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心,是對這世間最底層的善意

公德者,心不私於一己,凡所舉動,必為公眾計也。

你是否見過:

高鐵上,霸座、脫鞋和讓人腦殼欲裂的外放視頻?

地鐵裡,旁若無人、放肆吃喝的奇葩路人?

那些廁紙永遠仍不到紙簍裡的“帕金森”舍友?

……

“不是人的存在決定人的活動,而是人的活動決定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不再是純粹的自然規定,而是人的活動過程本身及其成果既社會。”這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的著名論斷。既然如此,我們生在社會,除了索取,必然也要學會尊重和保護。

家國同構,是傳統中國社會制度的核心結構,這種結構下,養成了我們重“私德”輕“公德”的生活習慣。而現代社會,社會結構早已發生巨大變化,在重構後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都與家族之外更大範圍的人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他人。在這裡,蝴蝶效應更為顯著。

因此,“功德”成了全社會的基本訴求。

1. 公德心,是一個人教養的體現

蔡康永在某一季的《奇葩說》裡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

一個人沒有公德心無非兩種情況:一是無知;二是缺乏教養。

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就藏在他的教養裡。

作為名副其實的“北漂”一族,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住在合租公寓的,遇到過形形色色的舍友,有一位,於眾人中“脫穎而出”,就講講他的故事吧。

姑且叫他小C。

當時房子裡住著4個人,而這位老兄,從來不打掃衛生,洗手間、廚房的各種用具扔的到處都是,不分時間段的在公共區域肆無忌憚的講電話等等,令人生厭的行為。

有一次,他在公共區域的沙發上,邊摳腳,邊打電話吐槽:“今天組裡開會,領導因為小小的錯誤,沒完沒了數落我,全組8個人,幹嘛只說我一個?還有,那其他幾個人也是,居然沒有一個人出來幫我打圓場的……”。我在一旁暗自腹誹,你這麼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平時得罪不少人吧,該。

他搬走那天,房子裡的其它人都不約而同的慶祝了一番。可見,他有多遭人嫌棄。

記得有一次,我作為協辦方,參加一個企業管理的論壇。有幸和一位世界500強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同桌,他對“職場人哪些品質最重要?"這個問題的回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一個職場人,首先要有同理心,這樣他才能想著他的團隊,想著同事,也就是說,他需要有最基本的教養,需要利他,而不是隻一味的利己。當時聽到這番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C。

教養,看起來是一個人很隱秘的品質,卻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人生。

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讓你的公德心為你的人生加持。

2. 公德心,高性價比的個人名片


公德心,是對這世間最底層的善意

先看一個反面教材,曾一度掀起網絡熱議的“鳳爪女”,在地鐵裡彷若無人的吃鳳爪,並且把碎渣吐得到處都是,遭到制止的時候,不止沒有停止這種不雅行為,反而以一副“你能把我怎樣”的姿態,一副無賴的嘴臉。

後來被證實,她還是某個培訓機構的老師,試問哪個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在這樣的老師手裡?

這是一個信息近乎透明的時代,在這裡犯下的“小錯”,兩小時內,就可能輻射到成千上萬人,讓這個看似很小的行為一夜成“名”。所以,一個小小的舉動會成為一個人的名片,可以毀掉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


公德心,是對這世間最底層的善意

知乎裡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天下班回家,一出電梯,看到了神奇的一幕:走廊裡每一戶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顆西瓜。瞭解之後才知道,鄰居中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寶寶到了斷奶的階段,每天入睡都要哭到撕心裂肺才肯罷休,她選擇了用這樣小小的善舉表達這段時間內,對於每一位鄰居的歉意。

看到這樣的舉動,如果你是他的鄰居,會去責備這樣一個家庭嗎?不會的,你甚至還會感動於這種行為。

幾乎每個家庭,都可能遇到需要“打擾”或者被“打擾”的時候,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在自己困難的時候仍想著體諒他人。

有的時候,讓人刮目相看的,未必是做一件多偉大的事情,也許只是順手扶起倒在路邊的共享單車;隨手收起丟在景區的垃圾;為有需要的人讓個座......就是這些小小的善舉,總會讓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就像培根說的: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3. 公德心,生而為人的基本操守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來,我也上個價值,2000多年前,《論語》定義了所謂的公德心,把它視作人類文明的基本品質。

在如今這個社會里,信息化高度發達,每個人的聯繫都可以跨越山海,世界早已脫離了曾經“家醜不外揚”的社會。過去,即使做了見不得人的醜事,影響最大也不過是十里八村的人,只要網絡覆蓋的地方,不管人在哪裡,事情發生在哪裡,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就可以被難以想象的龐大人群所看到。

在這樣的世界裡,不光要顧及“自掃門前雪”,甚至要考慮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影響別人的“瓦上霜”,而所謂“私德”的邊界也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從走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公共場合的每一個不雅行為都可能帶來道德顛覆。“公德”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會成為最核心的道德評價標準。

所以才有人說,沒有公德心是全社會的道德滑坡。基礎教育也越來越注重對於孩子“公德心”的培養,希望從小培養這樣的功德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希望在他們日後的人生路上遵守社會的基本準則,從言行到心智對自己負起責任,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起碼的判別是非的能力,有所為,有所不為。


公德心,是對這世間最底層的善意

總體來看,對“公德心”雖然有很高的評價,但想要做到並不難,首先思想上重視,它是你開放在公眾社會里的“個人名片”;其次行為上有所約束,只要恪守基本禮儀,擺脫利己主義的思想觀念,選擇對周圍人更加友好並且充滿善意的行為方式,就可以很容易的做到,因為它不是見義勇為,不需要做出多麼偉大的犧牲;也不是英雄主義,不需要擁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只是每個人走在各自的路上,做好自己的同時,心裡想著其他人,不給旁人添麻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用小小的善舉溫暖身邊的人,與人方便的同時,也會給自己贏得尊重。

洋洋灑灑說這麼多,並不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譴責誰,恰恰相反,只是於平地之上呼喚每個人心裡那束善意的微光。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