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興衰八百年-----留裡克王朝

​ 一 羅斯人


公元六世紀時,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為中心形成部落聯盟,又因其居住在第聶伯支流羅斯河兩岸,被稱為羅斯人。羅斯人被後來被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轉音稱為“俄羅斯”,這一叫法一直延續至今。


據古羅斯第一部編年史《往年紀事》記載:瓦里亞格人留裡克兄弟三人應諾夫哥羅德貴族的“邀請”,於862年渡海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羅斯國。留裡克王朝始於此。

彼時,東方文明大國唐朝已經經歷了19任皇帝,時任皇帝唐懿宗李溫,這一年,唐朝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武寧軍亂事件。


882年,留裡克王朝定都基輔,因此又被稱為基輔羅斯。 王朝初期,對內實行巡行索貢制(相當於強搶),到11世紀時封建制度才最終確立。對外,基輔羅斯不斷通過戰爭進行擴張。


基輔羅斯是中世紀歐洲相對比較大的統治集團,與東西方各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又以通婚的方式與歐洲鄰國建立起廣泛的政治聯繫。而基輔則成為羅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


11世紀後半期基輔羅斯開始解體,內戰與外族入侵破壞令其走向蓑落。


羅斯各國還受到一些古代歐洲國家的入侵和統治。此時羅斯的土地分成東北、西北和西南三個部分,以後在這些地區分別形成了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三大東斯拉夫民族。


留裡克王朝留裡克王朝定都基輔的時候階級與貧富分化雖已出現,但農村公社制卻依舊根深蒂固地繼續存在了近八百年,成為俄民族的一個顯著特色。


王朝初期,對內實行索貢制。每年春夏兩季,俄羅斯大公率領親兵向平民商人徵取手工業品、蜂蜜、蜂蠟等物品。


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強迫全體羅斯人受洗,拋棄舊的多神教,改信東正教。


改信東正教的羅斯加深了與西歐、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輔是連接東方西歐之間的交通要道,隨著商業的發展,手工業開始在羅斯發展進來,在基輔城內開設了鍛造刀劍的作坊。


基輔羅斯成為了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


在基輔城裡,建築了輝煌的皇宮、威嚴的教堂、牢固的城牆,現存著名的索菲亞教堂。十一世紀後半期,由於王位之爭和各地農奴制生產力的發展不平衡,波蘭、北歐民族的入侵,基輔羅斯四分五裂。期間,俄羅斯還臣服於花剌子模。


​從六世紀到十二世紀,俄羅斯人從基輔的原始部落,到1156年在今天的莫斯科(當時還是一個小村落)修建土坯的克林姆林城堡,最高的統治者也只能稱呼莫斯科大公。也是羅斯人從原始部落發展到農奴制的過程。


真正改變羅斯人的就是把他們叫做俄羅斯的蒙古人。




二 欽察汗國


1217年,這年雨水充沛,草肥馬壯,初秋的晚上,風向南吹,成吉思汗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自治區鄂嫩河)的金頂大帳同諾顏們議事,聽木華黎傳回來金國前線的戰報。


看到節節勝利的戰報,成吉思汗高興地又要了一杯馬奶酒,納牙阿端來馬奶酒說,大汗,今天高興就多喝點,好久不見你這麼高興了。


成吉思汗突然眉頭一皺,眼前跌跌撞撞進來一個蓬頭垢面的人,要不是侍衛的攙扶,估計他很難獨自站穩。來人也不說話,跪下嚎啕大哭。


原來,兩年前成吉思汗鐵木真派出去由維吾爾人和葛邏祿人組成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商隊前往花剌子模國都龍傑赤,締結通商貿易協定。


​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500人,500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途經訛答剌城(在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其領頭是一個印度商人。這人原來一直從事商貿往來,自認為見多識廣,他的確是認識亦納勒術為海兒汗,因為那時候亦納勒術是個普通人。


為了在蒙古人面前裝B,印度商人不稱亦納勒術為海兒汗,仍稱呼他為亦納勒術。亦納勒術心裡不爽,也見財起意,經過私下密謀,將商人誣陷為奸細,下令拘捕全部商人,並報告摩柯末蘇丹。

摩柯末蘇丹命他將商隊拘留,押送玉龍傑赤,但海兒汗自認為有靠山(他是摩柯末蘇丹的表弟,太后的孃家侄兒),於是自作主張,殺了這些商人,私吞了500駝的貨物。他自以為得計,誰知這名侍衛死裡逃生,隻身逃回蒙古草原。


當時的花剌子模位於今日中亞西部的地理區域,位於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也就是今日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兩國的土地上,這時候的俄羅斯人臣服於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鐵木真此時已經統一漠北,稱汗十二年,正在對金國用兵,並且窺視中原。蒙古一直在征戰,掠奪與俘獲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俗話說,口袋裡有錢,腰桿直,再說成吉思汗是什麼人,絕對咽不下這口氣。


不要說是在當時,就是在今天,屠殺一個和平的他國貿易團隊,一定會引起一場大的全面戰爭。


​成吉思汗鐵木真心中已經下定決心要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摩柯末蘇丹。他心中的委屈只能向他心中偉大的不兒罕山訴說,他跪在不兒罕山長生天祈禱,成吉思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殺死499人的仇恨,掠奪500駝貨物的憤怒,還有對玉龍傑赤富有的嚮往促使他下定不遠萬里西征的決定。

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鐵木真在決定進攻的同時不忘記先禮後兵的做法,這也是為了麻痺摩柯末蘇丹,為了自己準備戰爭贏得時間。


成吉思汗派出信奉東正教的穆哈莫德為正使,豁爾赤萬戶為副使的代表團出使花剌子模,成吉思汗鐵木真要求花剌子模交出亦納勒術海兒汗,但因為亦納勒術海兒汗是花剌子模太后的侄兒,當時的摩柯末蘇丹是一個懼怕媽媽的人(今天說起來就是個笑話,一國之主居然像個沒斷奶的孩子),所以花拉子模的摩柯末蘇丹也就做出了不得已的愚蠢決定,拒絕成吉思汗鐵木真提出的賠償損失交出兇手的決定。


更荒謬的是,作為對蒙古的不屑與羞辱,還將兩位使者的鬍鬚剃掉。在穆斯林心中,鬍子代表人的尊嚴(有類似於大清朝的辮子)這個愚蠢的決定引起蒙古帝國的西征。


​1219年,距今也就正好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集結蒙古在草原的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20萬大軍(這也幾乎是所有的力量),親率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以及大將速不臺、者別隨行。


成吉思汗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中亞。


成吉思汗十三年,1220年,訛答剌城破,成吉思汗在撒馬爾罕附近的闊克薩萊把白銀溶解灌入灌進亦納勒術海爾汗的的眼睛裡,為商隊報仇,以警示後人,不要見財起意,(我們現在是不是 應該把這個故事講給特朗普聽一聽)訛答剌城也變成了廢墟

1221年蒙古大軍攻佔玉龍傑赤城,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歷時五年。消滅收編40萬軍隊,奪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在1219年至1221年,蒙古集結重兵攻打花剌子模,它標示著蒙古與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貿易失敗的結果,也是“蒙古西征”的開始。當時雄踞中亞的花剌子模的國境面積相當於印度次大陸的大小。


蒙古第一次西征帶給了伊斯蘭世界太多的毀滅,殘存無幾而驚恐的花剌子模人事後回憶,蒙古兵因血腥屠戮(集數十場作戰)開始惡名昭彰。這場歷時兩年的國與國的戰爭,實際上不純粹是一箇中亞帝國的徹底毀滅,也將成吉思汗的殘忍作戰方式帶到西方:迂迴攻擊;徹底、全面且恐怖,軍隊以武器屠戮民眾。


摩柯末蘇丹在逃亡中死去了,這個自稱天底下最偉大的太陽汗,死的時候連水都沒喝上一口。摩柯末蘇丹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悲劇,缺乏果敢,但是他養了一個好兒子,也就是扎蘭丁。扎蘭丁在戰亂中承襲花剌子模沙和蘇丹稱號。


