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進入2020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各大省城不但在復產復工方面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更是在”搶人“方面不斷加碼。杭州最高給予800萬購房補貼;溫州買房最高五折優惠;廣州白雲工作一年+大專學歷就餓能買房;蘇州更是放出巨大利好來”招兵買馬“,是什麼驅使著這些城市狂下血本?背後用意何在?對樓市有何影響?響應政策的同時購房需要注意什麼?


幸福城市觀察 觀察幸福城市

你的疑問 專家來解答


Q1:各地不斷出臺人才購房新政PK,背後用意何在?

@黃欣偉:

各地不斷出臺的人才購房新政,其實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的“人才爭奪戰”進一步加劇和延伸。隨著過去多年城市化壁壘的形成,城市內的人口固定並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他們的特徵是:

(1)生活方式固定

(2)購房需求已經得到實現

(3)消費力在物質滿足之後呈現衰減

一言蔽之,用商業眼光來評估城市原住民,“都不是好顧客”,這個道理就像站在商家立場上,女性價值永遠優於男性。

所以,只有打破城市壁壘,引入“新消費人口”,才能重啟一輪旺盛的消費需求增長,那麼隨著這個目的來倒推步驟,就可以看到:“引入人才→穩定人才(購房)→培育消費”這個三部曲邏輯順序。

這其中,穩定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置業,所謂“恆產者有恆心”,所以出臺有吸引力的購房政策來鎖定“想要的人才進行利好專送”,就是城市人口騰籠換鳥做好的著眼點。

但是,所謂的優質人才(高學歷獲得高收入,高收入可能高消費)本身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各個城市的搶人大戰,就是兩種做法:

(1)將利好釋放到極限,吸納和搶奪人才

(2)在人才爭奪戰中,適度降低要求來擴寬符合門檻的人才基數。兩種方式無非是直接和間接的差別,都是從“保質保量”或“以量換質”的渠道來推演。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駐家金陵:

人才爭奪戰在過去兩年內一直都在進行,到去年下半年打得算是最激烈的時候。各主流二線城市(多為省會)祭出了不少很誘人的人才購房新政策。拿這兩天引爆南京社交媒體圈的某河西神盤來說,其突擊開盤就有不少套人才房,價格相對顯得更加優惠,引來了不少人的追捧。

有的人說各地人才購房新政是為了救樓市,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畢竟這些主流城市還正處於蓬勃發展當中,各地政府都在拼命的為自己的所轄城市爭取各種關鍵性的資源,如資金,就業崗位,知名企業等等,而想要實現它們的價值,有持續的人才輸血才是關鍵。

雖然目前我國今年預計大學畢業生將達到800萬加之眾,但是被北上廣深挑過一圈,被老家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被考研篩了一波之後,剩下的應屆就業人口這些主流的二線或省會城市去分,誰都只能分到為數很少的部分,因此通過人才政策,不僅可以吸引到應屆人才還可以深挖散落在各地的往屆人才們,增添城市的有生力量提供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

而想要一個人才真正的留在這個城市,一份好工作加上社保完善還是顯得不夠的,讓他們在城市裡能夠安定下來生活十數年或是數十年,最直接最有效最有羈絆度的操作就是自住購房,當一個人選擇在某城市公務併購置自住房產,他大概率是選擇長期在該城市生活發展,所以購房似乎是人才能夠長久在所在城市努力創作的試金石,且屢試不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政策說好的是一年結束,又繼續延期的原因了。好飯不怕嗖,適當的延長人才購房政策的時間,是持續拉伸購房政策受益者的人數範圍,保護當初沒有錢買房和購房失之交臂的年輕人。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Q2:人才購房,對當地樓市會帶來哪些影響?

@黃欣偉 :

首先,從絕對量上而言:新引進的人才購房,首先是給當地樓書輸入了“新消費群組”,增加了剛性的購房需求,增加了樓市消費對象的基數和可能性。

其次,從房價而言,因為引入了批量的購房者,導致房產市場的供需比得以接近甚至倒掛,客觀會造成原住民購房者的急迫入市心理,也便於穩定和支撐房價;

第三,不同人才有不同的購房需要,會根據其購買力和消費需求,“定投”到不同項目,也會因為他們帶來的新需求,倒逼開發商在質量、產品、形態、配套、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和完善。

再者,人才購房還可能帶動相關的消費,包括:

(1)購房衍生的裝修、裝飾、家電

(2)帶動家庭其他成員的往來、日常、求學、就醫、旅行、培訓、交通

(3)對當地樓市貢獻稅收、商業消費、其他相關產業的需求。

所以,各地“搶人大戰”本質上是“搶奪有購買力的消費群體”,而不僅僅是行業招聘的緯度來看問題,引入“新鮮的消費血液”可以刺激原有的消費市場,保障和提升原有的消費水平,促使城市的產業和消費結構升級換代。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駐家金陵:

