚春上巳节这天,人们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来又甜又新鲜的水果,采来杜兰叶将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线包,还把金属系在上面。这样一来,蛟龙就不会侵害她们的仙体了。由此,这个祠堂被称为“招祗之祠”。(出自《太平广记》)

人日和西王母生日

上巳节的由来


人日

上巳节还是人日。 人日也是传统节日,相传女娲七天之内造出七种动物,按日排列为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是 马日、 初七为人日。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排序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地支排序法,初七为 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节,也就是人日的节日。纪念人日要吃“ 七宝羹”和“薰天”。“七宝羹”就是用七种菜做的菜肴,而“薰天”是露天作的 煎饼。另外还要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挂在 屏风或帐子上,以求吉利。

西王母生日

另外 三月三除了上巳节外还是西王母生日。此说源于道教传说,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

中国的情人节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3]

女儿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上巳节的由来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女孩互相请自己好的玩伴串门,外公家要送女孩好多玩偶,以多少来衡量门庭是否殷富。女孩要把玩偶都摆上架子,同时附带梳妆台各种用品等器物,再在架子旁边插上桃花,挂上灯笼,并且人偶要换好多种服装,据说,这事从平安时代贵族少女流行给玩偶换衣服的游戏开始的,源氏物语里的紫姬幼年时就经常做这种游戏,并且家里要载上桃花的盆景,摆法又各有不同,以桃花酿酒喝。无论娘家人赠玩偶还是赠桃花,都代表的是祝福女孩健康成长。长大后,这些都作为了女儿出嫁的嫁妆带入了夫家。并且这些玩偶,年年都要出来摆放。与之相对的是五月初五男孩节。五月初五本是中国的端午节,在是日本则是特有男孩的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悬挂鲤鱼旗,祝福男孩健康成长,鲤鱼跃龙门,我们熟悉的《机器猫》中就有关于男孩节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