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什麼還能差點滅了燕國,而且安穩地度過了30多年才被秦國所滅?

唯戀無名


這篇文章是小編看了一下樓主的自答後才寫的!如有講解不到位之處,望請海涵!

長平之戰雖是秦趙對決之戰,但是秦國也損失了將近30萬青壯年!這場戰役下來,趙國傷亡慘重,而秦國也已經到了戰力的極限了!

所以當白起上奏請求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時,秦昭襄王不得不駁回他的建議,後聽信範睢從中挑唆,勒令白起攻趙不成便命其自裁!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但秦昭襄王仍不甘心,派遣將軍王陵,率軍眾30萬,以武安為據,兵圍邯鄲!這場戰役出乎意料的是秦軍居然戰敗了,大敗而歸!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小編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造就了趙國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

1.雙方將領只會能力天差地別!廉頗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指揮才能出神入化,遇見人屠白起尚能見招拆招。而五大夫王陵在英雄輩出的戰國曆史上名不經傳,默默無聞!兩者交手,高下立判。

2.秦兵輕敵!秦軍經長平一戰,全面獲勝,犯了兵家大忌:輕敵冒進。趙軍不斷派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一再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3.趙軍視死如歸,民眾上下齊心。邯鄲城內的百姓因長平之戰,每家每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所以趙國的平民同仇敵愾,誓與邯鄲共存亡。戰役進行到關鍵的時候,傷員滿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君趙勝散佈家中積糧存衣,分發百姓,廉頗親自登上城樓督戰。趙國的精銳依次出城,多數不歸(戰死)。而秦國也是傷亡慘重!在邯鄲城最危急的時刻,糧食斷絕,城內百姓“折骨為炊,刎子相食”!即便如此,趙軍仍不投降。

4.衛國戰爭,意義非凡!說直白點就是趙人已經無路可退了!身後便是邯鄲城,還能退到哪裡去?如果這場戰爭不勝,世上再無趙人!所以,趙王急了,趙人急了!置之死地,方可後生!


而燕國雖然同為戰國七雄,說實話存在感真的不強,戰五渣,夾在齊趙之間,整個戰國期間多是捱打的份!軍隊素質不行,將帥能力不行。到最後還妄想憑藉刺客改變戰國的國際形勢!小編在此只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燕國確實還打過勝戰,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齊國,齊敗!

但這是五國聯軍吶!還是名將樂毅率領的軍隊!自此之後燕國在軍事上也就沒啥建樹了!

而後趙國為啥可以再存活30餘年呢?一方面各國不會輕易讓趙國滅亡滴,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還是懂得的!另一方面秦國的戰略目標已經不在趙國身上了!因為吞併趙國已經是早晚的事!




小小歷史學


先來個自問自答吧,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年大部分死於戰場,舉國上下,只剩些老弱病殘,照理說,趙國國力大弱隨時都有被兼併的風險。

果不其然,燕國相國粟腹訪問燕國發現了這一狀況,感覺趙國軟弱可欺,回稟燕國國君後,燕國發兵乘機想滅趙。趙國雖弱,可是大將還在,底蘊還在,有句老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廉頗在邯鄲北迎擊粟腹,樂乘在北方代郡迎擊燕將卿秦,最終,趙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勝利,並且趁勝追擊,包圍了燕國首都,不是秦國支援,或許,趙國還能滅了燕國,不得不佩服趙國的生存能力,青壯年盡失,短短九年時間就能迅速恢復元氣。

同理,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大損,居然還能重新崛起壯大,處於六國而能自保,而且可以差點剿滅燕國,並且可以撐三十餘年而不被強秦所滅,趙國一定是有自己獨到的治國方針的,首先趙國與其他諸國不同,他有三個政治防禦中心,也就是邯鄲,晉陽,代郡,這三個城加大了趙國的防禦縱深。其次,趙國名將李牧在擊退匈奴的同時,破東胡,收服了諸胡。

最關鍵的,秦國沒有在長平之戰後及時出兵滅趙國,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如果長平之戰後馬上出兵滅趙,不給趙國修生養息的機會,那趙國元氣根本恢復不了,但是秦國並沒有這麼做,所以給了趙國機會,其實秦國沒得選擇,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是損兵折將,元氣大損,也需要時間修生養息,雖然軍事實力更勝一籌,可秦王擔心的是,一旦發兵,其他六國趁機發難,那麼秦國將非常的被動,這七國,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是互相鉗制的狀況,同理,誰都不願意主動發難,雖然後續,秦國也曾發兵攻打國趙國,但是最終被李牧所擊退,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又多存活了三十八年。


唯戀無名


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舉變成碾壓態勢的超級強國,而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長平之戰的結局對趙國十分殘酷,一戰損失了近50萬生力軍,而且是帶有羞辱性質的活埋。丟了面子事小,趙國結結實實的丟了裡子。

以趙國人口400萬記,這50萬人口相當於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且這都是青壯年男性,他們不僅是保衛國家的生力軍,更是建設國家的生力軍。失去他們,趙國與抽了筋骨的人沒什麼區別。長平之戰後燕人慄腹出使趙國,結果發現趙國男人基本都死於沙場了,於是唆使燕國攻趙。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燕人慘敗於衰弱的趙國!而且,不僅是燕國,就是天下霸主秦國也在趙國都城邯鄲城下,吃了個大大的敗仗,損失近十萬人。秦昭襄王的一世英名在邯鄲被狠狠地丟在了地上。