第一,人才購房會在短時間內給人才政策所在地的房地產市場注入新鮮血液,政策每多持續一年,則新購房需求的增量造血能力便多保持一年,相應的存量房市場的潛在庫存量也在增加,搭配目前的限售政策,不至於在某個時間點出現庫存緊張的局面。

第二,之所以實施人才購房,核心點還是以寬鬆的購房政策去吸引人才並把人才留在當地,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是因為這一政策的存在,讓不少人獲得了過去沒有的購房資格,從而釋放壓抑過的購房需求給市場提供一定的不定量的需求支撐,並有助於新房和二手房市場的庫存消化,減輕房地產市場因為調控而帶來的銷售壓力,促進市場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不僅利於行業也利於本地政府的財政收入。

第三,所謂人才購房不僅僅是學歷或是職業技術水平的某種指標的變向肯定和兌現,更是未來數十年一個或數個家庭在當地創造價值並貢獻購買力的。購房落戶本地,在本地工作生活,便會成為實打實在所在行業做貢獻並在其他行業消費的城市居民,這樣的人群每年以一定量的增加會為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各行業市場活力提供有力的支撐。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Q3:對符合各項條件落戶的“人才”,有哪些購房建議?

@黃欣偉:

首先,“一切以個人的未來發展為準”,切忌盲目地選擇城市,也忌諱“以房價(買得起)為第一考慮要素”選擇城市,畢竟事關個人未來,盲目和調整盲目的代價都很大。

其次,充分考察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

(1)市政配套

(2)進出城市的交通便捷

(3)自己從業行業的發展

(4)同行業同類型人才的競爭程度

(5)生活消費水平

(6)房價

再者,充分徵求家人的意見,畢竟關乎家人未來可能的移居和往來,要內部充分達成一致。

最後,進入購房選擇項目,在確定未來發展城市之後,就購房而言按下列步驟進行:

(1)瞭解城市各區域情況,包括房價;

(2)以自己從業地為圓心,瞭解周邊往來的交通網絡,圈定可以選擇的區域;

(3)對目標區域的生活配套,包括可能和未來家人落戶有關的學校和醫療資源;

(4)對目標區域的新房和二手房市場進行比較,確定購房方式;

(5)對自身購房的權重和先後要素進行排序,以便在選擇時候做“有選擇的妥協”;

(6)開始接觸房地產相關機構和人員,瞭解目前各項目的政策和優惠措施進行比選;

(7)考慮到時間的費效比,可深度比較項目不要超過三個,逐一進行諮詢以便決策。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駐家金陵:

對於符合各項條件的人才,我們在決定購房之前,一定要先問自己一句話,我是不是確定在這座城市長期發展,如果有這樣的決心,那麼就好好整理整理材料和錢去放心大膽的選房吧。

理由很簡單,如果不是長期決定在該城市發展,只把買房當做投機的工具是很難買到適合自己的好房子的,因為咱們不是炒房人,並沒有迅速去甄別一套房子值不值得買的能力,這樣的武斷開買很容易採坑或是圖便宜買到不好的房子,比如同樣的區域知名開發企業的樓盤要相比小房企的樓盤單價高,這個時候很有可能貪婪心態趨勢我們選擇更便宜的,從而坐失入住某區域樓盤領頭羊的機會。相反確定在城市長期發展,那麼買房將很有可能是未來自住或者置換更好房產的第一步棋,我們便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去了解研究買房的各項知識以及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

接下來,確定了自己長期發展的城市,就要結合自身目前的實際經濟水平來考慮是否利用購房資格來購房,如你本身工作並不算好,收入僅滿足溫飽,父母也沒有多少積蓄,那樣硬著頭皮上往往會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與其舉大債進樓市不如舉小債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若我們本身收入水平和實際家庭積蓄可以提供購房的有效資金支持,那麼我們大可以放心邁開步子去選擇自己的房子,這個時候要參考自身月收入水平,儘量把貸款成數放高,只要工作收入穩定,年輕人勇敢抗壓沒什麼,但切記盲目冒進,應量力而行,如本身有創業計劃或是換工作的計劃,那就要三思而後行。

最後對於自己的目標購房區域進行一個系統性的篩選,結合自身情況去選擇新房或是二手房,併合理的規劃自己的看房時間,將行程進行妥善的規劃,以免在漫無目的的失望看房中逐漸磨去對於買房這件事的熱情。

揭露人才新政PK戰背後的“內幕”   看各城斥巨資如何引發樓市“蝴蝶效應”|幸福城市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