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医生,应该看重医师级别还是医术?

上午三个小孩在探电梯的按钮,最低个小孩蹭了好久才按住,中间的小孩不怎么费力按住了,最高的孩子骄傲的说你俩都不行,看我的,结果又一蹦按到了电梯指示灯的最高处。事情也许就有了分晓,不过中间孩子对高个孩子的一句话挺有趣,你真厉害,那你能碰到顶吗?很显然,这个孩子完不成。

选择医生,应该看重医师级别还是医术?


名医是相对的概念

人生许多事情需要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医学也一样。所谓的医学专家,只不过是医生之间经过比较而形成的,没有天生的专家,也没有天生的名医。名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镇上的名医看病特别好,但是到了县城大都市也许就不是;而在省城医院一般的医生,在镇子里也会是个名医。这是区域与工作环境对医生的分类,但很多时候也不尽然。省城专家和镇上的名医并没有可比性,镇上的名医擅长常见病,病人很多,但大医院可能仅仅是会做一种技术的专科医生。

名医必须与高尚的医德结合,才能够持久,不然名医只是过客。我们见过的很多名医,实际上历史上并不能留下名字;有些留下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是谁。但就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的比较,实际上很多人都不认识,熟悉的也就那么几位。有些是地方名医但是全国影响力大;有些是全国的名医,但是没有地方的影响力。

这就引出一些问题:一医生的医术高低如何评价?二医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医术高低与级别有关,但不是正相关

关于医术的问题,很多人喜欢当老师批评人,这也不是坏事,毕竟医学也是有规范的职业,不能够随意的表演,这样专家对于医师执行中间的偏差是应该纠正的,这是一种良性行为。但这种良性互动行为应该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批评的人和被批评的对象治疗能够达成共识,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医生水平的高与低,这也是做学问的常态。

日常中有几种情况对于医术的判定是比较难的,而中间主要是民间医师,民间中医。浏览报纸和网络,常见到民间和科班的对决,这里边常常是互不相让。科班的觉得民间的不靠谱,不规范,民间的会认为正规出身不过就是多了文凭而已,临床的实践也许并不多,特别是中医的争论,民间总觉得自己是厉害的。也经常的听到高手在民间,听起来也有意思。

这就好比看金庸的小说,一般高手都不在正规的范围之内。所以人们很容易生出一种遐想,认为世外有高人。

选择医生,应该看重医师级别还是医术?


这里边其实就是缺乏一个平台和关系的理顺。民间和科班在对应病人上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要给予关注。现在科班的治疗更多的是吸纳传统和现代化的成果,在治疗时候有着更大的适应范围;民间医师的治疗也不尽然,对于现代技术可能不知或者不通,对传统的也许有些支离破碎。不同的层次接触于不同的实践环境和人群,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认识并不一致,基层复杂的可能大医院很简单,而大医院结合多重疗法,也许并不抵御基层医师单纯的中医。这里至今没有统一评判标准。

今天看到了一名律师发的医案,是关于民间中医用朱砂给人治病出事的,这样的例子很多,见识了不少所谓的民间医生,其实他们并没有绝对的身份是中医还是西医,甚至什么证件没有,但是胆量大的惊人。在他们的眼睛里,会把所有的有证的医生贬斥一遍,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因此,对于医生的选择,起码有正规的渠道。当然有说的民间高人,各自找寻各自的生存空间吧。也许真有,也许没有。

没有统一标准,限制了群众对医生水平的判断,而现在社会信息化之后,中老青治疗水平的判断也不尽然,新同志有新同志优势,老同志有老人的不足,这就会让不同资历的医师置身于相同的平台。这里就有一个比较,是国医大师水平好还是刚出道的小医生水平高呢?综合实力讲,国医大师水平会相对高,综合实力强;但是在一些一招鲜的人中,那么就可能会有奇迹的发生。这样的比较,谁的水平高呢?

医术很多时候没有可比性

实际上,真的没有可比性。日常经常有好友让推荐中医看病,问谁看的好的问题,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之后,就会对很多专家产生怀疑。也许是疾病的原因,也许是看不透病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医生首先想的自然是自己尽力的把自己的病人看好,你看好了自己的病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水平,就是自己病人的名医。

不要贪恋与人比较,就如洪七公欧阳锋等几个高手的对决,结果是什么意思呢?世界上都有高低胖瘦,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比较的比较,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一名乡村医生非要与大学的教授比水平,我想这是找错了对象;真正需要比较的是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能不能真的看好病,看好了几个,然后形成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每一个医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方法。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过客,在张仲景的时代也一样有名气比他高的医生,但是历史没有记住别人。

所以,我个人认为行医如长菜,各有各的行。白菜,芹菜,土豆各不同。但各有各的味道,做到极致,只要不是坏菜就行,没有必要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比较个一二三四。

未来,人们群众对医生的选择是建立在大数据时代的,可能更注重于医师身份,注重于技术的好坏,扣得如何,而会忽略医师之级别。级别打破,是未来医生存在和流动的核心。如果注重于级别对医师水平的判断,遴选,那么,医疗资源不均衡就会长久存在,并不利于医疗改革的推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