1221年初,扎蘭丁離開裡海返回舊都玉龍傑赤,花剌子模的突厥族將領素驕模懼扎蘭丁奪其軍權,密謀害之。扎蘭丁得報後,率親信逃出,輾轉到達加茲尼後,在周邊地區募集兵士,並結集約10萬軍隊,進駐八魯灣川(今阿富汗喀布爾以北),扎蘭丁巧妙地利用地形,加上以十萬人對蒙古騎兵三萬人的絕對優勢,這次戰扎蘭丁取得重大對勝利。


八魯灣之戰,是成吉思汗西征以來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失敗,三萬蒙古騎兵僅餘幾百人。成吉思汗當時稱讚扎蘭丁之武勇,並說生兒子就應該有扎蘭丁這樣的才能,通過八魯灣的失敗,成吉思汗覺得自己的幾個兒子勇猛有加,比起扎蘭丁來說少了一些謀略。


​扎蘭丁反擊後,霍拉桑許多城市起而響應,反抗蒙古人壓迫。但扎蘭丁兩部將不和,軍隊分裂,力量削弱,不敢迎戰成吉思汗親自統率的蒙古大軍,乃退至印度河畔。11月,扎蘭丁被者別和速不臺的蒙古軍包圍,激戰後,扎蘭丁躍馬渡河,逃入印度。


1224年蒙古軍退後,扎蘭丁由印度回波斯,向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借兵,先後據有克爾曼、伊斯法汗等地區,阿姆河以西諸川盡為所有,勢力復振。不久,因宿怨與哈里發納斯爾發生爭戰,又出征阿塞拜疆和谷兒只吞併其國土,引起伊斯蘭諸國不滿,扎蘭丁陷於孤立。


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逝於班師途中,征戰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子孫們。


​1228年(速度要快,再過100年,蒙古人的剋星朱元璋就要誕生了),察合臺率蒙古軍進至伊斯法汗,扎蘭丁戰敗,單騎突圍。蒙古軍退後,他仍不重視防範強敵,繼續進行搶掠和擴張戰爭,並出兵攻佔起拉特,侵犯羅姆蘇丹國(位於小亞細亞)。


1230年,被羅姆蘇丹領導的各國聯軍擊敗於額爾佔章,被迫議和而還。這時,蒙古大將拔都奉窩闊臺汗之命統兵征討扎蘭丁,直取大不里士,扎蘭丁倉惶出逃。


在中亞迅速崛起的花剌子模再次遭遇到蒙古軍團,武力即幾乎被剷除殆盡。札蘭丁王子未來得及舉行花剌子模摩訶末王位的登基大典,立即在故國西境重整殘兵。窩闊臺聞訊,派遣者別、朮赤等火速追擊。


1231年春,戰敗的扎蘭丁往更西方的高加索地區逃逸,被殺,花剌子模滅亡。


很多朋友在電視劇裡看到花剌子模的繁榮與富強,怎麼這麼容易被打敗呢?


的確,當時花剌子模在中亞算得上繁榮富足,但是不夠強大。當時,布哈拉和撒馬爾罕歸屬於花刺子模帝國還不到8年,撒馬爾罕城是在受到瘋狂的屠殺後才歸屬的。


在成吉思汗入侵前4年多的時間內,阿富汗地區還未完全歸併於花刺子模帝國(加茲尼城是1216年併入)。西波斯不可爭辯地屬於花刺於模國也僅僅3年的時間(1217年)。


事實上,與部分歷史學家們的文獻不同,在成吉思汗入侵時,還沒有一個真正強大的花剌子模國,而只有一個帝國的胚胎,帝國的輪廓,甚至缺乏國家的骨架。


​1236年,朮赤次子拔都(上陣父子兵)統帥“長子軍”西征,到1240年先後征服了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爾(保加利亞)、伏爾加河和奧卡河地區以及第聶伯河流域的羅斯各公國。被征服的這一廣大地區成為拔都的兀魯思。


從1242年以後稱為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汗國的疆界大致包括:東自額爾齊斯河西部,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裡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錫爾河下游地區,向北臨近北極圈。拔都把伏爾加河地區作為政治中心,在入口處建立了首都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


大家可以放大地圖,看一下成吉思汗當時的豐功偉績。


欽察汗國統治該地區1242年到1480年共計238年,在這期間,現在俄羅斯的主體開始隱現,13世紀末也就是在朮赤攻打花剌子模的那幾年,有一個叫做弗拉基米爾(記住這個名字)大公國分封的莫斯科公國,首都就是現在的莫斯科。


那個時候的俄羅斯人就顯得生性狡猾,莫斯科大公國表面上臣服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暗地裡不臣之心顯現有餘,後來拒絕納貢,本身欽察汗國境內居民成分複雜,社會發展水平不一。


這時候,中原連年征戰,蒙古帝國內部矛盾更加嚴峻,成吉思汗的後人們還相互死掐。蒙古帝國已經衰落,1368年年初,40歲的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同年秋天攻佔元大都(北京)元朝滅亡。與此同一時期,欽察汗國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興起的白帳汗國所取代,而後俄羅斯開始崛起,蒙古人在中、東歐、西、北亞逐漸失去了影響力。


1472年,阿合馬汗(回回人)發動了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戰爭以阿合馬的戰敗而告終。


​1480年,統治莫斯科公國的是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拒絕向蒙古汗國納貢,阿合馬汗再次出兵進攻莫斯科公國,強迫其納貢。


由於阿合馬汗的同盟軍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致使阿合馬汗到烏格拉河後撤兵,回到伏爾加河下游時,被諾該帳汗國人殺死,蒙古人對羅斯公國的統治到此結束。

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莫斯科公國主導的克里米亞汗國擊敗,欽察汗國滅亡。

相比之下,欽察汗國比元朝要幸運得多(在這期間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早已滅亡),蒙古人入入主中原不到100年。


今天的俄羅斯人再尿性,也無法改寫這段歷史,準確的說,沒有蒙古大軍的西征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就不可能有今天俄羅斯世界之最的版圖。




三 伊凡三世


話說在欽察汗國風雨飄蕩的1472年11月份,莫斯科大公國第二次慶祝伊凡大公的婚禮。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

伊凡七歲那年,父親瓦西里二世在諸羅斯城邦的大公女兒中,選中了特維爾大公的女兒瑪麗婭作為伊凡未來的妻子。特維爾大公沒有表示反對,各自心裡都有小算盤,因為這樁婚姻象徵著莫斯科大公國和特維爾公國的和解。


在伊凡即位後發兵攻打喀山汗國那年,瑪麗婭突然暴病身亡。伊凡本打算在戰事結束後,在羅斯諸城邦中找一個妻子,但羅馬天主教教廷出人意料地遣使來莫斯科,提出和索菲婭公主聯姻。

​往後說說,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395年1月17日~1453年5月29日)滅亡。


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弟弟帶著自己的女兒索菲婭,逃往羅馬天主教教廷避難。面對擴張勢頭咄咄逼人的土耳其,意大利首先感到焦慮,因為在奪取君士坦丁堡、滅掉拜占庭帝國之後,土耳其人攻佔了巴爾幹半島,直接威脅著意大利各國的東部邊界。


羅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想通過聯姻這種方式,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義,說服莫斯科大公國在北線向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發動戰爭,以減緩歐洲所面對的土耳其的威脅。


此外,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以莫斯科為首的羅斯諸城邦成為東正教的最後支柱,而羅馬天主教教廷一直試圖將已經分裂達千年之久的天主教和東正教合二為一,建立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統一的基督教會。


所以把索菲婭公主嫁到莫斯科大公國,鞏固歐洲西部和歐洲東部的莫斯科之間的聯繫,將為兩教合併打下基礎。


​很快就傳來了伊凡三世對教皇提議的回信。伊凡三世表示同意這樁婚事,但伊凡三世派來的特使提出一個條件:伊凡三世和索菲婭公主所生子女,不得繼承莫斯科大公之位。後來發生的事情足可以證明,伊凡三世還是有先見之明。


索菲婭公主沒有絲毫的猶豫,一口答應下來,心裡盤算著尚未再說,一個沒落的公主,能夠搭上伊凡三世這個官三代,估計當時整個俄羅斯女人都渴望,就像今天的普京,有幾個俄羅斯女人不像嫁給他呢。


