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很棒,落地很難,所以曠視今天開了一個新思路

我沒想做谷歌。

圍棋棋盤正中的黑點稱為「天元」,也是曠視新發布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的名字。「天元」一方面致敬 AlphaGo 戰勝李世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深度學習開源框架提供可複用的基礎函數和功能,是人工智能技術得以走向產業的關鍵因素,避免重複造輪子。3 月,在疫情的刺激下,國家又提新基建,各地政策加速出臺。在這場關於數字化基礎建設的運動中,底層技術的建設是基礎中的基礎。曠視官方表示,這是其此次選擇在這個時機發布開源框架的原因之一。

和天元一同發佈的,是曠視 Brain++生產力平臺,它包括天元框架,同時也包括雲計算平臺和數據管理平臺。曠視稱其為算法、算力、數據能力三位一體的架構,目的是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更進一步地讓深度學習更易使用。

當前世界範圍內主流的開源框架大多由巨頭掌握,且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生態基礎。與巨頭相比,曠視雖為國內計算機視覺行業的四小龍之一,但在可投入的精力和財力上還是會有一定差距。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發佈開源框架的純人工智能公司,曠視將其核心能力對外輸出,這一動作的背後或許有更為長遠的考量。

一場與馬太效應的賽跑

Google TensorFlow 是世界範圍內第一款由巨頭開源的主流框架,至今約有四年半的時間。其間多個框架層出不窮,比如賈揚清的 Caffe、被亞馬遜選為官方深度學習框架的 MXNet、Facebook 的 PyTorch、微軟 CNTK 等。

國內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深度學習框架該屬百度的 PaddlePaddle,另外阿里開源了 XDL,華為開源了 MindSpore。就在不久前,清華大學也開源了其深度學習框架 Jittor,中文名計圖。

放眼望去,市面上並不缺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可用,且四年半時間過去,使用者愈發集中到兩個頭部框架的開源生態中——TensorFlow 和 PyTorch,它們分別佔據了易部署和可調試的兩端。在學術界,研究人員正在從 TensorFlow 轉向 PyTorch,然而在工業界,TensorFlow 的地位正越來越穩固。

在多款開源框架中,開發者向頭部靠攏,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開源框架並非代碼本身,而是由學術界、工業界以及芯片廠商共同構建的技術生態。

一款開源框架走向主流,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學術界認可,研究人員使用該框架做實驗;工業界認可,開發者們使用該框架構建產品;最後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共同推動下,芯片廠商認可,在其新品中提供對該框架的支持。

這三個階段呈現一種滾雪球的現象,形成一種引力,最終帶來框架領域的馬太效應。並且框架作為 AI 產品的基礎,除非使用團隊有強烈的理由和意願,否則不會輕易遷移。這也為頭部框架帶來了時間壁壘。

要讓這個雪球滾起來,需要不小的投入,這也是為什麼主流框架都由大公司或大組織運營的原因。框架開源是一碼事,做成又是另一碼事。社區需要人力維護,科研刷榜需要協調產業界和學術界的硬件資源。讓框架更加普世通用,需要進行相應的研發調整。

產業AI落地不易

曠視表示,發佈開源框架並非為了和主流框架競爭,而是希望更多開發者和公司有能力加入 AI 的網絡,讓生態共同繁榮。

從 2016 年 AlphaGo 戰勝李世石以來,AI 從一個新興技術的代名詞變為行業的代名詞,現在演變成一種能力的代名詞。換句話說,AI 已經從實驗室走向 AI 公司,現在又走向產業。現如今,「AI 落地」代替「準確率」成為新熱詞。

廣袤的傳統行業正等待被數字化、智能化改革,那裡是 AI 公司們的戰場,曠視的技術就應用於此。然而,現在 AI 的產業落地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時間階段,其中充斥著幾類矛盾。

首先,產業中的大多數只是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有智能化的需求,但具體 AI 能幫助他們做什麼,他們並不清楚。對於沒有 CIO 的公司來說,想要充分理解技術並與自身的業務相結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其次,這一問題並不能完全依靠像曠視這樣的技術公司解決。技術公司的 AI 工程師極少擁有產業背景,他們多為數學或計算機背景的碩士博士畢業生,讓這群人拿著錘子找釘子,他們要先知道在不同行業裡,釘子分別長什麼樣子,這需要時間。

另外,如果產業公司想要構建自有的 AI 團隊,針對自身業務做貼身改造,需要不菲的投入。AI 人才薪資高企,且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利潤提升,這也成為傳統行業智能化改造的掣肘因素。

獲客新思路

要想解決上述矛盾,除了讓 AI 公司的工程師們與產業交流磨合外,還可以通過更易使用的框架讓產業先試起來。

天元的設計將訓練和推理融為一體,又在框架的易部署和可調試間取得平衡,還設計了多種接口滿足企業開發架構的多樣性需求。搭配一同發佈的雲計算平臺和數據管理平臺,這些設計能夠讓產業公司更易使用 AI,提升生產效率。

AI 很棒,落地很難,所以曠視今天開了一個新思路

或許我們可以把天元理解為 AI 技術的「試用裝」,通過讓企業獲得實驗能力,削減潛在客戶對 AI 的認知成本,使其更容易形成對 AI 的價值認同。就像當年 TensorFlow 發佈時,降低 AI 產品的研發門檻也是 Google 的考量之一。

在媒體採訪中,曠視開源框架相關負責人表示,儘管進行了易用性優化,但 AI 技術仍有一定門檻,曠視未來可能會在此之上提供諮詢服務。

對於國內的 AI 增量市場,天元相比於 TensorFlow 和 Pytorch 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曠視可以提供近場服務。產業試用後,如果提出更專業的需求,自然會想到對接曠視。換句話說,曠視發佈開源框架,也有獲客的作用。

目前曠視的主營業務聚焦個人設備、城市管理和供應鏈三大方向,在這些細分賽道,不僅有老對手商湯,還有傳統巨頭海康、大華、宇視,另外也有如澎思科技等後起之秀,賽道愈發擁擠。在需求側,儘管市場盤子很大,但主動需求有限。曠視框架的開源,或許是其市場競爭的新思路。


本文由極客公園 GeekPark 原創發佈,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