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春歸無覓處

時間已經來到了三月的中下旬,春天的氣息隨處都可以感受得到。別的都不說,只單單向那或三株在一起,或五棵聚一處的垂柳望去就都知曉了。每個早晨去看它們,都覺得它們的綠色要比前一天濃郁不少。望得久了,便被那綠色吸引住,容易讓人出神。出了神,被同伴喚回來,心情大為舒暢。心中似乎有不少詩情在氤氳著,須得一吐之而後快。無奈,詩是寫不出來的。但是古人那些關於春天的名篇佳句倒是可以隨口吟誦一番。

古人手中的那管筆真是太過於沉重。一面欣喜地歌唱春天的到來,另一面又無奈地哀悼春天的逝去。今天還和友人面對春花飲酒作詩,明日便要面對一夜春雨後的殘紅傷心落淚,感嘆韶華易逝,紅顏易老。於是乎,開始慨嘆:春天啊春天,你為什麼不能夠走得慢一點。走得慢又能怎樣,終歸還是要離開。春天啊春天,你為什麼不能夠常駐人間。唉,常駐人間也不好,再美的東西看得久了也會睏倦!還是離開得好!春天既是一個多喜悅的季節,又是一個多愁苦的季節。在任何一個偉大詩人的筆下,都能夠明顯而又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

唐朝大曆十二年,亦即公元817年,大詩人白居易來到廬山的大林峰,看到山上的桃花正次第開放,而山下的桃花卻早已凋謝。面對山上山下如此迥異的景象,詩人提筆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覺轉入此中來。古人有追春趕春的傳統。春天來了,你要去迎接它;春天離開了,你要去追趕它,挽留它。宋朝王觀在《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一詞中說: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白居易也追春,但正如他在詩中所說的那樣,常常遺憾不能找尋到春天的蹤跡,自然也就無法去追春了。但是今天他終於發現了春天的腳步,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雖然白居易因他的諷喻詩而被後人定性為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然而詩人的特質之一就是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懷。非如此,你是成為不了詩人的。即使僥倖成為詩人,你也不可能變得優秀,變得出色。在自然科學尚不十分發達的古代,白居易自然不瞭解這山上山下風景迥異的奧妙之所在。然而詩人用他浪漫的筆調給出了一個詩人的解釋:春天原來並未遠離我們而去,它只不過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已!白居易也許要將這所見到的景象告訴詩友們,也許詩人再也不會傷春了,因為他知道春天一定還在某個地方存在著,說不定自己某一天就又遇上了!

在如今這個社會,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時間去感傷春天,去生髮出“長恨春歸無覓處”的感喟!儘管我們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