據史書記載,索菲婭公主為人非常聰明,同時有很強的政治野心


在繼續留在羅馬教庭,寄人籬下和遠嫁不為人知的莫斯科大公國,實現政治抱負之間,索菲婭公主選擇了後者。在當時的歐洲人心目中,羅斯諸城邦雖然也信仰基督教,但那裡經濟落後,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居民屬於半開化的野蠻人,比起韃靼人來,文明程度高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都驚訝於索菲婭公主的決定。估計索菲亞公主當時心裡想的正如周星馳在電影裡的臺詞,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每個人都心懷鬼胎,遠在莫斯科的伊凡三世天天在克林姆林城堡裡焦急而又熱切地等待索菲婭公主的到來。


迎娶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在法律上意味著莫斯科大公國成為拜占庭的合法繼承人,莫斯科大公國至少在名義上從此可以成為羅斯諸城邦的首都,而伊凡三世的地位也將由大公而變成各個城邦統一起來的國君,而羅斯諸城邦可以名正言順地併入莫斯科版圖。


至於西斯科特四世希望莫斯科大公國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義,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則這個想法實在過於天真。


對莫斯科大公國來講,首要的戰略目標是統一羅斯諸城邦,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抵禦外敵入侵,而不是以拯救宗教的名義,貿然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


此外莫斯科大公國在當時也不具備和土耳其交戰的能力,至少要首先征服南方草原上的克里木汗國和哥薩克人,在當時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目標。


經過長時間的旅途,索菲亞公主抵達莫斯科。11月份,在莫斯科舉行了伊凡三世和索菲婭公主的盛大婚禮。


索菲亞果然天生麗質,而且識文斷字,雖然伊凡三世也是見過世面的,但是在索菲亞公主面前,他略顯粗俗。


​在索菲婭加入莫斯科大公國以後,莫斯科大公國名正言順地稱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國徽也就成為俄羅斯的國徽,從此雙頭鷹也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象徵(連國徽都是竊取的,請原諒我我不友好的笑了)。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俄羅斯就是第三個羅馬帝國的說法,這在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成為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的一個主要方面。


終於知道俄羅斯人的胃口大的原因了吧。


伊凡三世不滿足於莫斯科大公這個稱號,但又不想自稱國王,在正式文件中,他完整的自稱是“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因此是第一位號稱全俄君主的統治者。


​索菲婭公主嫁入莫斯科的時候,帶來了大量的書籍,都是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前夕從君士坦丁堡搶運出來的。一方面,這批書籍對俄羅斯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國對拜占庭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這一點上說,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帝國的觀點還是有一定根據的。自從索菲婭來了以後,莫斯科大公國的宮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國的標準作了改革,從此莫斯科大公國的各種規章禮儀日漸完整,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宮廷內舉行的各種儀式也要求進退有節,因而更加莊嚴更加隆重,體現出大國風度。


索菲婭對宮廷制度的改革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守舊的大臣們採取消極對抗的辦法,對很多革新舉措拖延或者找各種藉口不予執行。


索菲婭是一個政治野心很強的人,所以她逐漸認識到,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必須擺脫“外人”的形象,必須得到莫斯科臣民 的愛戴。而想要做到這一點,第一件事就是:必須為伊凡三世生個兒子。


伊凡三世也有這個願望,但他只是喜歡男孩而已。


1474年,即伊凡三世和索菲婭公主婚後兩年,索菲婭公主終於生下了和伊凡的第一個孩子,是一位公主。讓反對俄羅斯的貴族們感到高興的是,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索菲婭的兩個孩子還是公主。


索菲婭不停地禱告,希望能生一個兒子。


​最終在1479年3月26日凌晨,索菲婭和伊凡的第一個兒子出世了。伊凡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把孩子叫作瓦西里。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索菲婭又為伊凡生了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這樣,伊凡三世和索菲婭公主一共生養了十二位子女。索菲婭野心很大,對長子瓦西里給予很大希望,她希望瓦西里能夠代替伊凡和前妻所生的兒子伊萬,成為莫斯科大公。


但是伊凡三世從未想到過廢黜王儲,所以索菲婭決定待機而動。


伊凡三世無疑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成功的統治者之一,因為他將俄羅斯東北部各獨立公國集合到莫斯科周圍。在位期間,雅羅斯拉夫爾和羅斯托夫公國、維亞特卡、大彼爾姆、特維爾、諾夫哥羅德等地最終合併為統一國家。


伊凡三世是第一位獲得全俄君主稱號的俄羅斯大公,也是打破俄羅斯人枷鎖的解放者——1480年的烏格拉河對峙(前面提到的拒絕向欽察汗國繼續納貢事件,與阿合馬汗對峙)勝利標誌著俄羅斯真正獲得獨立自主。


伊凡三世聘請意大利建築師翻新他們祖上幾百年的那個泥土結構的城堡,修建克里姆林宮建築群的主體部分,今天我們仍能領略其雄偉壯麗。此後500多年直到至今,這片土地的統治者依舊在這裡辦公。


​克林姆林宮在俄語中是內城的意思,在蒙古語中意思是堡壘的意思,看起來還是受到被統治的文化影響。此外,伊凡三世熱衷於建設,他在位期間,僅莫斯科一地就建造了大小教堂約25座。

在烏格拉對峙伊凡三世取得勝利之後,伊凡三世持續統一大業。很快,伊凡三世確定了下一個目標,特維爾大公國。特維爾大公國在莫斯科西北方向不到200公里處,可以稱得上是莫斯科的西北門戶。


伊凡三世1484年,伊凡三世獲悉,特維爾大公米哈伊爾同莫斯科的勁敵立陶宛大公卡西米爾四世私交甚深,此外還娶了卡西米爾四世的孫女為妻。伊凡三世以此為藉口,向特維爾公國宣戰。

莫斯科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特維爾。大公米哈伊爾希望立陶宛能夠出動援軍,擊退莫斯科軍隊,但這次如同以往,卡西米爾四世仍舊不願意和莫斯科發生衝突。


米哈伊爾無奈,只好向伊凡三世請降。伊凡三世接受了投降,米哈伊爾同時也保證中斷和立陶宛的關係。但是第二年伊凡三世的手下就抓獲了米哈伊爾派往立陶宛的信使。


這一次伊凡三世決定徹底佔領特維爾(現在俄羅斯的特維爾州,伏爾加河邊上)。


​同年9月8日,莫斯科軍隊包圍了特維爾,10日莫斯科軍隊佔領特維爾外城。第二天城中的貴族們紛紛來到伊凡三世的軍營中,懇請伊凡三世原諒並向伊凡宣誓效忠,當夜特維爾大公米哈伊爾逃往立陶宛。


9月12日,特維爾人在主教帶領下,傾城而出,向伊凡三世投降並宣誓效忠。伊凡將自己的長子,也就是王儲伊萬冊封為新的特維爾大公,此後特維爾的領地逐漸併入莫斯科版圖(確實是跟成吉思汗學的這一招)。


伊凡三世相繼在各個城邦指派代表莫斯科的地方官,各個公國的獨立性喪失,逐漸形成了以莫斯科為首都的新型的俄羅斯國家。


在這一時期,喀山汗國(欽察汗國滅亡後殘餘勢力組建的)勢力日益衰退,莫斯科大公國大力扶植汗國中的親莫斯科勢力,終於在1487年把親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扶上汗位。


這樣,在俄羅斯東部邊界上出現了兩個受莫斯科控制的汗國,彈丸之地的卡西莫夫汗國和喀山汗國。接下來伊凡三世把莫斯科的勢力滲透到烏拉爾山西部地區,相繼征服了彼爾姆,沃古爾,維亞特卡等地。


短短十幾年時間裡,莫斯科大公國一躍成為東歐平原上的一個大國


1486年,一個居住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西利西亞人,尼古拉·波佩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莫斯科大公國。回到歐洲後,波佩裡向歐洲人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


在此前歐洲人普遍以為莫斯科大公國是和韃靼人類似的半開化民族,處於立陶宛大公國統治之下;波佩裡的講述無疑是給充滿偏見的歐洲人上了一堂課。莫斯科大公國的強大,伊凡三世的富有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489年,波佩裡再次來到莫斯科大公國,覲見伊凡三世,這一次,他是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的名義前來莫斯科的。