在長平之戰中慘敗的趙國為何能夠屢屢上演奇蹟,我想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秦國戰略誤判,主動放棄進攻。長平之戰後,名將白起力主繼續進攻,一舉拿下邯鄲,滅了趙國。但秦昭襄王出入莫名其妙的原因否了白起的建議。為什麼要否定白起的計劃?有說法是秦相範睢害怕白起的風頭太盛,再拿下邯鄲的話,自己在朝廷就會失寵,因而慫恿秦王退兵。另外趙國派人離間秦王與白起的關係也起了不小作用。這是一方面,更加根本的原因,我認為在於秦王本身。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戰神級人物,加上長平之戰,如果再聽從其建議一舉滅了趙國,那麼白起在秦國的聲望將高到秦王無法忍受的程度。而在秦王看來,趙國是煮熟的鴨子,早晚都可以拿下,所以不急於一時。因而,放棄滅趙的計劃政治原因多於軍事原因。

其次,趙國的地理山川易守難攻。趙國的主要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區。太行山脈橫亙其中,是夾在華北平原和秦川平原之間的天然屏障,其間山地與平原交錯分佈,彷彿上天賜予的軍事基地。佔據這裡,東可以控制華北,西可以威脅關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因為佔據了這塊寶地,讓趙國有了固守待援的資本。秦國要拿下他,必須客服重重山川河流的險阻,還要面對六國聯軍的襲擾。因而在後來一次伐趙時遭遇慘敗。

第三,戰神李牧讓敵人不敢小覷趙國。長平之戰主要在山地進行,但趙國還有隻精銳部隊在北方草原,那就是代郡的騎兵部隊。四大良將之一的李牧在北方抵禦匈奴,把軍隊搞得風生水起。長平之戰後,趙國內部空虛,李牧部自然調回來負責更大的責任。憑著李牧二十多萬銳師的努力,趙國基本又恢復了高峰時期的勢力範圍。北方代地板塊的實力暴漲,使趙國又重新成為山東六國中的強者。趙國得以強勢續命!


週週說古今


長平大戰之後,秦昭王聽範睢言,令白起班師回朝,秦國錯過一鼓作氣滅趙的最佳時機。後秦昭王反覆,又發兵攻趙,圍困邯鄲,魏國信陵君竊兵符求趙,合縱大敗秦軍,秦軍被迫回守函谷關,偷雞不成蝕把米,還丟失了不少土地。秦昭王更是一怒之下,賜死了白起。所以長平大戰之後的一系列連鎖效應,秦國和趙國同樣元氣大傷,秦國還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

趙國死了個趙括,起碼還有廉頗這樣的持重老將。

趙國位置不好,一直是戰國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戰力,北方邊軍一直是精銳,受匈奴長期騷擾影響,趙國一直沒有精力參與中原爭霸,一直到胡服騎射變革之後,國力增強,又大敗匈奴,北方邊境才暫時安定。長平大戰時,據說至少還有二十萬邊軍留守北方,防備匈奴人趁火打劫,這精銳邊軍,正好用來對付想趁機佔便宜的燕國。

燕國一直是戰國七雄裡最弱的,最輝煌的時候,燕國大將樂毅合縱秦楚魏,連下齊國七十多城,打的齊國差點滅國,可以新王登基,對樂毅不信任,臨陣換將,最終齊國僅靠兩城返攻復國,燕昭王和樂毅時代積攢的精銳大軍也損失殆盡,樂毅出走趙國。

燕國進攻趙國時,問大將樂間意見,樂間說,趙國四戰之地,民風彪悍,軍隊作戰能力強,不可攻打,燕王認為可以憑軍隊人數優勢取勝,最終還是發兵攻打。擺明的不懂軍事,再看看領兵將領,慄腹燕國相國,自認為能軍政全通,指揮六十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攻趙國。被廉頗和樂乘十萬大軍擊敗,廉頗還率軍窮追猛打,一直圍困燕國都城,燕國被迫求和才撤軍。


1759682


長平之戰後,秦坑殺趙40餘萬兵馬,按照正常的戰略眼光來看,此刻揮軍便能滅趙。秦當時也是這種想法,但是此戰,秦是慘勝,並不是毫無損傷,有於心而力不足。這就註定了,長平之戰只能打殘趙,無法消滅。註定給了趙一個苟延殘喘的時間。

而燕國在戰國曆史上就是以弱而文明歷史的,趙雖然敗給了秦,但底蘊還是存在一些,並且從古至今無數場戰爭告訴了我們名將指揮和庸才指揮的區別。並且趙國收服胡人這又是一股有生力量。並且戰國後期趙國的治國方針是比較獨特的。相對來說,燕無良將,只是想著偷趙的雞,治國還是老一套,敗是必然。

等秦修養完後想攻之趙國但趙國也恢復的部分實力,並且當時別的國家都在看著格局,後面雖然攻了一次但被趙敗之,這便又給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