在莫斯科,為了避人耳目,波佩爾秘密覲見了伊凡三世,並帶來了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如果伊凡三世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請求冊封為王,則腓特烈三世將滿足伊凡三世的這個請求。


按照當時統治整個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的邏輯,向帝國皇帝請求冊封成為國王,是“名正言順”地獲得一方領土統治權、獲得歐洲認可其統治合法的一途徑。


當然,獲得神聖羅馬帝國冊封,從本質上講,是用歐洲對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法律承認換取形式上對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庸地位。


伊凡三世不需要這種承認,當然更不會屈尊於他人。儘管伊凡三世對歐洲君主們的傲慢和無知頗不以為然,但他還是做出了謙虛但不失尊嚴的回答:“上帝俯垂,祖宗蔭庇;朕以寡德,得承大統。惟君權神授,自古皆然;父祖皆仰承天運,未敢以執鐙而求全。故先人之所不為者,亦為朕所不欲也。”


這就是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因為上帝恩典而成為大公,不是靠誰冊封而繼位的,所以伊凡三世也不想得到別人的冊封和承認(這個有些吹噓成份,伊凡三世的父親瓦西里二世的大公位子就是靠著蒙古人的欽察汗國的誥命得來的)。


伊凡三世覺得這還不夠,特意委託波佩爾代為轉達了一封給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國書,在這份重要的對外文件中,伊凡三世自稱“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這就表明,伊凡三世不是什麼等待冊封的國王,而是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國君。


在伊凡三世看來,這對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是比較客氣的了,對其它周邊的小國,伊凡三世偶爾兩次自稱“沙皇”了。


​1487年間,正是莫斯科和立陶宛大公國第一次戰爭時期。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開疆拓土,首要目標就是把所有俄羅斯城邦納入自己版圖,哪怕這些城邦位於立陶宛大公國統治之下,也要冒著和立陶宛開戰的風險,達到自己預定的軍事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懾於立陶宛大公國的軍事實力,伊凡三世也不敢貿然大打出手。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戰爭,伊凡採取了“小步快跑”的戰略,加緊了在西部、西北和西南邊境上的蠶食活動。


伊凡三世宣佈,只要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國承認以莫斯科大公國為首都的俄羅斯的主權,願意削去公國藩號,併入俄羅斯版圖,那麼莫斯科只保留在這些公國的國防和外交權力,同時允許原有的大公們保留自己的領地以及領地上所有財產。莫斯科大公國只向這些公國派出數量不多的軍隊,用於“保護”公國們有可能遭到的外來侵略。


這樣,伊凡三世逐漸不再親自率領軍隊,征討周邊的大小公國,而是通過掌握外交和國防權力、向各地派駐軍隊、任命督軍的方式進行領土擴張。在這一時期,伊凡三世外交和軍事並用的手段發揮了效力:以別廖夫大公國等為首的西部城邦紛紛前來投降。


1492年,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卡西米爾四世逝世。卡西米爾的兩個兒子瓜分了原本統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長子成為波蘭國王,次子亞歷山大成為立陶宛大公。


王國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軍事實力,立陶宛實際上已經無力抵抗莫斯科的軍隊了。伊凡三世看到了一個擴大疆土的良機。他立即聯絡南方的克里木汗國(1430年-1483年,欽察汗國滅亡後衍生的幾個小汗國其中一個,主要收入靠販賣奴隸),共同發兵進攻立陶宛。


戰爭剛開始,莫斯科的軍隊就深入立陶宛領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城邦。與歷次戰爭不同,這次伊凡三世不是親自領兵,而是像所有大國君主表現得那樣,為各路軍隊指定率兵作戰的將領,事先為這些將軍們下達戰略目標,同時在每佔領一個城市以後,還要從莫斯科指派一個督軍前往統治。

伊凡三世還是採用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並用的策略,在加強對立陶宛軍事打擊的同時,還向克里木汗國、羅馬天主教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各國王國派出外交代表,對莫斯科的軍事行動做出解釋。


這些代表們稱,莫斯科軍隊佔領的城邦,原本就是羅斯城邦,居民以斯拉夫人為主,而且這些城邦原來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間搖擺不定,所以伊凡三世的軍事行動是鞏固俄羅斯國家邊疆的合法舉動。


伊凡三世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巨大成功。莫斯科的軍隊佔領了梅曉夫斯克、謝爾佩伊斯克、維亞濟馬、梅採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雙方停戰。


亞歷山大認為他獨自無力和莫斯科對抗,於是想通過聯姻和莫斯科達成和解,保護自己的領土。亞歷山大派人向伊凡三世提親,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長女為妻。談判持續到了1494年,伊凡三世勉強答應了亞歷山德的請求。


當年2月5日,伊凡三世和亞歷山大簽訂和約,立陶宛承認莫斯科對梅曉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權,伊凡三世同意把長女嫁給亞歷山大為妻。


自古以來的歷史證明,聯姻這種政治婚姻並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新婚的亞歷山大和妻子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長女離開立陶宛回到了莫斯科。立陶宛和莫斯科邊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紛紛倒向莫斯科,雙方鬥爭加劇,短暫的和平關係無法繼續維持下去。


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間終於爆發了全面戰爭。戰爭開始後,莫斯科在南方的盟友克里木汗國全力而出,極大程度上促成了莫斯科在軍事上的成功。


烏克蘭各個城邦的大公們懾於莫斯科和克里木汗國雙重打擊的威脅,紛紛向莫斯科宣誓效忠,甘願成為莫斯科大公國的藩屬。


在伊凡三世準備在開疆拓土方面大展宏圖之際,家裡出現了重大變故,瓦西里反叛,投奔立陶宛。


說來話長,十年前,也就是1490年,伊凡三世的長子、莫斯科大公國王儲伊萬患病臥床。前面說了伊萬是伊凡三世和前妻,也就是特維爾大公的女兒瑪麗婭所生,當年這門親事還是伊凡三世在七歲時由父親做主定下來的。


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拜占庭公主索菲婭,在法律上是伊萬的後母,向伊萬推薦了她身邊最好的一位拜占庭醫生,還是當年索菲婭嫁入莫斯科時從羅馬一起帶過來的。過了兩個月,王儲伊萬不治身亡。


公國內頓時傳言四起,說索菲婭公主借治病為名,謀殺了伊萬,以便索菲婭和伊凡三世的長子瓦西里三世能夠成為王儲,繼位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遷怒於索菲婭,認為是索菲婭在幕後策劃了王儲之死的陰謀。但是沒有真憑實據,伊凡三世只能把治病的醫生處死。


為了安撫伊萬的妻子葉蓮娜和城中貴族們,伊凡三世宣佈,將孫子,也就是伊萬的兒子,年幼的季米特里(1483年生)立為王儲。


後妻索菲亞希望自己的兒子瓦西里(1479年生)為繼承人,於是一場宮廷陰謀在秘密地醞釀之中。陰謀敗露後,索菲亞和瓦西里遭到貶逐和監禁。


1498年,伊凡三世為孫子季米特里舉行了加冕儀式。


1500年,瓦西里反叛,投奔立陶宛。伊凡三世為了大局考慮,不得不做出讓步,於1502年授給瓦西里大公稱號,並監禁了季米特里和他的母親。


瓦西里三世即位之後,繼續伊凡三世的開拓疆土的事業。在西線,莫斯科軍隊節節勝利,在同立陶宛戰爭中佔領的土地面積相當於當時立陶宛的三分之一領土。


1503年,在丟掉了19個城邦、70多處領地、22個城鎮和13個鄉鎮之後,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向莫斯科求和。雙方再次簽訂和約,切爾尼戈夫、普季弗利、戈梅利、布良斯克等城邦併入俄羅斯版圖。


這時的局勢對莫斯科公國極為有利:在西線的正面是要塞斯摩稜斯克,莫斯科軍隊駐紮地距離立陶宛首都維爾諾(現維爾紐斯)400公里處;在北線以諾夫哥羅德為依託,可以居高臨下從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一線自北向南對立陶宛發動進攻。


1505年10月27日,新裝修的克林姆林宮的油漆味還沒完全散發,大權旁落的伊凡三世在抑鬱中撒手人寰,終年65歲。


這一年,1505年,明朝弘治18年,明朝36歲的孝宗皇帝大行歸西,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

這一年,1505年,我國八達嶺長城關城建成,大明帝國北部邊防更加鞏固了一些。京城鎖鑰八達嶺長城的關城在這一年建成。在與外界隔絕、主要是一種文明自我演進的時代,這種做法是理性的,也是最佳的選擇。然則,等到了另一種文明發起挑戰之時,這種做法就顯示出了局限性,它無法接受到刺激的訊號,也無法提前適應新的挑戰。隨之而來的,便是落後捱打,於是早先最佳的政策便被後人歸之為“閉關鎖國”了。不過八達嶺長城帶給我們今天和平年代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這一年,1505年,麥哲倫開始遠洋航行,之前的幾年,他們往西抵達了巴西,並把那裡宣佈為自己的殖民地,往東繞過了好望角,找到了開往東方的通道。等17年之後,他的艦隊完成了首次環球遠航,他們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征服印度、壟斷香料貿易,另一個就是傳播基督教。由此,有人把他們稱作“右手拿劍,左手拿十字架”的征服者。


阿爾梅達的征服之旅是基本成功的,雖然他自己在幾年之後返航時死於南非土人之手。他控制了整個東非海岸的與阿拉伯和印度的貿易,在印度柯欽建立了殖民政權,在東方立穩了繼續擴張的腳跟。在隨後的幾年裡,葡萄牙人擊敗了競爭對手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開始稱霸印度洋。


這一年,1505年,是哥倫布人生極為黯淡的一年。他剛剛結束了第四次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遠航,抱著病弱的身體回到了故土。


這一年,1505年,英格蘭的亨利七世去世,亨利七世授權組建了“貿易商行”,促進商業貿易的發展。一百年之後的英國成為了海上霸主,一百五十年之後的英國就開創了全新的時代。

這一年,1505年,英國劍橋大學第一所學院成立。


伊凡三世在位4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莫斯科大公國,後期已經是以莫斯科為首都的俄羅斯的版圖擴大了六倍。


16世紀初期俄羅斯的西部邊界已經擴展到歐洲,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戈梅利-切爾尼科夫一線的第聶伯河沿岸已經成為俄羅斯的領土,在南方和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克里木汗國接壤,俄羅斯的勢力發展到了頓河中下游。


俄羅斯的東部邊界在伊凡三世發動的一系列軍事和外交攻勢後,喀山汗國已經完全成為莫斯科的藩屬國,俄羅斯的勢力還越過喀山汗國,抵達彼爾姆一帶的烏拉爾山區,再向東就是西伯利亞汗國的領地。


在北方,當諾夫哥羅德併入俄羅斯版圖後,莫斯科的勢力也隨之擴張到和瑞典相鄰的卡累利阿地區。這樣,在瓦西里三世即位時,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已經和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歐洲中西部不相上下,成為地處歐洲東部邊緣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歐洲大陸上的東西兩個不同文明的劃分已經初現倪端。


伊凡三世的外交成就和其軍事成功相伴而行,外交成就對俄羅斯國家的發展發揮了軍事力量無法達到的長遠和巨大的影響。


首先莫斯科沒有附和羅馬天主教教廷以拯救基督教的名義,建立反奧斯曼帝國聯盟的提議,反而和奧斯曼帝國保持著良好的經貿關係,這保證了俄羅斯在黑海沿岸的貿易順暢;接著和立窩尼亞騎士團控制下的漢薩同盟簽訂貿易協定,充分發揮了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等城邦對外貿易的優勢,保障了俄羅斯商人們在波羅的海沿岸通商的順暢。


此後伊凡三世利用北歐諸國對抗北方強國瑞典的心理,又和英國支持下的丹麥簽訂通商貿易協定,並使用軍事手段,一再削弱立陶宛和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實力,逼迫立窩尼亞放棄漢薩同盟,奪得了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從而把曾經稱雄一時的立陶宛變成莫斯科對外交往的一個棋子。


並且和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各個王國、羅馬天主教教廷、克里木汗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等遠鄰保持的良好關係,使得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為俄羅斯帶來了鉅額財富,這是俄羅斯得以鞏固發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最為重要的是,莫斯科大公國擺脫了長達240餘年的異族統治,獲得獨立。獲得新生的莫斯科以拜占庭帝國繼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國際舞臺,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征服了以莫斯科為中心,方圓千里的廣闊領土。


這個15世紀初期還是東歐平原上偏安一隅的大公國,在16世紀初期一躍成為歐洲地區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 瓦西里三世


1505年,老爸伊萬三世知道瓦西里與他老媽索菲婭不是什麼好人,臨終前特意囑咐瓦西里,也算得上是哀求,一定要照顧好被廢黜的德米特里,也就是伊凡三世的孫子,被瓦西里娘倆害死的伊萬王儲的兒子。希望瓦西里不計前嫌,不要因為德米特里與其爭奪過大公位子,就加害於德米特里。


瓦西里向父親做下了保證,發誓賭咒會善待自己的侄兒。


10月末,風雲一世、第一個號稱"全俄君主"的伊凡三世病逝。伊凡三世剛剛過世,瓦西里就違背諾言,派人把德米特里抓起來,關進了監獄。1508年,德米特里死在獄中。


索菲婭不遺餘力將兒子瓦西里推上大公位在先,瓦西里三世將親侄子德米特里投入監獄致死在後,兩次出爾反爾,違背諾言,使得瓦西里和他的母親索菲婭在貴族們眼中成為不折不扣的篡位者。


和生於憂患、生性謹慎的伊凡三世相比,瓦西里生於王侯之家,自幼就習慣於一呼百應,高高在上,而且在性格上很像他的母親,作風專斷,疑心很重。


他即位後也沒能擺脫母親索菲婭和拜占庭近臣的影響,這使得城中的貴族對瓦西里三世更加不滿。對這部分貴族,瓦西里三世並沒有採取相對溫和的寬撫政策,做一些籠絡人心的工作,相反採取了高壓政策,對稍有不滿的貴族大加打壓。


在處理內政外交問題上,瓦西里三世也不是按照傳統,聽取貴族們的意見,而是和周圍的幾個近臣私下裡做約定;即便召集貴族杜馬議事,也是走走過場,聽不得反面意見。這一方面是在因為當年在爭奪王位時,瓦西里對莫斯科貴族們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另一方面確實也是由於瓦西里三世為人專橫武斷。


最終大貴族們對莫斯科大公離心離德,由此產生了嚴重後果。


瓦西里三世即位伊始,就開始了他父親伊凡三世的未竟事業--繼續開疆拓土,把所有周圍的城邦併入莫斯科版圖,建立一個統一的俄羅斯。瓦西里三世的首要目標就是把西部邊境上的所有俄羅斯城邦納入本土,用武力讓立陶宛和邊境上的小公國承認他這個"全俄君主"的稱號。


和伊凡三世相比,瓦西里三世不是有耐心地採取軍事和外交手段並用的策略,而是注重軍事擴張,這樣就和原來的盟國克里木汗國關係逐漸冷淡,伊凡三世在位時的外交成果沒有得到有效鞏固。


在西線,莫斯科軍隊徹底擊敗立陶宛軍隊後,立陶宛被迫求和,讓出大片領土。1503年,雙方宣佈停戰。在西線穩定後,瓦西里三世不滿足於東部喀山汗國的藩屬地位,決定徹底將喀山汗國納入莫斯科版圖。


1506年,瓦西里三世藉口喀山汗國的穆哈默德·阿明汗違反此前簽署的和約,發兵喀山汗國。但結果莫斯科軍隊出征不利,還導致喀山汗國與莫斯科大公國反目成仇。


第一次東征瓦西里三世鎩羽而歸,喀山汗王穆哈默德·阿明只是在明面上表示要臣服於莫斯科。瓦西里三世剛剛撤兵,喀山汗國暗中聯絡克里木汗國、立陶宛大公國等,開始共同反對莫斯科。喀山汗國和克里木汗國的結盟,對莫斯科構成了潛在的巨大軍事威脅。


在這一年,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去世。繼位的是他的弟弟,史稱西格蒙德一世。西格蒙德一世剛剛即位,就要求莫斯科大公國歸還此前佔領的城邦和土地。這一要求的結果就是雙方的再一次戰爭。


戰爭剛開始,立陶宛大公國內一位非常富有、非常有影響的貴族米哈伊爾·格林斯基就倒向瓦西里三世。格林斯基的反戈一擊給立陶宛帶來了沉重打擊,格林斯基的軍隊佔領了大片立陶宛領土。

情急之中,立陶宛向盟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和立窩尼亞求助,但是這些盟國袖手旁觀,誰也沒有發兵援助。立陶宛獨木難支,再次戰敗,只得和莫斯科簽訂和約,承認了莫斯科對此前佔領的城邦和土地的主權,但是莫斯科一方也放棄了格林斯基佔領的立陶宛領土。


1509年至1510年間,瓦西里三世花了很大精力才把普斯科夫(現在的普斯科夫州,靠近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徹底併入莫斯科版圖。實際上,在瓦西里還是王儲時,伊凡三世就把普斯科夫作為領地,封給了瓦西里;在此期間瓦西里三世的主要任務是把原有的普斯科夫領地分割並重新劃分,接著就是著手進行領地內的居民的同化工作。


在普斯科夫之後,瓦西里三世開始著手佔領斯摩稜斯克(現在的斯摩稜斯克州)的準備。


1512年,瓦西里三世帶領大軍親征斯摩稜斯克,企圖一舉拿下這個西部邊疆上的重鎮。正當前方戰局僵持不下時,背後傳來噩耗,克里木汗國大舉入侵,已經深入莫斯科腹地。


伊凡三世統治末期,莫斯科大公國和克里木汗國大體上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克里木汗國韃靼軍隊保留了遊牧民族"打草谷"的傳統,頻繁侵襲立陶宛公國、烏克蘭諸城邦和莫斯科公國南部的城市和鄉鎮,侵襲的主要目的就是搶奪人口和財產。


欽察汗國分崩離析之後,韃靼人建立的幾個汗國,尤其是克里木汗國,掠奪人口、販賣奴隸不僅是傳統生活方式,更是一項主要財政來源。


韃靼人的軍隊深諳侵襲之道:通常派出大隊輕騎兵深入敵境腹地數百里,然後兜個圈子往回返,沿途掠奪所經過的城鎮鄉村。因為韃靼人行動迅猛,兵鋒凌厲,故而莫斯科南部邊境上的防禦通常如同虛設,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克里木汗國掠奪的對象主要是烏克蘭人、波蘭人和俄羅斯人,這些被俘人口隨後被當作奴隸出售到土耳其、中東甚至歐洲國家。在克里木汗立國之初的十四世紀直至十六世紀末的200餘年中,克里木韃靼人共販賣了多達三百萬名奴隸。


瓦西里三世即位後,忙於在西部邊境上開疆拓土,對克里木汗國的入侵暫時採取了消極的防禦措施,主要是以鞏固邊境城防,每年徵派數萬人的軍隊前往邊疆地區服役,此外還向克里木汗國繳納歲幣,以求自保。要是他老爹在天有靈,也會被氣得下地獄。


1478年,克里木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蒙哥吉雷汗實際上成為奧斯曼帝國在克里木半島地區的代理人。


1512年,克里木汗國突然進攻莫斯科,原因是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一世用15000個金幣,買通了克里木的蒙哥吉雷汗。正在前線的瓦西里三世來不及調兵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佔了梁贊。

莫斯科軍隊進行了有效的抵抗,蒙哥吉雷汗也無心戀戰,在大肆掠奪後撤軍。從此莫斯科大公國和克里木汗國之間正式成為敵對關係。


瓦西里三世把吞併所有俄羅斯城邦作為頭等重任,就是克里木韃靼人的入侵也沒能使瓦西里三世從斯摩稜斯克前線撤兵。果然,瓦西里的專注終於得到了豐厚的收穫。


在克里木汗國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瓦西里三世仍舊抓住斯摩稜斯克不放。可儘管瓦西里親自率軍,衝上前線,但堅固的斯摩稜斯克還是久攻不下。瓦西里無奈,只好將斯摩稜斯克圍困起來,直至城中彈盡糧絕為止。


1514年,堅持了兩年的斯摩稜斯克實在守不下去了,最後舉城出降。瓦西里三世效仿其父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時的做法,委派了一位督軍--舒伊斯基大公管理這座新接手的城市,隨後撤軍返回莫斯科。


瓦西里三世剛剛撤軍,城中的教會和部分貴族就暗中私通立陶宛,請求趁瓦西里撤軍之際,反攻斯摩稜斯克。舒伊斯基截獲了立陶宛方面傳回來的書信,因而發覺了城中貴族策劃的陰謀。因形勢危急,舒伊斯基未及通報瓦西里三世,只能自作主張,傳令將所有陰謀參與者抓起來處死,同時組織城防,準備應對立陶宛軍隊的進攻。


立陶宛軍隊開始反攻後,發現舒伊斯基嚴陣以待,原有的突襲計劃未能得以實現。瓦西里三世聞訊城中變故,也派軍隊回援,雙方在斯摩稜斯克攻防換手,戰局重啟。二次交手的戰局日漸陷入膠著狀態,雖然莫斯科軍一度慘敗於奧爾沙會戰,但終究保住了斯摩稜斯克的控制權。


15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派出特使,前往兩國進行外交斡旋。莫斯科和立陶宛都堅持對斯摩稜斯克的主權,外交斡旋未果。


僵持到了1520年,雙方最終達成和解,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停戰協定。雖然立陶宛始終沒有承認莫斯科對斯摩稜斯克的主權,但是莫斯科對該城的有效佔領,使得瓦西里三世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主權。


瓦西里三世不再向這些城市派遣督軍,而是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手段:移民。他下令將普斯科夫、斯摩稜斯克等地居民大批遷往莫斯科領地居住,而大批的原莫斯科領地上的居民被遷往這些新佔領的土地。


除此以外,還是採用老辦法,把原有的行政區劃打亂,重新劃分,直接把這些地區劃入莫斯科的行政管轄。對於其他一些城邦的大公們,比如梁贊等地和其他一些小城邦,瓦西里三世的手段更為直接:下令讓他們來莫斯科,直接宣佈接管他們的領地。


對態度比較好的,就在別處賞一塊領地;對反應比較激烈的,該殺的殺,該關的關,毫不留情地剝奪了這些大貴族的領地。對自己家的親戚,瓦西里三世也不肯放過。


伊凡三世在外擁有領地的表兄弟相繼早逝,沒有後裔,瓦西里三世就名正言順地親領這些城邦,其他兄弟的城邦也要收回,不過採取的手段相對溫和,用別處的領地作為交換,原有城邦收歸莫斯科所有。


通過這些手段,沃羅茨科耶、卡盧加、烏戈利茨、梁贊、謝維爾斯科耶-諾夫哥羅德等城邦相繼併入俄羅斯版圖。經過數年經營,這時候雛形初現的俄羅斯看起來才像是以莫斯科為首都的統一國家。


1526年,瓦西里三世宣佈與原配妻子離婚。瓦西里的原配妻子薩布羅娃不能生育,但莫斯科大公國不能沒有繼承人。這一年,瓦西里三世娶了格林斯基大公的女兒葉蓮娜為妻。


1530年,瓦西里和葉蓮娜的第一個兒子出生,為了紀念父親伊凡三世,瓦西里將長子也起名為伊凡(還算有點良心,終於辦了一件人事),並立為王儲。


這一舉動遭到了教會和很多貴族的反對: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大公不可再婚,再婚後所生子女也不能得到正式承認,自然更不能立為王儲。但是在瓦西里三世的獨裁統制下,反對派的聲音很快就被壓制下去。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在莫斯科病逝。三歲的幼子伊凡即位,史稱伊凡四世,即後來的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年幼,故而在親政之前,由母親葉蓮娜攝政。




五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的母親葉蓮娜是蒙古欽察汗國大汗的後裔,嫁給了年近50仍未有子嗣的瓦西里三世之後,終於生下了繼承人,伊凡四世出生時正好電閃雷鳴,因此被稱為伊凡雷帝,但他這個名字恐怕更主要來源於後來一次次令人震破膽的大清洗。蒙古人熱衷於擴張領土的天性,也由葉蓮娜傳給了伊凡四世。


沙皇是混血兒。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遺詔由葉蓮娜同七位大貴族組成攝政會議,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葉蓮娜很快就與許多大貴族水火不容,她廢除了攝政會議,獨攬大權,並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兩個弟弟。1538年,葉蓮娜猝然離世,據傳為政敵所毒死,這一年,伊凡四世剛剛8歲。


伊凡四世從小就顯示出嗜血的一面,喜愛折磨小動物並看著其殘忍地死去。13歲時曾使其保護人舒伊斯基讓狗咬死。


葉蓮娜死後,她的兄弟格林斯基擊敗政敵,繼續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災引起的民變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了前臺,以他獨特的方式統治這個國家。


1547年,才17歲的伊凡四世實行獨裁統治,這絕對算得上牛B.對內政策的方針是反對大貴族分立主義,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建立了中央集權。


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開始了俄羅斯對外的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併,然後又吞併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


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之前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強於俄羅斯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而且,攻滅喀山汗國,為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併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了道路。


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579年被佔領。1572年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里木汗國政權。當時位於中東地區、並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地區,而粉碎克里木汗國給奧斯曼帝國的迎頭痛擊,挫敗了奧斯曼帝國統治俄羅斯及東歐的圖謀。


以英國船開闢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於鄰近國家波蘭、立陶宛、丹麥、瑞典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1556年,沙皇(伊凡四世)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鄰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兵買馬,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


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託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屢屢發生激烈衝突。


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繫,鼓動他入夥,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展疆土效犬馬之勞。


1581年,經過長期謀劃準備,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隊伍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皇俄國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託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


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


沙皇俄國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鬥爭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

至此,沙皇俄國最終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汗國。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伊凡四世作為軍事家統帥活動的特點是,戰略企圖大膽,實施企圖果斷,這一點今天的普京與他相同。他親自領導軍隊參加了喀山遠征(1545~1552)、波洛茨克遠征(1563)、1572年和1577年兩次立窩尼亞遠征,戰場上的伊凡四世十分勇敢。


在戰略方面遵循的方針,是連續打擊敵人,動員國家和軍隊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準備。在保障了羅斯東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做好其南面的防禦(在克里木韃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邊界配系)之後,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對付立窩尼亞騎土團。


馬克思指出:“他(伊凡四世)反對立窩尼亞的企圖是頑強的,其自覺的目的是為羅斯爭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向歐洲的通路。”


在戰術方面,伊凡四世認為,野戰中應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出發點(這傢伙是不是看過孫子兵法),但要塞防禦和包圍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攻堅戰中廣泛使用火炮和工程器材,其中包括地雷爆破器材。


沙皇名號最早是俄羅斯人用來稱呼拜占庭帝國皇帝,後對蒙古可汗的敬稱。“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位於東歐平原上的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帝國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


強盛的蒙古大汗還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后,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


1547年,伊凡大帝發表了重要講話,要親政並正式自稱沙皇。伊凡大帝的講話令領主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發現伊凡四世的講話是那麼深思熟慮,與他16歲的年齡是不相稱的,伊凡四世很早熟。


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沙皇專制政體。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羅斯擠入歐洲強國之林。


伊凡四世是當時莫斯科最優秀的演說家,他酷愛讀書,博覽群書,尤其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擅長寫作,對俄語有很高的造詣,是當時俄羅斯第一流的語言學家和作家,雖然大多數作品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詞造句的本領和尖刻諷刺的技巧卻躍然紙上。


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羅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是最高的,十分重視俄羅斯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印刷術的推廣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時期,俄國的農民們,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佈的一系列法令,被進一步束縛在土地上。


伊凡四世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之人,其活動特點是具有遠見和堅定的目的性,並具有進步的性質,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國的開國史上佔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長在階級鬥爭和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極其複雜的環境中,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


13歲時就下令處死了反對他的世襲大領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號由此而來。


伊凡四世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伊凡雷帝是斯大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確實三個人很多相似之處)。彼得一世改革時困難重重,太子兒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決定以伊凡雷帝為榜樣,於是,彼得大帝處死了自己的兒子(粗略一提,後面會詳細說)。


應該說,在1560年之前,他的統治還算在平穩而卓有成效的軌道上運行。在阿達謝夫、西爾維斯特的輔助下,他頒佈了新的法典,改組了行政機構,改革了軍制,加強了軍事力量,攻滅東面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並迫使西伯利亞汗國臣服。


但156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塔西亞死後,他的神志越來越不正常,他得了性病,應該是梅毒,當梅毒進入到晚期,它就會使患者神經錯亂。


梅毒1505年傳入中國。


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攜家眷離開了莫斯科,來到首都附近的亞歷山大羅夫村,並讓人送信回來:“因為不能容忍我周圍的背叛行為,我不再管理這個國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總主教對他的“有權處決任何想處死的叛徒


現在看來,類似於我們當年的蔣公下野,只不過在這裡伊凡四世估計是與總教主唱雙簧,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隨後,他雞賊的在國家推行他獨創的特轄制(估計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國兩制),將國家領土劃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特轄區,歸沙皇直接管理,一為普通區,主要為邊遠落後地區,歸貴族領主管理,許多大貴族被從特轄區趕到了普通區,大大削弱了力量。


伊凡雷帝同時組建了一支對沙皇絕對忠誠,對臣民冷酷專橫的特轄軍(類似於明朝的東廠西廠或者是蔣公的中統),隨後,一場場屠殺開始了。


以1565~1572年實行特轄制期間為高峰。屠殺的對象主要是有實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貴族。在7年間大約有4000多名大貴族被殺(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伊凡四世在剷除大貴族的同時,扶植了小貴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轄制的積極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領主割據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也許是俄國曆史發展中必須經歷的一步,雖然採用的方式也過於激烈了。


但伊凡雷帝的另外一些暴政則只能以專制君主的暴虐來解釋了。他的軍隊洗劫了一直有獨立和共和傾向的諾夫哥羅德,估計有上萬人蒙難,還有在吞併喀山汗國時對喀山人民的屠殺等。最後,1581年沙皇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殺死了繼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殺終於在無法挽回的內疚中劃上了句號。


伊凡四世在領土擴張方面很有作為,他先後吞併了喀山汗國(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國(1556年)和西伯利亞汗國(1579年),還打敗了克里木汗國,俄國的領土向東大幅推進,蒙古人從此不再成為威脅。


他在其中一些戰役中親自上陣,勇敢作戰,並提出了“連續打擊敵人”、“在野戰中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出發點”等策略。此外,他吞併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


他在1558年發動了立窩尼亞戰爭,企圖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這場戰爭打了四分之一世紀(1558~1583年),消耗了伊凡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羅的海主要國家都捲入其中,俄國由於孤立無援,終於失敗,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夙願直到100多年後由彼得大帝完成。


伊凡四世內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剷除大貴族、扶植中小貴族,加強中央集權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時關於農民必須在尤里節才能離開地主的規定,並充實了一些條款。


俄國向農奴制的泥潭中又陷進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間,“沙皇”成為俄國君主的正式稱謂(這一稱號來自俄國人對拜占庭君主的稱呼,伊凡三世已經使用過這一稱號,但尚未固定下來)

伊凡四世在狂暴中打死王儲伊萬之後,只剩下兩個有可能的繼承人,弱智兒子費奧爾多和襁褓中的幼子季米特里。最終伊凡四世宣佈立費奧爾多為王儲。他深知這個弱智的兒子不足以繼承大統,所以又指定五位大臣組成攝政會議,共同輔佐日後的費奧爾多。


這五位大臣都是當時權傾一時的豪門貴族,包括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世代名門的舒伊斯基、費奧爾多的舅舅扎哈林-尤里耶夫(羅曼諾夫家族)。


1584年3月18日,伊凡四世在留戀與悔恨中與世長辭,結束了他殘暴掠奪的一生,但是他被俄羅斯人稱為伊凡大帝,對於當今的俄羅斯人來說,他一生取得了許多令他引以為傲的非凡成就,他將俄羅斯帶入了歐洲強國之林。




六 費奧爾多


伊凡四世死後,為控制弱智的沙皇、爭奪權力,攝政會議裡的五位大臣馬上分為兩派,展開了激烈鬥爭。在這五位大臣裡,國舅戈東諾夫和別利斯基大公兩人主張支持費奧爾多,主張繼續加強中央集權,而舒伊斯基(後來亂世中的瓦西里四世)和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正好相反,主張立年幼的德米特里為沙皇,主張擴大貴族們的權力。費奧爾多的舅舅扎哈林處於中立位置,不斷調和兩派,寄希望於各方和解。


在1584年4月,費奧爾多還未來得及登基繼承皇位,戈東諾夫和別利斯基就在第一個回合鬥爭中遭到失敗:莫斯科城中的貴族和百姓在舒伊斯基煽動下,爆發了反對別利斯基的騷亂,要求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別利斯基。最終鬥爭的結果是別利斯基被驅逐出權力中心,被貶到下諾夫哥羅德去做督軍。


戈東諾夫深知,他的權力來自於他的國舅身份,因為他的姐姐是皇后,所以他才能夠代替弱智的沙皇,成為攝政王;如果費奧爾多被廢黜,那麼他將失去一切。


為此,必須除掉唯一能夠挑戰費奧爾多皇位的季米特里。儘管季米特里被認為是私生子,但弱智的費奧爾多也不是統治俄國的最好人選,城中一場騷亂或者兵變就足以把費奧爾多趕下臺。於是戈東諾夫在這裡給政治對手以沉重打擊:把季米特里和他的母親流放到遠離莫斯科的烏格里奇。


1591年,季米特里死在了烏格里奇。當時很多人認為是戈東諾夫為了斬草除根,下令處死了年幼的季米特里。但從史料中推斷,戈東諾夫不大可能下這樣的命令(幾十年後也調查過,但是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在1591年的時候,戈東諾夫已經大權獨攬,沒有必要採取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反而因此揹負惡名。


費奧爾多登基後,戈東諾夫聯合各派貴族,尤其是聯合了貴族杜馬的成員,逮捕了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剝奪其所有權力和財產,使用強制手段把他送進了修道院。


這時候處於中立的扎哈林因病退出朝政,對權力的爭取變成了戈東諾夫和舒伊斯基兩人的對決。

1586年,舒伊斯基故伎重演,煽動城中貴族和百姓騷亂(這一招被後來的美國人學會了),起來反對戈東諾夫。但戈東諾夫面對騷亂人群沒有絲毫手軟,在禁軍和射擊軍支持下鎮壓了騷亂。此後進行的大規模逮捕又牽出了幕後指使人--舒伊斯基。


舒伊斯基先是被逮捕,隨後又被貶到外地做督軍,繼而被流放,最後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流放地。雖然舒伊斯基本人死了,但舒伊斯基家族畢竟累世名門,此後舒伊斯基家族的瓦西里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將領,保留了家族在莫斯科的政治影響力。


從這一年起,消滅了所有政治對手的鮑里斯·戈東諾夫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唯一的攝政王,把持朝政,成為沙皇俄國的無冕之王。


費奧爾多不但弱智,身體還很衰弱,長時間站立就會體力不支,所以不必說處理朝政,就是各類重大慶典儀式都無法完成。甚至在登基典禮上,費奧爾多身著厚重的禮服,站立時間過長,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在眾目睽睽之下,隨手把鑲滿黃金寶石的皇冠交到站在一旁的米羅斯拉夫斯基大公手中,又把沉重的金屬權杖交給站在另一側的戈東諾夫。堂上眾多王公大臣不僅為之瞠目。

儘管如此,弱智的費奧爾多不失善良本性。他自幼喜好教會的宗教活動,尤其喜歡聽教堂的鐘聲,成年後經常跑到鐘樓上自己敲鐘。為此,他性烈如火、剛愎決斷的父親伊凡四世半帶蔑視半開玩笑地給費奧爾多起了個外號:敲鐘的。


繼承沙皇位子以後,費奧爾多也是每天要花掉很多時間,泡在教堂裡,做祈禱,觀看各種宗教儀式。此外弱智的沙皇還以看人打架,看人與熊搏鬥為樂,觀看宮裡小丑們的表演也是費奧爾多喜愛的消遣。


據史書記載,費奧多爾確實做到了與世無爭:他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其實是傻笑),對下屬的要求可謂有求必應,非常大方地賞賜教會和大臣們土地和財產。


在皇宮內,費奧多爾是弱智,對此可謂盡人皆知;但民間關於沙皇的所有消息都被戈東諾夫嚴密封鎖,所以民間一直有關於費奧多爾如何仁慈善良、心地寬厚的傳說。


伊凡雷帝之後的俄羅斯,因為大舉消藩和持續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而元氣大傷。在費奧爾多即位之後,俄羅斯沒有對外用兵,內政也逐漸穩定下來,沒用了幾年就恢復了生機。1590年至1593年間,俄羅斯和瑞典在邊境不斷髮生武裝衝突,最終俄羅斯佔了上風,和瑞典簽訂停戰和約。瑞典歸還了此前佔領的邊疆六城。


在南方俄軍也和克里木汗國進行了有效的鬥爭,加固了邊防,在邊境上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和要塞,包括沃羅涅日、別爾哥羅德、薩馬拉、薩拉托夫、察裡津(現伏爾加格勒)等。沙皇俄國對西西伯利亞的控制進一步加強,西伯利亞地區實際上已經處於莫斯科的有效統治之下。


在這一時期,在俄羅斯的宗教生活裡還出現了一個重大事件:1589年,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廷正式承認莫斯科教廷獨立,此後莫斯科教廷的宗教領袖不再是都主教,而是升格為大牧首,全稱全俄及莫斯科東正教大牧首。俄羅斯的第一位東正教大牧首叫做約夫。


在沙皇費奧爾多統治時期,俄羅斯的農奴制得到鞏固。此前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地主從是勞役,而根據1592年的法令,不允許農民自由遷徙,農民喪失了選擇地主的權利。自此後農民就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


1598年11月7日,這個喜歡敲鐘的沙皇費奧多再也不能敲鐘了,在他迷戀的鐘聲中死了。他的死,等於是敲響了留裡克王朝的喪鐘。


費奧多爾活到41歲,在位14年。費奧爾多沒有子女,隨著費奧爾多去世,俄羅斯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留裡克王朝子嗣斷絕了。


後世曾經開棺驗屍,在費奧爾多的遺骸做了取樣,結果發現了大量的砷,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沙皇費奧爾多是被人用砒霜毒害致死的。當年宮中就有傳言,說戈東諾夫為了登上皇位,命人下毒殺害了沙皇。但無論真相如何,費奧爾多之死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費奧爾多死後,經大貴族杜馬推舉和縉紳會議的選舉,戈東諾夫被推舉成為新的沙皇。戈東諾夫加冕成為沙皇,打破了當時俄羅斯社會中君權神授的觀念,沙皇這個概念也不再神聖,要成為沙皇也無須皇族世代相傳,子承父位,這就為後來的動盪年代埋下了伏筆。


畢竟,代表著巨大權力和財富的沙皇寶座實在令千萬人為之垂涎,另一方面,自費奧爾多病逝、俄羅斯在留裡克王朝終結後,名義上成為沒有主人的國家,不論出身,人人皆可問鼎,主要規則就是唯強者居之。


從此俄羅斯政局將陷入長時間的混亂和動盪已經不可避免。


留裡克王朝滅亡了,縱觀這段歷史,俄羅斯的版圖在莫斯科大公與歷代沙皇的征戰下愈來愈大,整個就是一部侵略史。




下期《羅曼洛夫王朝》,敬請關注。


喜歡的朋友請留言,謝謝大家的轉發,以後將有更多的文章與大家分享,相信也有很多朋友比我更熟悉留裡克王朝,文章中有不正確的地方或

朋友比我更熟悉留裡克王朝,文章中有不正確的地方或者不同意見,敬請指正

地方或者不同意見,敬請指正。


請指正。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